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保障制度中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测算(1) 新编写

黯然****天空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5.66KB
约8页
文档ID:154485910
社会保障制度中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测算(1) 新编写_第1页
1/8

社会保障制度中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测算(1) 【内容提要】确定合理的贫困标准和贫困线是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贫困的定义与分类出发,论述 了计算贫困线和贫困率的几种主要方法,然后提出了利用收 入分布函数计算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新方法本文还同时提出 了一种拟合收入分组数据的分布函数,效果十分理想收入 分布函数的拟合是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之关键,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直接取决于分布函数的拟合质量本文将生物学中常用 的逻辑斯蒂函数稍加变形应用于收入分布函数的拟合取得 了理想效果,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关 键 词】最低生活保障线/ 贫困线 / 收入分布函数 【 正 文 】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标准、贫困线 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的 主要目的是履行生活保障的职能,以便人们在年老、失业或 其他缺少固定收入的情况下,能维持最低生活限度的生活水 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关键在于计算出科学合理的最低 生活水平标准, 这一标准就是人们常说的“贫困线” 因此, 我们必须从贫困标准和贫困线的概念出发,来研究最低生活 保障线的计算问题世界各国研究贫困的学者提出过各自不 同的关于贫困的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1. 英国的汤普森在他的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 标准的测量一书中写道:“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食物、很 少参加社会活动和缺少最低生活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 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

2. 世界银行在 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将贫困界定为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 3. 中国研究贫困的学者也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自己对 贫困的定义 例如童星、 林闽在我国农村贫困线标准研究 一文中是这样定义贫困的:“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 的总称,是由最低收入造成的缺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及没 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 综合上述几种观点,可以将贫困分为两类:绝对贫困和 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相 对贫困是指相对一定社会的中等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一般 说来,绝对贫困是一种客观定义,强调:“延续生命”这一 概念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定义,重点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生 活水平的比较,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含义 有了贫困的定义,就可以明确贫困线和贫困率的概念 贫困线就是划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收入的标准贫困率则是 全体居民中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与贫困的两大类别 相对应,贫困线也分为相对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线两种:相对 贫困线是用来确定相对贫困的收入标准;绝对贫困线是用来 确定绝对贫困的收入标准 相对贫困线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比例法这一方法是把全体居民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序 后,规定其中某一比例的最低收入群体为贫困群体,他们当 中的最高收入即为贫困线。

一般是把占全体居民总数10% 的 最低收入群体作为贫困群体 2. 平均收入法这一方法是以全体居民人均收入的1/2 或 1/3 作为贫困线我国一般是以人均收入的1/2 作为贫困 线 绝对贫困线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3 种: 1. 基本需求法即首先确定生活消费的必需项目和最小 需求量,再计算实现这一最小需求量必需品所需支出之和, 这就是贫困线 2. 恩格尔系数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恩格尔系数概念和 恩格尔定律基础之上的国际上一般认定恩格尔系数的方法 是:首先确定一个最低食物支出标准,用这一标准除以恩格 尔系数贫困值,便得到了绝对贫困线 3. 数学模型法这种方法中比较著名的是“马丁法”, 由世界银行马丁雷步林先生提出这一方法要求在确定基 本食品支出的基础上,通过有关统计资料建立总支出与食品 支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出贫困线 此外还有“线 性支出系统法”等,这里不再赘述 二、用收入分布函数计算相对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率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全体居民的个人收入服从一定的分 布规律,因而可以用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全体居民的收入分 布情况,即把个人收入看作随机变量I 时,则 I 服从某一分 布,用分布函数F 表示,即: F=PI t 它表示全体居民中收入不高于t 的人口比例为F。

根据 收入分布函数的这一含义就可以在已知绝对贫困线的条件 下计算绝对贫困率,或在已知相对贫困率的条件下计算相对 贫困线例如,假设事先确定全体居民占居民总数比例为x 的最低收入群体为贫困群体,这一群体中的最高收入为t, ,则易知:全体居民中收入不高于t, 的人口比例为 ,于是由个人收入分布函数的定义可知: F= 解得 t,=F-1根据相对贫困线定义可知,就是相 对贫困线 又假设已知绝对贫困线为,则F 即为绝对贫困用表 示绝对贫困率,则有 =F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以看出,计算相对贫困线或绝对贫困 率的关键在于确定收入分布函数F 的解析式这一解析式可 根据统计部门提出的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进行拟合而得到 在有关文献中,笔者曾见到以下三种可用于拟合收入分 布的函数: 帕累托分布函数、 伽马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 国内不少学者曾分别引用上述三种收入分布函数进行实际 数据拟合,效果都不甚理想,主要是在两端拟合效果不佳 笔者也曾利用上述三种函数分别拟合过1990 年中国城镇居 民收入分布数据,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最后经过反复试算 比较,笔者发现生物学中常用的逻辑斯蒂比较适合收入分布 数据的拟合该函数一般用来描述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 变化的规律,其解析式为 N F= 1 De-2t 本来,这一函数与概率分布无关,但通过观察易知它有 以下特性: limF=0,limF=N,F 0 t - t 因此,只要将该函数稍作变形即可用于收入分布拟合。

我们将它变形为: 1 F=t 0 1 e-bt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拟合收入分组数据了我们采 用极大似然法,根据收入分组数据来估计式中的参数a、b 之值,拟合过程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试算结果表明:在分布 函数的中间区域,理论曲线上升得快为解决这一问题,我 们将自变量t 改写成 t1/kK取大于 1 的整数,拟合效果得 到极大改善,当k20 时, k 的变化对拟合效果影响已十分 微 弱 , 因 此 取 定k=20 , 这 样 我 们 最 终 选 择F=1/1 e-bt1/20,这种形式的函数来拟合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 布 三、计算实例 下面以1989 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为例说明拟 合的具体过程及结果数据引自中国统计鉴1990,如下 表 表 1 1989 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 附图 图 根据以上数据用极大似然法得到F 中的参数为a= 1037,b= 利用计算机作图软件可以画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如下 图图中光滑曲线为拟合的理论曲线,x 号中心点为观察 值的位置 由图中可以看出, 观察值几乎完全落在理论线上 因此拟合效果十分理想 下面根据拟合结果和上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计算相对 贫困率 =10% 时的相对贫困线t, 。

附图 图 这表明: 在相对贫困率 =10% 时,1989 年中国城镇居民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元者为贫困家庭这就是 1989 年中国城 镇居民人均收入的贫困线当然这里笼统地确定一个全国统 一的贫困线未必妥当,各省市可根据本地区的统计数据采用 同样的方法计算各自的相对贫困线,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生活 保障线的科学依据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拟合的收入分布函数F 及已知的 绝对贫困率t, 计算相应的绝对贫困率以 1996 年中 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为例,对此数据进行拟合得 到 a、b 之值分别为: =1025,b= 又根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展报告,中国1996 年农 村绝对贫困线为每人每天美元,按当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及 农民纯收入占其人均总收入比重折算为每人每年纯收入的 人民币值为: t,= 365/= 代入 F 中为: =F=% 即按世界银行确定的绝对贫困线标准计算,中国农村 1996 年的绝对贫困率为% 四、本方法综述及其意义 综合上述分析论证和实际计算过程,可将本文所提出的 计算方法综述如下: 1. 搜集居民收入分组数据 2. 对收入分组数据用F=1/1 e-bt1/20进行拟合, 得 到参数 a、b 之值。

3. 根据给定的相对贫困率计算相对贫困线t, , 公 式为 t,=F-1;或根据已知的绝对贫困线t, 计算 绝对贫困率 ,公式为 =F 本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最低生活保障线提供了一个 定最的计算方法,所需资料直接来自统计年鉴,不需要重新 进行抽样调查,计算结果相当精确可靠当前各级政府正在 抓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这一工作 的重要一环,本文的计算方法正是针对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 的量化指标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