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 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 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 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 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 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 密度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 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 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 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 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 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 最快,K时为0(3) 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 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 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 控制,应降低其K值。
3、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 重要意义4、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 观察,用 血球计数板 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 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 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 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 群组成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 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 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4、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 一方有害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 至灭亡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 利5、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 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 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 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 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四、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程1、初生演替:(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 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2、 次生演替(1) 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 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 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3、 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 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