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含答案)1.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文本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素养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通假字等文言知识,了解并掌握状语后置这一特殊特殊句式 2.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3.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4.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学习重难点】 1.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鉴赏孟子出色的论辩艺术,学习“迂回婉转”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 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字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 【答案:轲,子舆,亚圣】 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3.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 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答案:语录,四书】 4.相关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 5.解题 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情景导学】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并将词语和拼音再抄写一遍 胡龁( ) 衅( )钟 觳觫( )( ) 褊( )小 彼恶( )知之 忖度( )( ) 舆( )薪 挟( )太山 语( )人 便嬖( )( ) 莅( )中国 盖( )亦反其本 商贾( ) 惛( ) 放辟( )邪侈 罔( )民 畜( )妻子 赡( ) 衣( )帛 鸡豚( )狗彘( ) 庠( )序 孝悌( ) 颁( )白者 缘木求鱼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加点词语并疏通文意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____________)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____________ ),则王(____________ )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____________ )而王,莫之能御( )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 )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 )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____________)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 ]衅钟’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____________ ),若无罪而( )就( )死地’对曰:‘然则(____________)废衅钟与( )?’曰:‘何( )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____________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____________ )也,臣固(____________ )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____________),吾何爱(____________ )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____________)于百姓之以王为爱(____________ )也以小易大,彼( )恶(____________ )知之?王若隐(____________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____________)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____________ )其( )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____________ )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____________ )庖厨( )也 王说(____________),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____________)之’夫子之(____________ )谓也夫我乃( )行之,反(____________)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____________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____________)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____________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____________ )。
’则王许(____________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____________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____________ )何与?然则一羽之(____________)不举,为( )不用力焉;舆薪之(____________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____________ )不见( )保,为不用恩(____________ )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____________)何以(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 )?” 曰:“挟太山以( )超北海,语( )人曰:‘我不能’是( )诚(____________)不能也为长者折枝(______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 )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____________)之类也老(____________)吾老(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人之老;幼(____________ )吾 幼(____________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____________ )于寡妻(____________),至于兄弟,以( )御(____________)于家邦( )’ 言举( )斯心加诸(____________ )彼而已故推恩(____________ )足以保四海(____________),不推恩无以保妻子(____________ )古之人所以大过( )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____________ )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____________)之! “抑(____________)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____________ )也 曰:“王之(____________ )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____________ )不足于口与?轻暖(____________)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____________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____________)不足听于耳与?便嬖(____________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____________)土地,朝(____________ )秦楚,莅(____________ )中国而抚(____________)四夷也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 )缘( )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 )是其甚与?” 曰:“殆(____________)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____________ )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____________)?”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 )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____________ )小(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