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中国国历历代代纪纪元元表表1.本表从“五帝”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2.我国历史年代,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 年)以前,异说颇多, 尚无定论,本表对于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只列帝王世系 3.较小的王朝如 “十六国”、“十国”、“西夏”等不列表 4.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 ‘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 常用着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年号后用括号附 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天天干干地地支支 十十天天干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 (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十二二地地支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 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 亥(hài)((注注::十十二二地地支支对对应应 十十二二生生肖肖[ [1 1] ]————子子::鼠鼠;;丑丑::牛牛;;寅寅::虎虎;; 卯卯::兔兔;;辰辰::龙龙;;巳巳::蛇蛇;; 午午::马马;;未未::羊羊;;申申::猴猴;;酉酉::鸡鸡;;戌戌::狗狗;; 亥亥::猪猪。
干干支支次次序序表表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 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 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 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 2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 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 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 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五五帝帝(约前 26 世纪初—约前 22 世纪末至约前 21 世纪初) 黄帝 颛顼 (zhuān xū) 帝喾 (kù) 尧 舜 夏夏(约前 22 世纪末至约前 21 世纪初—约前 17 世纪初) (约公元前 2070 年-------前 1600 年)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履癸) 商商- 3 -(约前 17 世纪初—约前 11 世纪) ( 约前 1600 年—前 1300 年)(迁殷前) 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约公元前 1300 年—约前 1251 年)(迁殷后) 盘庚* 小辛(50)辛巳 前 1300 小乙 (约公元前 1250 年—约前 1192 年) 武丁 (59) 约公元前 1191 年—约前 1148 年 祖庚 祖甲 廪辛(44)庚午 前 1191 康丁 约公元前 1147 年—约前 1113 年 武乙(35) 甲寅 前 1147 约公元前 1112 年—约前 1102 年 太丁(文丁)( 11) 己丑 前 1112 约公元前 1101 年—约前 1076 年 帝乙 (26) 庚子 前 1101 约公元前 1075 年—约前 1046 年 - 4 -纣(辛) (30) 丙寅 前 1075 盘盘庚庚迁迁都都于于殷殷后后,,商商也也称称殷殷 周周(约前 11 世纪—前 256) 西西周周(约前 11 世纪—前 771) 约公元前 1046 年—约前 1043 年 武王(姬发) (4) 乙未 前 1046 约公元前 1042 年—约前 1021 年 成王(姬诵) (22) 己亥 前 1042 约公元前 1020 年—约前 996 年 康王(姬钊) (25) 辛酉 前 1020 约公元前 995 年—约前 977 年 昭王(姬瑕)( 19)丙戌 前 995 约公元前 976 年—约前 922 年 穆王(姬满) (55)** 乙巳 前 976 约公元前 922 年—约前 900 年 共王(姬繄邑) (23) 己亥 前 922 约公元前 899 年—约前 892 年 懿王(姬囏) (8) 壬戌 前 899 约公元前 891 年—约前 886 年 孝王(姬辟方)( 6) 庚午 前 891 约公元前 885 年—约前 878 年 夷王(姬燮)( 8) 丙子 前 885 约公元前 877 年—约前 841 年 厉王(姬胡)( 37)**** 甲申 前 877 〖共和〗 (14) 庚申 前 841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 827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 781 共共王王当当年年改改元元 共共和和当当年年改改元元 东东周周(前 770—前 256) 平王(姬宜臼 ) (51) 辛未 前 770 - 5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 7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 696 釐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 681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 676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 65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 618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 612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 606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 58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 571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 554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 520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 519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 475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 468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 44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 441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 440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 425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 401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 375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 368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 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 314 秦秦[ [秦秦帝帝国国((前前 2 22 21 1——前前 2 20 06 6))] ]周周赧赧王王 5 59 9 年年乙乙巳巳((前前 2 25 56 6)),,秦秦灭灭周周。
自自次次年年((秦秦昭昭襄襄王王 5 52 2 年年丙丙午午,,前前 2 25 55 5))起起至至秦秦王王政政 2 25 5 年年乙乙卯卯((前前 2 22 22 2)),, 史史家家以以秦秦王王纪纪年年秦秦王王政政 2 26 6 年年庚庚辰辰((前前 2 22 21 1))完完成成统统一一,,称称始始皇皇帝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 30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 250 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 249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 246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 209 汉汉(前 206—公元 220) - 6 -西西汉汉(前 206—公元 25) 包包括括王王莽莽((公公元元 9 9——2 23 3))和和更更始始帝帝(( 2 23 3——2 25 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 206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 194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 187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 179 (后元)(7) 戊寅 前 163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 156 (中元)(6) 壬辰 前 149 (后元)(3) 戊戌 前 14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 140 元光(6) 丁未 前 134 元朔(6) 癸丑 前 128 元狩(6) 己未 前 122 元鼎(6) 乙丑 前 116 元封(6) 辛未 前 110 太初(4) 丁丑 前 104 天汉(4) 辛巳 前 100 太始(4) 乙酉 前 96 征和(4) 己丑 前 92 后元(2) 癸巳 前 88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 86 元凤(6) 辛丑八 前 80 元平(1) 丁未 前 7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 73 地节(4) 壬子 前 69 元康(5) 丙辰 前 65 神爵(4) 庚申三 前 61 五凤(4) 甲子 前 57 甘露(4) 戊辰 前 53 黄龙(1) 壬申 前 49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 48 永光(5) 戊寅 前 43 建昭(5) 癸未 前 38 竟宁(1) 戊子 前 33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 32 - 7 -河平(4) 癸巳三 前 28 阳朔(4) 丁酉 前 24 鸿嘉(4) 辛丑 前 20 永始(4) 乙巳 前 16 元延(4) 乙酉 前 12 绥和(2) 癸丑 前 8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 6 元寿(2) 己未 前 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 1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初始(1) 戊辰十一 8 [ [新新] ]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 8 年—23 年)。
王莽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 23 年,新王朝灭亡公元 25年,东汉王朝建立)天凤(6) 甲戌 14 地皇(4) 庚辰 20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二 23 东东汉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32) 乙酉六 25 建武中元(2) 丙辰四 5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元和(4) 甲申八 84 章和(2) 丁亥七 87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元兴(1) 乙巳四 105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元初(7) 甲寅 114 永宁(2) 庚申四 120 建光(2) 辛酉七 121 延光(4) 壬戌三 122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阳嘉(4) 壬申三 132 永和(6) 丙子 136 - 8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四 144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和平(1) 庚寅 150 元嘉(3) 辛卯 151 永兴(2) 癸巳五 153 永寿(4) 乙未 155 延憙(10) 戊戌六 158 永康(1) 丁未六 16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憙平(7) 壬子五 172 光和(7) 戊午三 178 中平(6) 甲子十二 184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兴平(2) 甲戌 194 建安(25) 丙子 196 延康(1) 庚子三 220 三三国国(220—280) 魏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十 220 明帝(曹叡) 太和(7) 丁未 227 青龙(5) 癸丑二 233 景初(3) 丁巳三 237 元帝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嘉平(6) 己巳四 249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十 254 甘露(5) 丙子六 256 (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六 260 咸熙(2) 甲申五 264 - 9 -蜀蜀(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四 221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五 223 延熙(20) 戊午 238 景耀(6) 戊寅 258 炎兴(1) 癸未八 263 吴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