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动机罩盖的结构设计1.发动机罩盖的组成零件:发动机罩盖一般由发盖外板、发盖内板、发盖锁扣安装加强板、发盖铰链安装螺母板、发盖铰链等如图1所示发盖外板发盖铰链发盖内板发盖铰链螺母安装板发盖锁扣总成板图1 发动机罩盖的组成零件2.发动机罩盖设计所涉及的法规: (1)FMVSS208(Occupant Crash Protetion)& FMVSS219(Windshield Zone Intrusion)——乘员碰撞保护和挡风玻璃侵入区,即在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确保发盖不能侵入驾驶室,造成对乘员的伤害 (2)外部凸出物要求——GB11566、ECE26、EEC74/438 (3)Pedestrion Occupant Protetion:78/2009——行人乘员保护3.发动机罩盖设计开发流程: 在CAS数据冻结后,在总布置的具体要求下,发动机罩盖的设计开发流程 (1)发盖的目标设定 :发盖的开启功能要求、发盖系统的力学性能要求、法规的符合性要求等 (2)根据人机工程要求,进行发盖轴线和铰链的布置,保证发盖的开启高度及发盖与各配合零部件之间的间隙3)发盖与各配合零部件之间的典型截面制作,包括:发盖与前风挡装饰板及前舱密封胶条配合处(Y0截面)、发盖锁扣与锁体配合处(Y0截面)、发盖与前格栅配合处(Y0截面)、发盖与发盖铰链及前风挡装饰板和前舱密封胶条配合处、发盖与前大灯配合处、发盖与翼子板配合处、发盖与前清洗液喷嘴配合处、发盖与缓冲块配合处、发盖内外支撑骨架处(包括隔振胶)、发盖与隔热垫配合处(包括隔热垫固定方式)等。
(4)发盖系统的布置,包括:清洗液管路及喷嘴布置、缓冲块位置及数量的布置、支撑杆(气弹簧)的位置布置、发盖铰链的布置、发盖密封系统的布置、发盖锁系统的布置、发盖隔热垫的额范围布置等。
(5)发盖钣金零部件的数据设计,包括:发盖外板、发盖内板、发盖锁扣安装加强板、发盖铰链安装螺母板、发盖铰链等 (6)3D数据校核,包括:发盖与外配合件之间的外观间隙/平度校核、发盖与各配合件及发舱内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运动间隙校核等7)CAE分析:发盖结构强度、刚性、模态等性能分析8)3D数据的SE分析:钣金冲压工艺可行性、焊装工艺可行性、涂装工艺可行性和总装工艺可行性分析 (9)3D数据冻结并下发开模4.发动机罩盖的结构设计:(1)发盖开启功能目标设定:发盖开启功能具体项目如表56所示表56 发盖开启功能具体项目序号目标内容参考车型A参考车型B参考车型C新开发车型建议目标1发盖关闭高度(mm)2发盖开启高度(mm)3发盖弹起高度(mm)4发盖最小关闭行程(mm)5发盖打开的作用力(N)6发盖关闭的作用力(N)7发盖打开过程中力平衡点高度(mm)8注:1.发盖最小关闭行程,指不带气弹簧撑杆的发盖,发盖自由下落能够关闭的最小高度奇瑞轿车的设定目标是不大于200mm 2. 发盖打开过程中力平衡点,指带气弹簧撑杆的发盖2)发盖结构性能目标设定:发盖结构性能指标如表57所示表57 发盖结构性能指标(奇瑞轿车)序号结构性能指标参考车型A参考车型B新开发车型建议目标1侧向刚度(Y向150N力)最大变形2.2 mm1.1 mm≤ 2mm残余变形0.49 mm0.59 mm≤ 0.3mm2铰链安装点刚度左安装点刚度374 N/m326 N/m400 N/m右安装点刚度167 N/m331 N/m400 N/m3锁扣安装点刚度//300 N/m4发盖模态/一阶弯矩:7.7Hz一阶弯矩:/一阶扭矩:11.7 Hz一阶扭矩:/二阶扭矩:22.5 Hz二阶扭矩:/高级模态:53 Hz高级模态:45 Hz5发盖弯曲刚度///6发盖扭转刚度锁支撑状态/26.7 N/m25 N/m缓冲块支撑状态6.8 N/m4.9 N/m6 N/m7发盖外板的抗凹性///8支撑杆安装点刚度(带气弹簧支撑杆)/点1: 136 N/m点2:191 N/m200 N/m注:一阶弯矩:Q21—97.6 Hz,Q22—28.7 Hz;一阶扭矩:Q21—76.5 Hz,Q22—25.1 Hz。
Q21和Q22的差异较大,与轿车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搜集,以便对目标值的确定 (3)行人保护区域的确定: 行人防护特性主要遵循的原则:1)通过优化车辆前部结构形状,降低发生碰撞后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对碰撞速度;2)降低碰撞区域的刚度,改进碰撞区域的能量吸收特性如采用多层柔性挡风玻璃、行人防护气囊等措施 1)头部撞击区边缘线的确定:a)前边缘线的确定:①WAD线的确定:自地面而上沿表面自然延伸1000mm;②BLE线的确定:40度倾斜线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向上165mm;③取WAD线和BLE线两者中更靠近前风窗的线作为头部撞击区的前边缘 如图2、图3所示图2 WAD线的确定图3 BLE线的确定b)侧边缘线的确定:45度倾斜线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再沿车身表面向内偏移82.5mm如图4所示图4 侧边缘线的确定 c)后边缘线的确定:①WAD线的确定:自地面而上沿表面自然延伸2100mm或取机盖最上边缘线;②BRL线的确定:以165mm的圆球与车身表面相切的切点连线向下偏移82.5mm;③取WAD线和BRL线两者中更远离前风窗的线作为头部撞击区的后边缘。
如图5所示图5 后边缘线的确定 按照上述要求制作的行人保护头部区域如图6所示图6 行人保护头部区域2)小腿部撞击区的确定: a)保险杠上边缘线的确定:20度后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7所示图7 保险杠上边缘线的确定b)保险杠下边缘线的确定:25度前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8所示c)保险杠侧边缘线的确定:60度内倾斜线与保险杠相切的切点连线如图9所示 图8 保险杠下边缘线的确定图9 保险杠侧边缘线的确定 d)图10是A13车型按上述方法绘出的小腿部的撞击区图10 A13车型小腿部的撞击区(4)发盖行人保护区域结构设计的关键要点: 1)发动机上部到发盖表面的空间距离:根据经验,HIC≤800,空间距,70mm;HIC≤1500,空间距,50mm 2)发盖铰链处可以设计成压馈是结构,可参考本田思域的铰链设计 3)雨刮轴、雨刮臂的设计,可以采用将雨刮系统隐藏在发盖下面,并与发盖内板距离保证大于30mm,为发盖变形提供一定的吸能空间 4)发盖锁系统的设计:锁的布置位置尽量靠后,锁扣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5)支撑杆座的设计:支撑杆座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70mm。
6)各加强板的翻边设计及安装螺栓的设计:最好不要设计成“L”形的翻边,尽可能设计成“Z”形翻边,并与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7)对于需要考虑E-NCAP的行人保护得分的车型,在造型设计初期就需要校核前风挡下横梁的位置区域,要想达到HIC≤1000,硬点位置到发盖的距离保证大于90mm. 8)前悬置螺栓的设计,要想达到HIC≤1500,螺栓与外板的距离保证大于50mm 5)发盖铰链轴线的布置: 发盖铰链轴线的布置,首先要保证与“Y”轴平行,同时需要考虑发盖开启后的高度和发盖开启角,以及发盖在开启过程中与翼子板及A柱的最小间隙,最后还需要考虑发盖铰链的布置空间等1)发盖开启高度要求:发盖开启高度设计主要考虑装配操作和售后维修及日常维护的方便性,通常发盖的开启高度有最大开启高度和支撑杆开启高度一般在总布置设计阶段就需要校核发盖开启高度,图11是各车型发盖开启高度和角度示意图其中:①A—地面到发盖开启最高位置的距离,新车型设计开发时该尺寸建议在1500—1700mm之间②B—锁扣到发盖开启最高位置的距离,新车型设计开发时该尺寸建议控制在800—1000mm。
③α—发盖开启角度,该角度结合铰链布置来确定α图11 各车型发盖开启高度和角度示意图发盖开启后的空间位置,通常采用95% 的人体模型进行校核,如图12所示图12 Q22车型发盖开启高度和开启角度校核图 2)铰链轴线设计布置的基本要求: ①发盖开启顺畅,并能承受5000次的反复开启而能够正常工作②发盖铰链一般是两个且是左右对称布置,设计时需要考虑放错结构的设计③铰链在结构设计上要求有发盖最大开启角度的限位功能,一般情况下该角度比发盖支撑杆的开启角度大3—5度④发盖开启到最大开启角度时,发盖与前风挡玻璃、翼子板、雨刮系统零部件、前风挡装饰板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在发盖过开状态下发生干涉建议间隙值大于5mm⑤发盖铰链在X向和Y向要有一定的调节量,以满足外观匹配的要求,建议调节量在2mm左右⑥发盖铰链在Y向要有一定的刚性要求,且其安装加强板、安装螺栓的设计布置要满足行人碰撞保护法规的要求⑦微车发盖铰链常见的结构型式如图12所示 图12 微车发盖铰链常见的结构型式(6)发盖系统典型截面设计:发盖系统典型截面设计主要确定:发盖内外板及其与加强板之间的结构形式;发盖锁的结构形式;前格栅的结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