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第1、2、3单元ppt培训课件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63MB
约42页
文档ID:57089087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第1、2、3单元ppt培训课件_第1页
1/42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数 学 教材分析,第1—3单元,一、内容变化,,《了解内容变化 关注新点教学》 一、要从整体上把握本册教材主要变化 1、从单元目录上看,本学期教学内容有调整,但整体结构变化不大◇从一年级下册移来“认识时间” 单元 ◇原“统计”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只在每个年级下册安排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原“倍的认识”移到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乘除法以后集中编排 ◇“数学广角”等单元教学内容发生变化2.具体各个单元的内容有些变化长度单位”单元,增加了长度单位符号(m,cm)的认识,增加了“解决问题”例题;练习增加了培养学生估测能力的题目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笔算算法的要点分散出现在几个例题中;出现三个数连加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解决问题增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例题和连续两问的题目 角的初步认识:增加了原来二年级下册的“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表内乘法(一):乘法的意义从3个例题改为2个例题;解决问题增加了意图训练学生“理解题意、选择算法”的例题 观察物体(一):减少了“对称”的认识,增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单个的立体图形”和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

表内乘法(二):删除了“倍的认识”;解决问题增加了渗透数量关系和体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 “数学广角”:删减了“简单的逻辑推理”例题和相关练习二、要注意对新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有新的认识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要变化后,我们就要对每一单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二、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一、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厘米 米认识线段,,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长度单位,,,,,厘米、米的认识,线段的认识,解决问题,,厘米、米的认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选定单位(标准)统一长度单位拃(百度百科) 基本字义 ◎ 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 ◎ 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两~宽厘米、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的表象直观感受 借助熟悉的实物给出符号表示 注意测量的方法,,厘米、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表象,米和厘米的关系直接观察米尺,,认识线段直观感受生活原型,画线段,线段的认识,,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假设推理估测,解决问题,,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给出标准建立表象,方法多样实测、估算,初步感知特征,,,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测量方法,实物估测,,,练习:加强估测意识的培养。

培养四能,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教学,在练习中渗透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加 法,突出对位的要求,旧教材是先出现例1 36+30在做一做中出现32+6 然后是例2 35+34 新旧相比,把例1的难度降低了,从例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过度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法,算法要点分散,不同类型进位,,,,加 法,1. 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笔算的计算法则2. 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四上,,方法交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练习,,减 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算法,,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画图理解数量关系渗透线段图思想 增加了例题(旧教材1题变成两题),,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教学建议: 1、进行复习铺垫, 尤其是看图说清楚比较关系2、运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逐步抽象(数据很大,如练习四第1题)为线段图作铺垫 3、进行对比练习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对比 与相差数问题的对比等 4、注意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对比、归纳。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写法,新增加小括号,新增加,,解决问题,连续两问培养学生连贯地思考,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准备,,教学建议: 1、要帮助学生理解解决第二个问题所需的信息要从前面的信息、问题中寻找 2、可以进行一些对比练习, 防止思维固化 如 女生22人, 男生18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女生和男生一共有几人? 女生22人, 男生比女生少4人,男生有几人?女生和男生一共有几人?3、注意一些格式规范,如可以在问题、算式前面加上①②表示解决的是哪个问题;或者要分行列式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 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结合生活实例实际操作活动,感受角有大小(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方法),认识角,,结合生活实例实际操作活动,判定直角的方法(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画直角(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新增借助直角比较,判定方法进一步认识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实际操作推理平角,解决问题,,这里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方法一种是通过直接拼的方式去尝试;一种是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

显然,后者体现了有理、有序的思考,能找到较多的、保证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编排既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展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开放题有序思考,做一做,练习:科学性、角的大小课件抽象,比画描述科学性,两个锐角,判断方法借助直角,,13题,七巧板 有一下学习三角形 的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