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50KB
约33页
文档ID:203561330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_第1页
1/33

我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摘要:本文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的人口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包括人口 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等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 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严峻的:庞大的人口数量造成资源 紧张,环境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口素质不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 有很大差距;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出牛人口性别比偏高严重影响社会经 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问题等等本文提出了解 决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 龄化、控制人口出牛性别比,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健 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人口 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一、我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古代人口与生产方式(清代以前)(1) 古代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古代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加 以分析在封建社会以前的历史时期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 辽阔的大国來讲,人口增长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没有人口的增 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就难以进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 期和中期,一般说来,在每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面对凋 敝的经济和荒芜的土地,人口增长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到了封建 王朝没落的后期,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矛盾则比较突出。

从中国历史上看,人口发展的积极作用,概况地说,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引起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索Z 一在中国从奴隶制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 封建生产方式局部改革的时候,人口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第二,人口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方法改变和生产技术的提 高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迫使人们改变旧的生产和经营方 法,改变过去极为粗放的经营,逐渐采取较为细致的耕作方法提 高劳动牛产率,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第三,中国历史上的 人口增长往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相统一各民族的大融和,必然 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发展又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 步人口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新的生产方式或新的封建王朝建立 的初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还表现在许多消极影响第一, 它使中国社会的整个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极为缓慢的发展阶段, 不能较快地迈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第二,人口增长过快,往往引 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乱,人多地少,人口流失再加上自认灾害, 农民破产,农业衰退,人口太多处理不当,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和 不安第三,人口太多,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产 业革命难以实现人口太多,劳动力价格低廉,改革生产工具, 增加新技术设备,违背经营者的意愿。

技术落后,增加生产,就 必然寻求增加劳动力,刺激人口增长这两者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这些消极作用在近代表现得相当突出2)清代以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特征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 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形象地来说明的话,清朝建立 之时,中国人口已经爬过了两个坡:第一个坡,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 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个坡,从东汉 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 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吋 期和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 1亿 但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呈直线型持续上升的,而是呈上 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波浪起伏徘徊增长的趋势 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 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 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 这种人口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 轨迹中国人口在清代以前的发展一直是属于“高一高一低” 的模式,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缓 慢。

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 3亿,人口平均年增 长率仅为1%3)我国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首先,土地和农作物对人 口的影响我国古代一直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人口的发展和农业 的发展,还有粮食收成密切相关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 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产量,都是 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 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 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其次,古代战争对人口变化有重大影响在封建各朝建国初 期,大多统治者都会采取“休养生息”鼓励生产的政策,物质生 活资料增多,再加上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应加快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矛盾逐渐显露,土地 口益集中在封建大地主手中,而农民只拥有少量土地或者根本没 有土地,阶级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的阶段往往会爆发农民阶级反对 封建统治者的武装起义,经常激化为大规模战争同时在中国古 代历史上,还发生过多种其它形式的战争,如封建地主阶级内部 的战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战争等等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 人口,一次往往会带来大规模的人口伤广,有时战争带来的人口 伤亡是惊人的。

再次,政府经济政策也是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我国自 秦汉以来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在大战乱、大灾荒、大瘟疫导致的 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各代之初增殖人口成为发 展生产、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促进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很多,其 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减免赋税尤其是人头税去奖励人口增 殖,推动人口发展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 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2、清代至建国前我国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1)清代人口急剧增长自清代以来,人口在短期内急剧 增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的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据史料记载,经过明朝末年的社会动乱,到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人口只剩下1063万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 年),全国人口统计为2460多万人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增至2735万人口乾隆时代人口大发,经过清初经济社会的 恢复和发展,从“康熙之治”到“乾隆盛世”,人口快速增长起 来,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中国在籍人口总数为1.43亿,人 口总数第一次突破了一亿大关,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总人数第 一次达到一亿以上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全国人口又 突破二亿大关,人口总数为2. 04亿,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 年),全国总人口数为3.13亿,在短短的五十多里,人口增长 连破三亿大关,人数增长速度之快已达到惊人的地步。

道光十四 年(公元1834)人口超过4亿,从此中国四亿多人口基数的状 况就形成了山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可以用“人口爆炸”來形容, 这实数中国数千年来所未有,并最终奠定了中国以后庞大的人口 基数和在世界人口格局中的比重2)淸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第一,清代社会经济的发 展是人口增长的根本的原因清代初期,也就是顺治、康熙、雍 正年间,中国近百年未有大的战乱,国泰民安,持续的稳定的社 会环境、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极有利于人口的繁衍生息此外,在 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后,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 施,如采取招民开垦荒地、治河的政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等, 至康熙朝时,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在随后的雍正和乾隆年间,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 “康乾盛世”的局面伴随着社会政 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清朝的人口也迅速增长,连续 突破历史上人口记录的最高峰第二,清朝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客观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提出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的政策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的征税制度,至乾隆时期 扩及全国此外,口从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包含人头税在内的沉重 赋税制度,往往造成大批农民破产,为了逃避沉重赋税,农民或 藏匿丁 口,或举家逃亡,以致政府长期以来难以真实可靠地统计 人口。

实行“摊丁人亩”取消人头税后,农民隐匿户口和逃亡已 无必要,大量的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使得长期隐匿的人口 浮现出来第三,高产作物的引进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保障明末清初从美洲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使 全国粮食大大增产,这些高产农作物作为消费资料,解决人们温 饱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繁衍的物质条件这也是促成清朝人口剧 烈上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清代人口急剧增长的影响人口的急剧增长无疑会给 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制约社会发展,清朝同样如此清代人 口的过度膨胀也成为当时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沉重负担,多更加剧 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如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 的兴起人口膨胀也使得流民想象加剧,由于人口激增,内地耕 地无法承受口益过剩的人口,于是便出现了向人口稀少的边远或 未经开发的地区的大规模的流动现象此外由于人口激增大量开 垦土地滥垦滥伐森林、围湖造出、侵占江河河道,造成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水灾频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总之,清朝人口剧增是…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现象,清朝人口 剧增又对当时乃至以后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850 年咸丰年间中国人口达到4.3亿当时,马克思针对当时中国 的人口问题曾经指出过: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增加的过剩 人口,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2]o正是清一代人口的大发展,奠定了现在中国庞大人口的基础。

1949年末全国人数已由1840年的4.1亿多人口增至5.4 亿,以致新中国一诞生,就面临着5. 4亿人口的沉重负担3、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状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 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增长在对待人口问题 上,当时国家领导人深受前苏联鼓励人口增长政策的影响,认为 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表现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这次人口普查数据让党的许多领导人大吃一惊,总人口已经突破 了 6亿大关这次人口普查使党的领导人在对待中国人口增长 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改变,1954年12月,刘少奇在召开的关 于节制生育问题的座谈会上代表党中央明确表示:党是赞成节育 的1956年初,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 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表示:“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 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行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 女”可见在建国初我党领导人已开始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并 有了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 主导思想,我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口无计划增长的严重性。

1957年下半年全国开始开展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开 始,给人口控制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们开始对人口控制主 张和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57年10月 的《人民口报》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的批判大跃进”的 虚假经济指标使党和国家领导人相信“现在还是人多好”,在这 种背景下,全国人口总量从1949的5.4亿增至1959年的6. 7 亿⑴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计划生育政策完全丧失了 实施的社会环境,国家各项工作处于停滞瘫痪状态,人口盲目发 展,全国人口总数从I960年的6.6亿上升至1971年的8.5 亿⑷,使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威胁到人们的基本 生存,面对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党中央认识到 问题的严重性,197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全国范 围内推行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领导人在人口发展问题的认 识上既有贡献,也有失误其贡献主要在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