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军山头概述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9.32KB
约16页
文档ID:39574111
我军山头概述_第1页
1/16

山头是根据地的俗称,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这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颇有相似之处,其间分化组合,关系非常复杂下面我把我军各山头的形成情况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爱好军史的朋友有所裨益来源:凤凰网山头的形成分三个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一、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是我军的初创时期,大大小小的山头数不胜数,其中,除琼崖红军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以外,其他山头都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头: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其中大山头里面又有小山头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有三大主力军团 :1 军团、 3 军团、 5军团先说 5 军团,该军团前身是国民党西北军26 路军, 1931年在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后来一、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会师后,该军团划归张国焘指挥,后来参加西路军,在甘肃被马家军全部消灭,该山头遂不存在5 军团出的最高级人物是当过副总理的姬鹏飞和副总长李达上将下面详细说说 1、3 军团 1927年 9 月 9日,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起义部队由武汉国民警卫团、安源矿工和萍、浏、 澧的农军组成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上了井冈山,又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这是毛泽东的最基本部队。

罗荣桓元帅、谭政大将、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上将都是参加过秋收起义的 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残余部队,发动了湘南暴动后,也来到井冈山 这支部队出了朱德陈毅林彪三个元帅和粟裕黄克诚一个半大将,还出了 6、7 个上将两支部队会合后成立了红4 军,下辖 3 师 8 团,但只有两个团是主力,即秋收起义部队的31 团和南昌起义部队的28 团后来红 4 军(28 团为核心) 、红 6 军(黄公略组建的江西地方部队) 、红 12 军( 31 团为核心)扩编为红1 军团1928年 7 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建立红5 军,12月来到井冈山与朱毛会师后来,红5军加上李灿的红8 军(原 5 军 5纵队加上程子华大冶兵暴部队组成)发展为红 3军团,再后来,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的红 7 军在张云逸大将带领下也加入了3 军团由于毛彭在井冈山时就心有芥蒂,影响了 1、3 两个军团之间也互有不满,3 军团出身的王平上将在回忆录中就谈到过1 军团对 3 军团的歧视这件事影响很久远,直到59年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时,林彪还提出来过要彻底搞清 1、3 军团关系问题长征后期,成立陕甘支队,3 军团合并于 1 军团,番号从此取消。

后来中央红军又成立了6、7、8、9、10 军团,除 10 军团有方志敏山头的部队外,其他军团都是在上述山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还要说一点, 中央本来曾决定将彭德怀的3 军团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为彭德怀拒绝,他觉得部队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没意义,于是这个番号一直空缺红二方面军 :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 、6 军团红 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 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 6 军合并,建立红 2 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 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 3 军红 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 前身是红 3 军团的红 8 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 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 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先期北上, 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 两个军团会, 得以解决夏曦问题, 挽救了红 2 军团的命运2、6 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 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 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 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 31 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 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 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 11军改称红 1 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 军与蔡申熙的15 军(原 3 军团 8 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 4 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 25 军;不久, 4 军、25 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 5 个军,近 10 万人但使它如此强大究竟是谁的功劳,至今没有明确的评价一号人物张国焘先是叛变中 Gong,后遭国民党唾弃,除了他在回忆录中自我标榜外,谁都恶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论及他的领导才能二号人物陈昌浩精明强干, 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军事上有徐向前指挥, 而他后来指挥西路军时遭到惨败,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让人颇有疑问。

前一段网上有一篇文章《红军中最大的冤案》,就是为陈昌浩抱屈,但该文章题目耸人听闻,内容华而不实,作者对党史军史了解不深, 写作态度不够严肃三号人物徐向前是有军事才能的, 但他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权也很难说,连他的夫人被张逮捕杀害他都无法阻拦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 随后西路军失败, 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 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 许世友等四方面军将领就是在红大上学时因为不满一方面军的歧视,才计划出逃回四川打游击的陕北红军 :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 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 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 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 并最先到达陕北。

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 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 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 1 军团,于是 15 军团加入进来, 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 当时的 15 军团兵强马壮,但徐海东坚决服从中央指挥,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中央帮助极大 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 “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 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 55 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二、 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 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 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115 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343旅,旅长陈光,为原1 军团部队; 344旅,旅长徐海东, 为原 15 军团部队平型关战役后,林彪受伤出国,这支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建立了晋察冀军区,成了一个新的山头,即以后著名的华北山头。

“ 华北山头 ” 这个词文革时曾很常用,杨余傅被打倒时开始批华北山头,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晋察冀军区除了聂荣臻从115师带去的基本部队外,后来又加入了两股, 一股是原东北军吕正操部建立的冀中军区,另一股是李运昌建立的冀热辽军区 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罗荣桓、 陈光率领的 343旅,东出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第三部分是 344旅部队,后一分为二, 一部由杨得志率领建立了冀鲁豫军区,另一部由黄克诚率领建立了苏北军区,皖南事变后该部加入了120 师师长贺龙, 副师长萧克, 政治部主任关向应 下辖 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 军团部队; 359 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 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 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 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 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 年仍授他大将军衔。

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129 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 4 军部队; 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 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 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 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 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 129师管辖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 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使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五师,虽然名义上属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 其实是个小山头 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 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领导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 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 :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然后,山东军区的老部队 (原 343旅发展起来的)和3 师(原 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 建立了东北根据地 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但这支部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部队隔断了两处的联系,该部队改隶东野指挥,即后来的13 兵团,但该兵团被林彪视为异类,屡受排挤西北 :彭德怀在党的 “ 七大 ” 后召开的华北工作会议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让他上前线指挥作战了, 只担任解放军的参谋长, 协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进攻陕北后,再次向中央请缨, 鉴于他的指挥才能, 毛泽东把贺龙部队交给了他, (在此以前,贺龙已只管后勤供应工作了,野战部队由张宗逊负责组建了西北野战军贺龙只负责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改为西北军区 军区和野战军分头管理,各战略区中只有西北地区一家有这种现象中原 :抗战胜利后,原129 师的晋冀豫区加上杨勇的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 1947 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抢渡黄河,进军大别山,建立了大中原军区(与原李先念的小中原军区相区别),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

原李先念部改隶刘邓指挥 49 年整编后二野有三个兵团,杨勇5 兵团就是原冀鲁豫军区部队,陈赓的 4 兵团是原太岳军区部队(386旅) ,陈锡联的 3 兵团是原太行军区部队( 385旅) 华北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