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最无情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护人”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50KB
约26页
文档ID:40443879
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最无情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护人”_第1页
1/26

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最无情的批判者最无情的批判者””和和““最后的守护人最后的守护人””张建华一 写在前面的话:一个中国学者的敬意和纪念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季诺维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Зиновьев)是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学家,他也是苏联时代最著名的异议作家和持不同政见者(диссидент) 他以其高深的学术功力、犀利的春秋笔法、不群的政治观点、独特的批评视角以及绝对化的自由主义立场鹤立于苏联持不同政见群体之中,称名于当代国际学术界在苏维埃体制如日中天之时,他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学术生命,勇敢地对斯大林模式提出批评;在漂泊和侨居西方之时,他对西方民主体制同样持「详加审查」态度 1;当苏联解体、新俄罗斯治乱交替和前程未卜之际,他再次挺身而出,批评激进社会和政治改革,抨击西方化和全球化之弊,大声疾呼珍视苏维埃优秀价值观念,重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季诺维耶夫身上体现了自拉吉舍夫(А.Н.Радищев , 1749-1802)以降,俄国知识份子的群体特性:不服膺于权势和世态,忠实自由信条和人类理念,做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

这正是笔者一直以来由衷钦佩季诺维耶夫之处2006 年 5 月 10 日,季诺维耶夫因患脑癌( Рак мозга )在莫斯科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5 月 15 日,在麻雀山(Воробьевы горы )莫斯科大学(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Ломоносова )主楼的文化宫为他进行了隆重的民间祭祷和告别仪式当天的俄罗斯各大媒体均对此做了长篇报导,称他是「世界范围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Мыслитель илитератор мирового масштаба) ;国际社会学的「主教」 ( патриарх ) ;「共产主义、西方和后苏联模式的世界观的最严厉的和最后的批评者」 ( один из наиболее жестких и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ых критиковкоммунизма и мировоззренческого либерализма западнического и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го типов) ;「苏维埃价值体系的最后守护人」 (Последный защитник системы советской ценности) ;「我们的同时代人,柏拉图式的哲学家」 (Это был наш современник, философ - уровняПлатона ) 。

笔者此时正在圣彼德堡大学(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做访问学者,亲身感受到了俄罗斯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对他的离世的叹息,对他的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2笔者在国内时一直追踪季氏著作和思想,此次借在俄收集资料之便,特撰此文,并且将他在去世前一天接受采访对话以及著名哲学家德米特里?莱乌特(Дмитрий Реут )所致悼词( некролог )翻译并附在本文末,以表达一个中国学者对季诺维耶夫的敬意和纪念二 季诺维耶夫其人其事 季诺维耶夫是俄罗斯人较为常见的姓氏在 20 世纪俄国历史中,有两位季诺维耶夫闻名于世第一位是列宁的同时代人、亲密战友兼诤友、苏维埃政权早期领导人、最后死于政治斗争的季诺维耶夫(Григорий Евсеевич Зиновьев,原姓拉多梅斯连斯基( Радомысльский ) , 1883- 1936 )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传主、学者和作家季诺维也夫了季诺维耶夫于 1922 年 10 月 29 日出生于科斯特罗马州楚赫罗姆村(Деревня Чухлома Костромской область)的一个粉刷匠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孩子。

1929 年,全家因饥荒逃难到莫斯科季诺维耶夫少年时代即天资聪慧,17 岁( 1939 年)考入莫斯科哲学、文学和历史学院(Институт философии,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истории) 在卫国战争前因参与反对斯大林( И.В.Сталин )个人崇拜的暗杀活动而被捕,但后来逃脱在 1940 年加入苏联红军,初时当过坦克手、骑兵,后来成为伊尔-2 强击机飞行员,参加了 31 次空战在卫战争期间先生两次负伤,并获得了苏联红星勋章1946 年,他考入著名的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51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系做副博士研究生季诺维耶夫在 1954 年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 ( Логика ?Капитала? К.Маркса )题目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且闻名学界其他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在研究《资本论》时,往往仅仅把它看成是人类第一次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科学分析的著作,仅仅将其视为对该社会特点的描述正如季诺维耶夫的同事、苏联著作哲学家谢德罗维茨基(Г. П. Щедровицкий, 1929-1994 )所评论的那样,这种做法实际是混淆了逻辑学( логика)和本体论( онтологие )的关系。

而季诺维耶夫则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逻辑学思想看成建立复杂的历史的发展客体( объект )理论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和方式,他提出了著名的「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方法」 ( Метод восхождения от абстрактного к конкретномув 「Капитале 「 К. Маркса)的命题他认为《资本论》中的逻辑学思想与其说是以按照确定方式思维的独一无二的历史事实的话,还不如说是作为建立本质上是社会新的状态的理论模式的工具谢德罗维茨基也曾指出在历史过程中思维的主体(Суверенитет )问题,他认为:「任何社会革命都开始于思维革命」 ( Вся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в обществе начинается с революциив мышлении ) 3 由此,奠定了苏联逻辑学学派──「莫斯科方法论小组」 (Московский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ружок)的学术基础 1953 年,季诺维耶夫与马马尔达什维利(М.К.Мамардашвили,1930-1990) 、谢德罗维茨基和格鲁辛( Б.А.Грушин,1929- )共同创立了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莫斯科方法论小组」 。

该小组的基本观点包括:逻辑学作为经验主义学说(是与一系列的抽象的、非历史的标准模式相对应的) ,思维则是作为历史的发展活动和进程(与存在于现成知识模式的思维不同) ,方法论的逻辑结构是作为一系列的思想和方法论、包括非遗传学分析的方法的基础,赋与研究模式以具体职能都源自于逻辑学自 1955 至 1976 年,季诺维耶夫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философии АН СССР)担任高级研究员( старший научный сотрудник )职务1956 年, 「莫斯科方法论小组」解散,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主要是在季诺维耶夫和谢德罗维茨基之间)在理解学术研究和现实批判的关系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季诺维耶夫这个时期和后来的学术著作中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对现实问题(包括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和批评,季诺维耶夫后来曾表示:「苏联人给予苏联社会的严厉批评是苏维埃社会的自然现象我们是建设新社会中革新者我们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所理解的革新者,即对其严厉批评方面的革新者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自我批评是我们确立在世界历史中的基础」 4 而谢德罗维茨基则认为:「我在关涉到人民生活的传统和文化时,清楚地赋与政治和社会──阶级关系以次要的作用。

我不是从政治或者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而是首先从文化的传统形式的毁灭和破坏的角度来理解一切巨大的社会的和社会文化的实验的最初时期……我视自己著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促成知识份子复兴(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и) 并且对于我来说,其他的、包括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和矛盾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我感兴趣,并且我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直接参与其中做为哲学家、社会思想家、逻辑学家和方法论者,我的著作的使命和意义仅仅在于发展思维的手段、方法、方式和形式我的生活和工作应该是寻找能够实现这个使命的人,以及为其生活和发展创造条件」5 1960 年,季诺维耶夫以《多值逻辑的哲学问题》 ( Философ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многозначной логики)的长篇著述通过苏联最高级别学位──科学博士论文答辩当年他顺利获得教授头衔,并于 1963-1969 年担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 1965-1976 年是苏联著名学术杂志《哲学问题》 ( 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 )的编辑部成员他还曾是芬兰科学院(Фин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院士在此期间,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命题逻辑和推论理论》(Логика высказываний и теория вывода) (1962) 、 《科学知识的科学理论基础》 ( Основынаучной теории научных знаний )(1967) 、 《综合逻辑》 ( Комплексная логика )(1970) 、 《科学逻辑》 ( Логика науки ) (1972) 、 《逻辑物理》 ( Логическая физика )(1972) 等。

其中 5 本书被翻译成英文和德文介绍到西方1976 年是季诺维耶夫人生命运的转捩点这一年他在瑞士洛桑的「拉格第霍蒙」 (L'age d'homme )出版社出版了他写于 1974 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黑魅魅的高空》 (Зияющие высоты ) ,对苏维埃体制和苏联社会生活提出了批评和嘲讽,被苏联政府视为公开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举动很快,他因「不称职和与称号不配」的名义被取消了高级研究员、哲学博士称号和教授职务,并且被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免去公职1977 年,季诺维耶夫被苏联共产党开除1978 年,季诺维耶夫离开苏联,随即被剥夺苏联公民身份之后他长期居住在德国慕尼克,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德国等西方国家从事研究工作他被西方学术界看成是关于苏联问题的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的文章、著作和采访以不同文种发表在国外媒体以及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报刊上但是他本人没有直接参加任何持不同政见者组织,并且在学术观点和政治态度上也与其他的持不同政见者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对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上,他坚持追求「真实的共产主义」 (реаль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 ,批判斯大林式和当时苏联实行的「假的共产主义」(подлож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 ,并且在 1980 年写成《真实性的共产主义》 (Коммунизм как реальность)一书。

在此期间,他出版的政论作品还有《没有幻想》 (Без иллюзий ) ( 1979) 、 《我们和西方》( Мы и Запад ) (1981)、 《自由、平等和互助都不存在》( Ни свободы, ни равенства, ни братства) (1983) 等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长篇和中篇小说,如《光明的未来》 ( Светлое будущее ) (1978) 、 《天堂门外》 ( В преддверии рая ) (1979) 、 《黄房子》 ( Желтый дом )(1980) 、 《单性的苏联佬们》 ( Гомо советикус ) (1982) 、 《斯大林:我们的激情少年时光:社会学小说》 ( Сталин : Нашей юности полет: 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овесть ) (1983)、《战争伙伴》 ( Пара беллум ) (1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