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朝乡村仓储制度 陈钟琪 长江师范学院 摘 要: 宋朝灾害频发, 自上而下都很重视仓储的建立宋朝将汉唐以来建立的仓储制度不断发展和创新, 仓种类型多达 10 余种, 仓储的设置多在城市及城市近郊, 仅有社仓、永利仓和续惠仓设置在乡村除此之外, 还有专门为乡村而设、但存于州县的义仓这些服务于乡村的仓储与城市的仓储在仓本筹集、管理、运行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关键词: 宋朝; 仓储; 社仓; 义仓; 作者简介:陈钟琪, 女, 重庆垫江人, 主要从事两宋社会保障史研究收稿日期:2017-09-21基金:长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两宋乡村社会保障研究” (2015XJXM55) Received: 2017-09-21一、宋朝的仓储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意识到建立仓储制度对于救荒赈济的重要性《礼记》载:“国无九年之蓄, 曰不足;无六年之蓄, 曰急;无三年之蓄, 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 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 虽有凶旱水溢, 民无菜色[1]173 宋朝是一个灾害高发的时期, 政府和民间都很重视仓储的建立, 设置了类型繁多的仓储, 有明确记载的仓种多达 10 余种每种仓储的功能和管理方式各有不同, 但基本都具有防灾救荒的作用。
宋朝的仓储主要有 4 个特点:第一、全国性、规模大的仓库, 大多创建于北宋时期, 地方性的仓库则多建于南宋时期其中, 全国性的仓库, 例如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义仓、社仓等都创建于北宋时期, 南宋时期建立的全国性仓库只有丰储仓地方性的仓库, 如赈粜仓、平籴仓、平止仓、平粜仓、平济仓、续惠仓、永利仓等都创立于南宋时期;第二、几乎所有仓库的筹集管理方式皆为官筹民办如平籴仓, 仓本取政府封桩库钱;丰储仓, 仓本源于各地上供之米所余之数;赈粜仓, 仓本来源为地方剩余经费;平止仓, 取之地方经费;平济仓取地方结余;就连设置在乡村的社仓、永利仓和续惠仓, 仓本也源于官府仓库或政府税收;第三、城市中设立仓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市场粮价, 尤其是荒年和青黄不接时期的粮价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 10 余种建在城市中的仓储, 有 6 种即主要在于调节市场粮价;第四、方式以赈贷赈粜为主, 少数仓储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采取无偿性的赈济二、宋朝乡村仓储制度宋朝虽建立了种类繁多的仓储, 但大部分“藏于州县, 所恩不过市井惰游辈, 至于深山长谷, 力穑远输之民, 则虽饥饿致死而不能及也”[2]3721只有少数几种仓储设置在乡村, 即社仓、举子仓、永利仓、续惠仓等。
此外, 义仓虽建于城市, 但董煟认为其作用应该是赈济乡民, “令于民间散贮远都, 择人掌之, 如社仓之法, 今输于州县非也” [3]食货六二而且“义仓以赈济, 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4]乾德三年三月, 诏:“比置义仓, 以备凶岁, 若上言待报, 则恐乖轸恤自今人户欲借义仓粟充种、食, 委本县具灾伤人户申州, 州司即与处分, 计户赈贷, 然后以闻 [3]食货五三劝分和赈贷主要为乡村所实施的救荒政策, 加之义仓仓本来源于乡村的夏秋税, 收益者主要为乡村居民, 故这里将其划为乡村救荒机构参见宋代乡村仓储表宋代乡村仓储表 下载原表 (一) 建置沿革1. 社仓因其建立在乡村, 又名乡仓, 一般认为系朱熹所创但《宋史》记载“诸乡社仓自 (魏) 掞之始”绍兴二十年“依古社仓法, 请官米以贷民, 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 捐米千余斛假之, 岁岁敛散如常, 民赖以济”[5]13468其实, 早在北宋时期, 已有社仓出现, 只是在个别地方建立, 并未推广神宗时, 陈留县知县苏涓曾建议“领畿邑, 谨为天下倡, 劝百姓置义仓, 以备水旱”;“村中有社, 社中有仓, 仓置守者, 耆为输纳, 县为籍记” [6]卷 184 食货·熙宁修复社仓。
到南宋时期, 社仓的推广有赖于朱熹等人的努力乾道四年, 朱熹“得常平仓米六百石赈贷”“始作社仓于崇安县之开耀乡, 使贫民岁以中夏受粟于仓, 冬则加息什二以尝 (偿) , 岁小不收, 则弛其息之半, 大祲, 则尽弛之期以数年, 子什其母, 则惠足以广而息可遂捐以予民矣行之累年, 人以为便” [7]卷 80 建昌军南城县吴氏社仓记淳熙八年, 朱熹向宋孝宗呈请《社仓事目》, “诏行社仓法于诸郡”2. 义仓宋朝的义仓承于隋唐, 始建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建仓的目的在于“贮以备凶歉”由于官员意见不一、仓本拮据、运行管理腐败等原因, 宋朝的义仓时废时立乾德四年, 宋太祖诏曰:“诸州义仓, 用振 (赈) 乏绝, 颇闻重叠输送, 未免劳烦, 宜罢之[8]庆历元年, 宋仁宗采纳王琪意见恢复义仓, 但在庆历五年又下诏废除义仓熙宁十年, 神宗下诏复立义仓, 由开封府附近开始, 后推行至川陕 4 路, 元丰二年又罢绍圣元年, 全国恢复义仓, 宣和六年, 又废义仓到南宋时期, 义仓较北宋时期稳定, 但其管理和功能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几乎纳入常平仓的管理和支配之下3. 举子仓为福建安抚使赵汝愚于淳熙年间在江南福建路的建、剑、汀、邵 4 州创立, 与社仓相结合, 专门救济贫不能举其子者。
举子仓创办后, “凡贫不能举其子者, 以书其孕之月而籍之及期, 官给之米, 而使举其子, 所全活甚众” [9]卷 71庆元元年, 政府“将建、剑、汀、邵 4州没官田产免行出鬻, 以给助民间举子之费” [3]食货六一此后, 举子仓在南方逐步推广开来4. 永利仓为一座地方仓库, “浦城县迁阳镇永利仓者, 故提举常平公事黄侯某之所为也……行之累年, 近村之民, 颇赖其利” [7]卷 80 浦城县永利仓记后因兵乱而废, 知县事王君铅本欲复修无果, 后知县事括苍鲍君得以复立此仓, “营度故壤, 筑仓若干楹, 不日告成, 略如旧制, 遂移县庾之粟若干斛以隶焉……盖凡贷之所及者, 某里某都之人, 固皆有以望于其后而无复凶年之虑矣”[7]卷 80,浦城县永利仓记5. 均惠仓为永州郡守吴千能在永州创建, 分布很广, “自州到邑, 邑而野莫不有之” [10]卷 4 永州续惠仓记后因为“命巨室更张粜籴之事, 岁久弊生, 恶其害民……规约不备, 一二年之间至无圭撮可粜, 民甚病焉” [10]卷 4 永州续惠仓记其后由永州知州季晞颜在高斯得的帮助下复修该仓, 更名续惠仓为使此仓能长久持续, 季晞颜建立抵当库, “积其赢以补籴本之耗”。
二) 具体运行1. 司辖机构社仓和举子仓由“本乡土居官员士人有行义者”和地方官员共同管理义仓是为救荒所置, 由官方管理永利仓由地方官员管理, “镇官兼董其事”均惠、续惠仓最初交由巨室管理, 复修后, “官自司其敛散, 度地于丽谯之北, 左库右仓, 名郡僚二人共主之, 一岁而代” [10]卷 4 永州续惠仓记2. 运行管理魏掞之在建宁府建阳县长滩设仓, “乃请于本路提举常平公事袁侯复一, 得米千六百斛以贷民, 至冬而取, 遂置仓於长滩铺” [7]卷 79 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宋史》亦记载魏掞之“请官米以贷民, 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 捐米千余斛假之, 岁岁敛散如常, 民赖以济”[5]13468朱熹推广的社仓之法“州县量支常平米斛……收到息米十倍本米之数, 即送元 (原) 米还官, 却将息米敛散, 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其有富家情愿出米作本者亦从其便, 息米及数, 亦当拨还如有乡土风俗不同者, 更许随宜立约, 申官遵守, 实为久远之利”[7]社仓的管理较为灵活, 仓本来源有二, 其一借于常平仓, 此为主要来源;其二为地方乡绅富家的“私谷”朱熹推广的社仓“其规模大略仿元履, 独岁贷收息为小异”。
当所获息米积累到一定数量, 则归还支借之米, 之后用息米作为仓本义仓是为救荒所置, 仓本源于税收, “自今官中所收二税, 每石别输一斗”[3], 灾荒发生时, 直接赈济给灾民绍兴六年, 由于旱灾春饥, “尝许借常平、义仓米, 又常令州县赈粜” [3]食货五七绍兴二十八年, 宋高宗言:“常平、义仓米, 所以待旱之变, 缓急赈贷所不可阙 [3]食货六二由此可见, 义仓也出现了赈粜、赈贷等救助形式举子仓的仓本来自国家常平仓、举子田收入及富人的捐赠, 救济办法是“遇民户生产, 人给米一石”永利仓, 仓本最初出于常平仓, 后取于县仓和地方自筹资金岁时敛散以赈贫乏, 且使镇官兼董其事夏发以贷, 冬敛以藏, 一以淳熙某年社仓制敕从事 [7]卷 80 浦城县永利仓记均惠、续惠仓, 仓本最初源于“积郡计之赢”, 后季晞颜复修此仓, 用富人抵罪的赎金和平日所积累的资本建立平价抵当库, 将抵当库的盈余作为赈粜补贴顷受公赐 (得米二千斛) 市之得钱四千三百余缗……吾将以其四千籴二千斛, 余以创抵当库, 名之曰平质, 薄其息以利贫弱之民, 积其赢以补籴本之耗[10]卷 4 永州续惠仓记运行办法为“及其籴也, 计库息之多寡以定米价之高下, 米升为钱二十, 库息登二百缗, 则升可损其一, 倍焉则损其二, 库息愈丰, 则粜直愈下”。
3. 功能宋朝的仓储大多建于城市及近畿, 乡村受惠有限社仓为弥补此而生, 功能较为全面, 主要是纡民之急, 赈济乡民, 以备凶荒, 抑制乡村中的高利贷义仓专司赈济灾荒, 举子仓专司救济因贫困生子不举者, 永利仓和均惠、续惠仓均为救济贫困和在青黄不接及饥荒发生时用于赈贷、赈粜三、结语乡村的仓储因其地理位置和受惠人群与城市不同, 从司辖机构到管理运行, 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有二:其一官督民办, 民间力量有更多的涉入;其二通常以赈贷赈粜为主, 赈济较少尽管很多仓储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弊端丛生, 特别是后期疏于管理, 救荒效果大打折扣, 但在乡村, 这些仓储的设置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01:173.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3721. [3]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4]董煟.救荒活民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3. [5]脱脱, 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6]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 2007. [7]朱熹.朱文公集[M].四部丛刊本. [8]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9]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江安傅氏 1943 年刊本. [10]高斯得.耻堂存稿[M].四部丛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