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理解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4.分析词中的意象一、文体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详见《苏轼词两首》)二、介绍作者及作品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三、写作背景1.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2. 《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四、诗歌分析1.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2. 《声声慢·寻寻觅觅》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