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由来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 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 358 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 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介休即依介子推休 于此而得名,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 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 卷十一 •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 、《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 《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 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 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 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在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 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 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 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 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有一天, 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 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 “割股奉君” 的贤臣, 非常内疚, 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 但是只见山峦重叠, 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 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 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 连烧三日不熄, 但介之推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 大家进山察看, 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这事传出来, 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 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 这天就在每年 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 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 宁愿吞吃冷食, 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今天,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 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 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 (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 般大小的方块, 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 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