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大气气溶胶参与了云过程,同时也问接 影响了云的辐射特性云中水滴或冰晶的形成包括2种机制[4]:自发核化(同质核化)和异质核化自发核化属 于没有异质核存在时的核化现象但是由于该过程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很苛刻,因此在自然界 中白发核化的发生十分困难自然界中由水汽形成的水滴、冰晶,或者由过冷却水形成的冰 晶,主要依赖于异质核化异质核化过程与云雾形成有关的气溶胶微粒密切相关其形成的 凝结核和冰核是自然界成云致雨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直径大于0 OS lam的气溶胶粒了, 特别是硫酸盐粒了,为云滴和冰晶的形成贡献了大部分凝结核和冰核[5〕有机气溶胶也可 作为云凝结核与硫酸盐气溶胶一样在云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锹民点,.眺■■溉(y(临立反平肉大苴li.iLki7雕倾欧(&19岑Vi日Tl-li用北1精A# St4 W6i 4_ --U Q56H IS9忡挝晚26J山立琳10- 2UI2J(LCI-Qil1 冲 IQ 1091:讪;Ng侦U H47I9S 1Q 141l-li用北1精4 5-5-44- -3TJVI0 iiw llffl 例2山立4 0-15-4 -1?5S9 5Q孵丁a J6Ilf52 61网氓1LI东华北1501DID侦3a oi.;影响云的反照率。
早期人们对于气溶胶对云反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轮船航迹研究得到证 明的[8]近年来新的分析表明,气溶胶的变化改变了云的微物理结构,而云的反照率增大跟云 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Han等[9]通过分析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资料发现 对于所有光学厚度(S)较大的云(S>15),云滴尺寸越小云的反照率会越大,而对于光学厚度较小 的云,云滴尺寸越小云的反照率反而会越小Massie等[10]通过MODIS卫星资料和辐射传输 模式研究认为水云比冰云对云反照率的影响更显著Rosenfeld研究表明在污染云中会出现降水并不发生或是延迟发生的现象在同样的区域, 非污染云的云滴增加到20〜30Lm并且产生降水Albrecht[11]的分析结果表明海洋上空气溶 胶增加会减少毛毛雨,观测结果低云量也有增加Yun等[12]、Heymsfield等[13]、Pawlowska 等[14]的研究也发现海洋性云中含有较多的降水粒子,而在污染的情况下降水的粒子较少 Yin等[15]利用一个分档气溶胶)云模式研究了沙尘气溶胶作为CCN和IN对云和降水的影 响目前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的研究还只限于个例研究,但是在以人为源作为CCN主要源的 大陆上,气溶胶很可能是引起云的降水效率减小的重要因素。
气溶胶影响云的生命时间、云的面积关于气溶胶增加引起的云生命时间减少的效应研 究较少Wetzel等[16 ]指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云的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气溶胶 的增加会使云层变厚,从而延长云的生命时间虽然从理论上认为云的生命时间的增加的可 能性,但是目前还并没有可靠的观测表明由于第二类间接强迫引起的云的生命时间的增加 [17]二)、气溶胶对降水性质的影响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在水中表现一定得酸性或碱性,有人指出,大量的人为活动产生的 铵根离子以及Hy(SO4)z具有一定的酸性,钙离子(主要来自于陆地,很少来自于海洋)镁 离子(主要来自于海洋)具有一定的碱性在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气溶胶离子的冲刷,使大 量的酸性、碱性粒子溶解在水滴中,从而改变与水的酸碱性,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既有表现 酸性的,又有表现碱性的,酸性粒子多余碱性粒子,降水表现为酸性山东地区的降水中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根离子(主要来自于海洋,而且夏季明显大于冬季, 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陆地)和铵根离子(海陆兼有)7月份主导风为南风或东南风,直 接来自黄海和东海方向,大气气溶胶粒子为海洋性;1月份主导风为北风或西北风,受渤海 湾以及内陆尘埃的影响,东北部大气气溶胶粒子为海洋性,其他地区为大陆性。
山东地区的 降水中主要碱性物质钙离子(绝大多数来自大陆气溶胶,海洋的影响可忽略),不论夏季或 冬季,钙离子浓度基本不变结语: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对降水的形成,以及降水的性质都有影响对降水形成的影响是通过 对云影响实现的,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对降水性质影响表现为是否下酸雨参考文献:[1] 许霖,金莲姬,覃峥嵘,翟晴飞,大气气溶胶粒子影响深对流云降水的国外最新研究进展[2] Breon FM, TanreD, Generoso S. Aerosol effection cloud droplet size monitored from satellite[J].Science, 2002, 295: 834-838.[3] 段蜻,毛节泰,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4] Wang Pengfe,i LiZihua.The Microphysics of Cloud[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 lPress, 1989.[王鹏飞,李子华.微观云物理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5] TwomeyS. Pollution and the planetary albedo[J].AtmosphericEn-vironment,1974, 8: 1 251-1 256.[6] Novakov T, Penner J E. Large contribution of organic aerosolsto cloud-condensation-nuclei concentrations[J].Nature,1993, 365:823-826.[8] AckermanA S, ToonO B, Taylor J P,etal. Effects of aerosolson cloud albedo: Evaluation of Twomey 's Parameterization of cloud susceptibility using measurements of ship tracks[J].Jour-nalof Atmospheric Science,2000, 57: 2 684-2 695.[9] HanQ, Rossow W B, Chou J,et al. Global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cloud albedo and liquid water path with droplet size260 地球科学进展 23usingISCCP[J].JournalofClimate,1998, 11: 1 516-1 528.[10] Massie S T, Heymsfield A, Schmitt C ,et al. Aerosol indirect effects as a function of cloud top pressure [J].Journal ofGeo-physicalResearch,2007, 112: 1-13.[11] Yum S S, Hudson JG. Maritime /continental microphysical contrasts in stratus[J].TellusB,2002, 54(1): 61-73.[12] Heymsfield A J, Mc Farquhar G M. Microphysics of INDOEX clean and polluted trade cumulus clouds[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2001, 106(D22): 28 653-28 674.[13] Pawlowska H, Brenguier J L. The indirect effect of aerosols onclimate: Effect of a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