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袭击性行为摘要:袭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方面小朋友的袭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别同步小朋友产生袭击行为的因素是多样化的理解了小朋友产生袭击行为的因素后,进一步的采用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小朋友的袭击行为核心词: 袭击行为 性别差别 年龄差别1 引言 袭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她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就袭击行为的方式看,它一般划分为身体袭击、言语袭击和关系袭击身体袭击是指袭击者运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袭击者实行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她人财物等;言语袭击是指袭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袭击者实行的行为,如,骂人、羞辱、讥笑、挖苦、起外号等;关系袭击则是指袭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她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她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她人有目的地终结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回绝她人等袭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小朋友的一种重要社会行为,是小朋友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小朋友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步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白,袭击性行为对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常常受到袭击的小朋友一般会导致情绪抑郁、焦急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袭击者来讲,袭击她人则也许会导致后来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由于袭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的追踪研究,成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觉得有袭击性行为,并且小朋友的袭击性水平越高,此后的犯罪也许性越大也就是说,小朋友袭击性行为是此后多种行为问题的先兆2 小朋友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别和年龄差别2.1小朋友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别 某些研究者觉得,女性的袭击性低于男性(Ez21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某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觉得性别差别并不存在但大量研究都表白,男女两性在袭击行为的开端、方式及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①袭击行为开端中的性别差别1984年Hyde等人的研究表白,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别在2一2.5岁时就可体现出来,并且在自然观测的实验情境中比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更为明显。
1997年Loeber和Hya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并指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期、小学、中学)袭击行为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别越来越明显 ②袭击行为手段的性别差别女性的袭击行为更多地是使用间接的和言语的袭击,涉及社会孤立、散布谣言和诽谤等手段有效地伤害别人,而男性普遍使用直接的身体袭击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采用暴力方式来体现袭击行为,如群体斗殴、袭击、性暴力以及杀人等(Ruettr&Gin,er1983)尚有研究表白,男孩倾向于使用公开的袭击性行为例如,碰撞和言语垢骂等,而女孩的袭击性行为更多的是间接的,并且其旨在损害同伴关系 ③袭击行为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别女性以反社会行为方式浮现的袭击行为比男性的晚,并且这些行为中诸多是没有袭击性初期体现的,重要是到青少年期才体现出来此外,与否容易成为袭击的目的随年龄增长也存在性别差别男孩之间的袭击性冲突要比男孩与女孩之间的以及女孩与女孩之间的多得多男孩不仅易挑起更多事端,并且也更易成为袭击的对象,高袭击性男孩因其敌意倾向也常会招致同伴的袭击在异性间的冲突方面,研究表白随年龄增长,女性所报告的异性间冲突比男性报告的多(Caims&Lnais,1994),而张文新等所观测到的却是,随年龄增长袭击行为更多地是发生在同性间,异性间的袭击逐渐减少。
导致这一差别的因素或是被试样本所致,或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致,或许兼而有之 总之,小朋友的袭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别,似乎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综述指出,来自全世界的lno多项研究报告觉得,男性无论从身体上还是言语上都比女性更有袭击性,这种差别甚至在两岁多时就可看出虽然在具体的袭击类型上,性别差别的资料也许不太一致,但是觉得袭击性行为在总体上有性别差别,基本上为大多数研究所证明2.2小朋友袭击行为的年龄差别 许多研究表白袭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袭击性行为的类型上,年幼小朋友体现出更多的工具性袭击,年长小朋友体现出更多的敌意性袭击在袭击性行为的起因上,研究发现:3一4岁期间,对小朋友进行强制性良好平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则成为小朋友发脾气以至于产生袭击性行为的诱导因素;4一6岁期间,诱导小朋友产生袭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同伴之间的冲突在袭击性行为的发展上,哈吐普觉得:“婴儿期和童年初期小朋友体现出的袭击重要是对非社会性课题的获取,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她们的袭击更多地趋向于冲突中以人为指向的袭击”PSvka和Shuer(1974)的研究发现,小朋友的“袭击反映次数”与“设想出可解决问题的反映”之间呈现明显的负有关,负有关的限度随年级的上升有下降的倾向。
年龄稍大的小朋友,“问题解决反映质量”也许比“问题解决反映数量”更能对袭击性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这阐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故意识的袭击性行为在不断增长以此推测,其敌意性的袭击也将增长身体袭击性行为在减少,以往的研究也表白,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的身而言语袭击性行为在增多贬损行为(例如,悲观社会比较、批评、嘲讽等 哈吐普也发现对年长小朋友而言,能较多导致对其自尊的凌辱与威胁,但对相对较少地引起身体上的袭击性行为;相反,对年幼小朋友而言,贬损行为所引起的对其自尊的凌辱与威胁较年长小朋友要少得多,但引起的身体上的袭击性行为却比年长小朋友要多得多国内某些学者也在研究中得到类似结论,张文新等在观测研究中还发现,国内小朋友由物品和空间争夺而产生的袭击性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另一方面是由报复反击而产生的袭击性行为,由行为规则等社会问题引起的袭击所占比例较少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学小朋友的工具性袭击行为、身体袭击行为在减少,而其敌意性袭击行为、言语袭击性行为在增长3 小朋友浮现袭击性行为的因素导致小学生袭击性行为的因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的袭击性行为呈现多元化。
3.1 因生理因素与需求不满足而产生的袭击行为3.1.1 生理性袭击行为近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小朋友袭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概占50%所谓遗传,就是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构造与机能例如,调查发现,有些小朋友具有神通过程过强、情绪容易冲动、认知方式过激等自然特性,这些自然特性只要遇到合适的诱发刺激就会滋生袭击性行为同步,研究还证明,袭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如此,在有关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袭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限度上解释为什么男女小朋友在袭击性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别(男多于女)3.1.2 诱惑性袭击行为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同步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弱;当外特具有较大吸引力或诱惑力的时候,她们内心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其中某些小朋友在外物诱惑下进而产生袭击性行为例如,用逼迫、抢夺等手段,把其她同窗的物品、玩具、书籍等占为己有的袭击性行为在此类情境中,她们急切的心情往往导致行为失当;如果这种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就有也许发展为暴力犯罪行为3.2 因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袭击行为3.2.1 模仿性袭击行为美国出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证明,小朋友对于电视中侵犯性题材的模仿更为普遍。
莱弗科兹等人曾对电视和小朋友袭击性行为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成果表白,男孩在三年级时所看袭击性行为的电视数量和19岁由同伴评估的袭击性行为的级别有明显有关从我们的调查发现,电视、电影对小朋友袭击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教给小朋友袭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且使小朋友放松了对袭击性行为的克制,把袭击性行为合理化、常常化同步,调查还证明,常用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袭击性行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袭击性言行常常成为小朋友模仿的对象,小朋友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到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袭击性行为3.2.2 认知性袭击行为袭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袭击性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袭击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Dodge发现,当小朋友把自己所面临的悲观后果知觉为同伴故意导致的时候,她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袭击;反之,如果她觉得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她导致了悲观后果时,她一般倾向于化释其报复动机调查发现,袭击性强的小朋友往往对她人行为的意图不明或误解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不信任甚至敌意性归因,从而做出袭击性行为;同步,有些小朋友由于缺少解决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措施,常以自身的身体条件和优势地位来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
例如,有些小学生在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后,主线结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有时会把自己的怨气、怒气转嫁与发泄到其她同窗身上3.2.3 手段性袭击行为这种袭击性行为只是一种手段,以此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的与目的例如,成绩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与学生的尊重和注重,但她们对受到尊重与注重的需求却十分强烈然而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是很难得到满足;为此,她们在课内课外常常做出某些违纪行为或袭击性行为或通过造谣、挑拨离间、唆使打人、恶作剧等行为来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在受到教师批评与学生反感时反而洋洋自得事实上,她们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3.3 因心理与精神不健全因素而产生袭击行为3.3.1 挫折性袭击行为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明:人受到挫折时容易浮现袭击性行为,小朋友也不例外小朋友袭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密切关系,干扰或阻碍其达到目的或意愿所产生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挫折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觉得,挫折往往会引起侵犯性情感,挫折与侵犯有密切关系调查也发现,有些小朋友在生活中总是处在劣势地位,如合理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学习成绩差、教师不喜欢、家长总是指责以及同窗的排,都易使小朋友受挫折而产生袭击性行为。
3.3.2 取乐性袭击行为这种袭击性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快乐如:高年级的学生见低年级学生年幼好玩好侮辱,就以逗她们哭为乐或逼迫她们做不乐意的事情而施以袭击性行为,这些学生往往只顾自己开心而忽视对方的感受这种现象,教师要及时加以制止,并让她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她就能结识到自己的错误3.3.3 病理性袭击行为由于国内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不管小朋友的智力正常与不正常、神经系统健全与不健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一起学习,因此,病态小朋友的袭击性行为和正常小朋友的病态性袭击行为时有发生如:小朋友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常常受到压抑、歧视或排斥,就也许产生袭击行为;性格内向孤僻的小朋友,一旦她人打破她心灵的“安静”、“孤寂”状态时,也也许产生袭击行为;甚至弱智小朋友,其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时,也会实行袭击行为因此,对于这样的特殊小朋友,教师要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4 对小朋友袭击行为的矫正4.1教会小朋友合理地宣泄 烦恼、袭击、挫折、愤怒等袭击性情绪,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小朋友来说,是点燃其袭击性行为的导火索袭击性情绪积聚越多,袭击性行为产生的也许性也就越大弗洛伊德觉得,应当鼓励人们不时地体现她们的袭击性冲动,否则积聚到一定水平就会触发暴力性发泄,因而她大力推崇精神宣泄法;袭击的挫折理论也觉得,人们一旦为挫折的情境惹怒,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