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第 1 章 阿伦·奈斯及其生态哲学思想产生背景今天地球上的人们正生活在或者正在进入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价值趋向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能源短缺、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而且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从单独的某个国家的区域性、小范围扩展到全球,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地从宏观损伤扩展到微观毒害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反对生态破坏的群众组织及运动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他们将矛头直接指向那些依靠牺牲环境获得所谓“发展”的行为,他们对在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笛卡尔机械论世界观进行质疑,他们提出重新建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在西方社会逐渐受到关注并得到呼应,进而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具有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基础之上,生态运动的思想也逐渐向深层发展1.1 生态运动的产生及生态问题的主要根源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导致了生态运动的产生在生态运动发展及壮大的过程中,人们同时也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试图找寻导致生态问题的主要根源1.1.1 现代生态运动的产生20 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代价也是较为惨重的,相继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单纯研究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科学家们开始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走出实验室、研究室,走向社会,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专著以引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他们成为生态运动的先驱这其中美国的海洋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最具代表性蕾切尔·卡逊,美国海洋生态学家,1907 年 5 月 27 日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1964 年 4 月 14 日在马里兰州逝世她曾出版《在海风下》 、 《环绕着我们的海洋》 、 《海洋边缘》等有关海洋学的著作从 1958 年开始,卡逊就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危害全球环境的农药污染的环境课题上她历经四年遍阅了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使用和危害情况的报告,并在美国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最后以科普著作的形式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部书中,蕾切尔·卡逊向尚未意识到环境危机的人们讲述了 DDT 和其它杀虫剂对生物、人和环境的危害在此之前,人们对 DDT 和其它杀虫剂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毫无察觉,美国的公共政策中也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卡逊的著作引起许多人的惊讶、怀疑,甚至是无情地指责然而,也由此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 DDT 等杀虫剂和化学药品使用危险性的辩论。
随之,总统的一个特别委员会的调查证实了卡逊的结论国会召开了听证会,美国环境保护局由此成立,民间环境组织也应运而生蕾切尔·卡逊和《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生态运动的序幕 《寂静的春天》要表达给公众的并不仅仅是环境危机意识,它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对人类自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理性意识合理性的质疑,对当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的批判 [1]正如卡逊在书中所写:“‘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 ”[2]《寂静的春天》引发了更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继此之后,西方爆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1968 年 4 月 7 日,在罗马林赛科学院,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贝切利和西方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科学事物部主任亚历山大·金共同发起,来自意大利、美国、日本、德国、土耳其、[1]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挪威等 10 个国家的 30 多名科学家、教育家、人类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聚集一堂共同商讨全球问题4 月 7 日会议之后贝切利、亚历山大·金、天文学家斯特希,再加上荷兰的国际问题专家贡斯塔姆,法国的经济学家让·圣乔,瑞士日内瓦巴特莱学院的领导人西曼以及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加博尔等人进一步接触成立了罗马俱乐部。
1968 年 5 月,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 ,学生们罢课、占领学校,工人们罢工,奋起反对环境污染1969 年 4 月 22 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校园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森·海斯提出把这一提议变成在全美各地开展大规模社区性活动,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丹尼森提议以次年 4 月 22 日为“地球日” ,在全美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3]自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运动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该运动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针对具体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展到 70 年代在观念和制度层面上进行全面反思1972 年 6 月,113 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且通过了人类的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纲领性的环境文件——《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指出:——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天然和认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运动还与绿色和平运动,反对核试验和核战争的和平运动以及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等社会运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可以说生态运动已不止是保护环境的运动,在西方它已经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环境问题被提上了政治高度,进入了国家和世界的政治结构,与此同时,绿色政治、绿党亦纷纷崛起国家行使国家职能,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和政策同时生态运动的产生及发展促使了环境科学的产生以及科学发展的生态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亦随之发生了变革不仅如此,生态运动还带动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发展。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主任科布(John B.Cobb)说:“生态运动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后现代世界观的主要载体 ”[1]1.1.2 生态问题的主要根源虽然生态运动在西方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强劲的势头,但 20 世纪 60 年代起到 70 年代这十年的运动结果并没有使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出现更加恶化的趋势,于是人们转向求助于哲学,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为什么人类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实践取得了成功,但是却出现了生态危机?为什么人类的文化胜利了,但是自然却失败了?为什么人类的技术获得了成功,但是生态却遭到了破坏?……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康芒纳(Barry Commoner)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写到:“新技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 ” “如果现代技术在生态上的失败是因为它的既定目标上的成功的话,那么它的错误就在于其既定的目标上 ”[2]问题就出在“既[2]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3[3] 周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绿色文化.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1[1] 余谋昌.生态哲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2]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0、148273定目标” 上,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以认为是人类传统机械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谬误制造了生态危机。
1.传统世界观的局限“当我要把一切事物都想成是虚假的时候,这个进行思维的‘我’必然非是某种东西不可;我认识到‘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十分牢靠、十分确实,怀疑论者的所有最狂妄的假定都无法把它推翻,于是我断定我能够毫不犹豫地承认它是我所探求的哲学中的第一原理 ”[1]这段文字是笛卡尔认识论的核心 “我思故我在”表达出在笛卡尔看来,精神比物质更确实,而且(对笛卡尔来说)我的精神又比旁人的精神更加确实故若将人类与动物及其他存在物相比,其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语言能力和精神;由于动物缺乏这些品质,所以他们只能被看作是自动机器;并且人对动物和自然没有义务,除非这种处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笛卡尔的思想在康德那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康德认为,只有人才应该受到道德关怀,动物和自然都不是理性存在,所以也就不应得到道德关怀,因而把它们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以笛卡尔、康德思想为代表的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世界的结构(包括人自身)就象一台机器,由分割的部件组成,也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部件;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心灵与身体是分离和对立的在科学实践的领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笛卡尔认识论及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得到惊人的发展,并在牛顿那里得到完美的表达,自此机械论世界观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在此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体系展示出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因此更是捍卫并巩固了机械论世界观在人类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位置。
机械论世界观虽然为人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今天它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已开始产生阻碍,它的局限性开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机械论世界观强调分析,它把整个事物分割成局部,局部又可再分,直到元素、原子、基本粒子,事物整体的性质是由各个部分决定的,人类只要认识了局部就能了解整体卡普拉认为着眼于部分的世界观是不健康的世界观 “健康”和“整体”这两个词都源自古英语的词根“hal” ,意味着整体的、完好的和健康的我们感受健康的感觉包括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平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已经消失了,部分的、机械的世界观无孔不入单纯强调世界的片面性、可感性和可知性已经导致了一种深刻的文化不平衡,使得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健康现象将事物区分为整体与部分仅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基本的虽然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是部分的性质由整体来决定,它依赖于整体,只有在整体中才具有意义,离开整体就失去了其存在并且整体并不是相同组成部分之和的简单叠加,整体是不同部分所组成的一个有序系统,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虽然将事物分割成整体与部分在我们认识并研究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片面地强调去认识部分,认为认识部分就等于认识整体,或将整体的性质简单地等同于部分性质进行相加,这些都是错误的,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同时,机械论世界观认为在分析事物时一定要分清事物的主次矛盾,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将它们进行相互区别,特别是在考虑生态问题时,生态因素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如果区分主要与次要则很容易将人们片面地引入究竟人主要还是自然主要这个复杂的问题中,而且一味地强调区分会使我们错误地感觉必须进行取舍,必须做出选择——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生态为中心而我们都知道人类与生态之间不是主次要的问题,两者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械论世界观认为自然界是非生命的,它只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有权利去主宰、统治、改变自然虽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当考虑人对事物的认识时人是主体,事物是客体,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主客关系;但是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主体则不再只是人,事物也是主体例如在生态系统中,人是生态的主体,同时生物、种群、群落也是生态的主体所以,人、生命和自然界是主-客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而且自然界也并不是[1] 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4僵死的,它有其自身运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