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1 六书假借字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
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
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2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由于六书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而借用的字,所以,人们往往把两者合称为“假借字”近代学者刘师培曾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来区别六书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他的话颇有道理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但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则具有任意性别字往往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他们由于识字不多,对许多字的含义、用法不能细辨,于是,在写字时,就随便乱写,只要音同或音近,不管字的含义如何例如,“豆腐”一词,就有“头付”、“头夫”、“斗府”等多种别字写法,张三李四错得不同,北京上海写法各异通假字则不同写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识很高的人通假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都这样写例如,“早晨”的“早”字,在古书中经常写成“跳蚤”的“蚤”字: 《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国语·越语下》:“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论衡·问孔》:“颜渊蚤死在古书中,“蚤世”即“早死”(《国语·周语中》:“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蚤知”即“先知”、“早知”(《战国策·燕策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蚤食”即“早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蚤莫”即“早晚”(“莫”,后来写成“暮”《仪礼·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蚤达”即“早年显达”(《宋书·王僧绰传》:“为侍中,时年二十九始兴王濬尝问其年,僧绰自谦蚤达,逡巡良久乃答其谦虚自退若此),等等可见,通假字是相沿成习的写法,不是随便乱写的澡”、“找”虽然也与“早”同音,但古书中似乎没有以“澡”、“找”代“早”之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假字不像“别字”那样可以任意写当然,在通假字的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古人作文时偶写别字、偶然笔误,或为了快速简捷而有意用笔划较少、容易书写的字来代替本字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用通假字的地方较多据有人统计,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乙种本,共5800 余字,其中有 320 个通假字《荀子·天论》一文,不到两千字,通假字有二十几个但唐宋以后,文人作品中除了仿古沿用的通假字外,新生的通假字罕见 下面,再举一些古书中通假字的用例: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逝,本义是“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
《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二、古今字 1 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古”和“今”也是相对的概念,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可见,“古”、“今”只是指表示某一词义的字产生的时代性而言的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字现象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较少,不少字除表本义外,还往往借作他用,产生了假借义,再加上词义的引申发展,就使“一字多义”变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后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增多,为了把多种意义加以区别,使一字“兼职”过多的情况有所改变,人们就另造新字来表示其中的某一个意义这样,在这个义项上,先造字和后起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关系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古今字就是区别字,是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人们有时称古今字为“分化字”,其原因即在于此例如:“辟”这个字,《说文》解曰:“法也从卪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原来,“辟”是个会意字,由“卪、“辛”、“口”三部分组成:“卪表“节制”,“辛”表“罪”,“口”表“用法者”即执法之人辟”的本义是“法”,如《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但在古代、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①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②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③ 《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④ 《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⑤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⑥ 《庄子·田子方》:“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辟,卷不开也) ⑦ 《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 ⑧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晋杜预注:“辟司徒,主垒壁者)⑨ 《诗经·大雅·灵台》:“于论钟鼓,于乐辟廱汉毛亨传:“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以节 观者)⑩ 《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汉毛亨传:“辟,拊心也)《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
唐孔颖达疏:“拊心为辟,跳跃为踊)上述十例中的“辟”,后来分别写成:① 避;② 僻;③嬖;④ 譬;⑤襞(折叠);⑥ 躄(脚病);⑦ 壁;⑧ 璧;⑨ 擗(捶胸)辟”与上述九个字,分别构成古今字2 古今字的形成情况古今字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有三种:① 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他用,后来又另造新本字来专表该词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莫”的本义是“傍晚”,《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茻亦声茻”从二艸会意,义为“众草也”)《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礼记·聘义》:“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情句中的“莫”即其本义之用但“莫”又被借作虚词(六书假借字),如:《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国语·鲁语下》:“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韦昭注:“言处女之智不如妇,童男之智不如丈夫也)前句中的“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义为“没有什么(东西或人)”;后句中的“莫”是否定副词,义为“不”莫”还常被用作通假字,如:《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清人陈奂传疏:“莫,读为‘谟’,此假借字谟”即谋划之义《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之乡,广莫之野莫”为“漠”之通假字,义为“大也”,等等后来,就新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