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故乡的琦君 每次读琦君的文章,我总被她的乡情、善心所感动,进而对她怀有深深的敬意和仰慕琦君,这位温州籍的奇女子,一生笔耕不辍,享誉全球,让地球人认识了她的故乡,认识她生命中所遇的人、事、景、物,体察着她的发现,感动着她的感动,品味着她的感悟作品弥散着尘埃落定后的洁净、清新,淡定、坦然文如其人,我想她创作成就的取得、作品风格的形成自然与个人的际遇,独到的性情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她的父亲本是位师长,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一心希望爱女成为才女于是早早的为她请了一位姓叶的老师教习古诗文和写作以书香为伴的小琦君聪慧过人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饱览群书,也初显创作才能后凭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得意弟子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县中教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期间挤出时间写作后因丈夫赴美任职,定居美国她过海漂洋,越走离故乡越远,儿时的记忆因时空的变迁愈发美丽;如烟的乡愁,萦绕心中、堆砌心田她曾这样深情地写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她于1950年开始创作,在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创作方面造诣颇深,相继出版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菁姐》等50多本文学作品,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写得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怀念亲人,写母亲的最为动情也最为成功单是标题中有“母亲”字眼的作品就有:《母亲新婚时》《母亲那个时代》《母亲的偏方》《母亲的手艺》《母亲母亲》《母亲的教导》《母心似天空》等在她的笔下,母亲虽识字不多,却通情达理、勤劳能干、虔诚信佛、恪守“妇德”;没有什么“大道理”,却以实际行动,言传身教在《绣花》中琦君写到: 母亲绣两朵梅花,对女儿说:“这双拖鞋要寄去给你爸爸穿,还要再绣一双琦君抢着说她要母亲瞪她一眼:“小孩子穿什么绣花拖鞋”接着低声说:“是绣给你那如花似玉的二妈穿的”琦君不平,问为什么你不懂!”做母亲地叹口气,说“我如果只绣一双,你爸爸一定会让给她穿,自己反而不穿倒不如我索性绣两双,让他们成双成对吧”这位旧式的妇女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独自默默的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默默地牺牲了自己的爱,成全了所爱之人的爱情,显得如此善良、豁达琦君曾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好心肠她感受、秉承了母亲的善心,人生路上寻寻觅觅,采撷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一切。
长大后的琦君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之情更加深切,感人在《母亲的金手表》中她深情的写到: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身体不太好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我一点都不知道,…… 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默默地逝世了 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慈母之爱,昊天罔极几十年来,我只能努力好好做人,但又何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地,……这份自然流露的锥心的忏悔,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求真讲情是她为人的信条;情是她文章中不变的基调琦君曾说:“写作贵在‘诚’字,有真心才会有真情,绝不可为文造情 对琦君为人、创作影响深远的除了这位慈母外,还有夏承焘先生师恩永难忘,夏先生也是她怀乡思亲散文中最常忆念的亲人她在《留予他年说梦痕》、《吾师》和《鹧鸪天──怀念夏承焘师》等作品都提到了夏先生对她的教诲及师生深情有夏老师的引领琦君在诗词造诣高散文中常不自觉的融入古典诗词。
从古典文言过渡到现代白话,琦君的文字公认是最成功的典范难忘亲人师友,难忘童年童年的生活是她散文取材的重点琦君在《三更有梦书当枕》、《灯景旧情怀》、《琦君说童年》等富有诗意的书名和集子中,追忆“童年”梦痕,回味感悟人生,抒写眷恋故土的浓浓乡愁散文《春草忆儿时》回忆了童年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糖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在《春酒》一文写入了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 、母亲 “炮制”的“八宝酒”《琦君的文学世界》一书的作者、龙湾区文联主席章方松说:“琦君是我们温州的文化遗产啊!” 师长邻里的和睦让琦君感到童年的快乐、无忧和美好;故乡的山水、草木又陶冶她的性情,赋予了她灵性目前仍收录台湾初中课本的《桂花雨》,一直陪伴莘莘学子,渡过年少时光,又不知抚慰、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 “桂花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平易、清丽的文字再现桂花的美丽和我那单纯的快乐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又”字看出她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她对故乡桂花、对故乡深深的怀念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她在杭州时就已思念故乡了而写《桂花雨》时,更是远离故乡祖国,笔下倾泻的“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难道令她魂牵梦萦仅仅是桂花吗? 琦君诗意的栖息在童年的故土,他的散文也是诗意的、饱和深情的人生实录她建构在现实基础上的小说一样有着深厚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乡土观念,这与她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有关小说结集有《菁姐》、《百合羹》、《七月的哀伤》、《钱塘江畔》、《缮校室八小时》、《琴心》及中篇小说《桔子红了》在她的小说中极少玉成其爱,而是强调“爱的牺牲”,就像她母亲的爱情她在中篇小说《橘子红了》中,以清灵秀雅的淡淡笔触,描摹出一段封建时代里典型的爱情悲剧大伯在外当官娶了交际花的姨太太,从此伯母就守了活寡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伯母擅自替大伯娶了个贫家女秀芬做三姨太,做产子的工具大伯回到乡下,与秀芬圆了房,又匆匆地走了 其间秀芬与大伯的兄弟六叔发生了一段爱情秀芬怀孕了,然而大伯没有回心转意,倒是二姨太紧张起来,亲自下乡,要把秀芬带走秀芬一害怕,胎儿掉了,抑郁而终。
有人说《橘子红了》是一首弃妇的挽歌伯母这个三从四德看似平凡的旧式妇人,自己做了弃妇还不算,又拉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跟她陪葬秀芬的死,伯母要付责任但琦君笔下,伯母却是一个“豆腐心肠”的大好人单纯的她纯粹想替老爷制造萌生后代的机会,根本没想到会伤害到秀芬,她只是为大伯好而已;也料想不到秀芬会爱上六叔,强迫他们分离也是不得已她凡事都替他人著想,,从不替自己谋求幸福、为儿女与丈夫付出一辈子的爱与心血,可谓中国传统妇女的代表大伯,一方面不断寻找能为他生子的女人,另一方面,在城里努力工作毫不懈怠,也不忘给家里寄钱,只有家乡的桔园红了,回家一趟,他不是无情,只是在他那种认真工作态度下,是难以停下来的,他外冷内热,像传统的中国男性六叔周平是个新青年,他同情秀芬而爱上她此事被发现后,大伯、伯母赶忙为他张罗婚礼最后,尽管他内心深入不舍秀芬,但碍于伦理,还是离开了她,迎娶未婚妻,总觉得周平也没有错,毕竟脚踏两只船,怎么说也是不对的这些人个个是“好人”,却在不自知时做了最残酷、最自私的事情不幸的秀芬就那样死了,却找不出可以谴责、控诉的对象这里彰显了琦君本人为人为文的温柔敦厚,她从未塑造过十恶不赦的坏人,更没有剑拔弩张的攻击过任何人,只有对芸芸众生的爱和同情。
她说“我深感这个世界的暴戾已经太多,为什么不透过文章多多渲染祥和美好的一面呢?”(琦君:《钱塘江畔序·细说从头》对于《橘子红了》,她曾自白:“这个故事大多是真人真事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设想,如果按真人的结局写恐怕更为凄婉:秀芬是大伯死后被逐出家门的,几十年后有人碰到她,她对过去只字不提,只说“我的坟已经做好了但善良的琦君在写时却不忍,还是让秀芬最後死去琦君用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凭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属于她的世界不管时世如何变迁,她持大慈大悲的情怀,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她的内心世界依然风和日丽所以尽管年迈,家乡的人们仍能看到她宽慰的纯真的笑脸,听到爽朗的笑声她的作品(楼肇明)评说“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的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