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浅析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内 容 提 纲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多种散文创作环境——《朝花夕拾》出炉的背景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三、《朝花夕拾》创作手法和艺术欣赏价值四、《朝花夕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地位与鲁迅其它散文的魅力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浅析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宋德奎摘 要:散文集《朝花夕拾》记人记事均墨淡情浓,平易中蕴涵对历史深沉的思考和对现实执着的态度本文力图通过对集子里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点面浅析来说明《朝花夕拾》在现代散文中的重要位置关键词:散文烂漫时代 回忆不纯是怀旧 多种手法糅合 典范鲁迅,人所共知,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短短55年的时间,他献给中国、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原名周樟寿,字豫才,1898年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笔名鲁迅从此,一代文学巨匠就诞生了《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而此前,早在1919年的八九月间,他便已发表了以《自言自语》为题的一组散文诗;到了1924年至1926年间,又写就了一本散文诗集,名曰《野草》。
其实19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散文、杂文和戏剧获得丰收的时代,是多种风格的散文和话剧齐飞的时代黄修己先生在对该年代文学史做评论时也如是说过在“五四”后的文学创作中,散文的确是“很有成绩的部门”鲁迅就早说过,中国的散文“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是之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鲁迅是如是说的,他也如是实践的为新散文开辟道路的是杂文而一提到杂文,我们又不得不想到的是鲁迅鲁迅的确是杂文创作的“开路先锋和佼佼者”他是最早以“随感录”的形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的作家之一而后这种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短小精悍,犹如投枪、匕首的独特文体在这时期文学世界里树立起了鲁迅的伟大形象于是第一部杂文集《热风》诞生后,诸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杂文应运而生,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尼采式的语言减少了,却更为犀利有力”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议论性的散文和小品文及《语丝社》的其他散文家的作品贡献、朱自清等各大散文家的散文也是不能忘却的。
首先,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集)是十分丰富的他从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就作为第一线冲锋陷阵的骨干分子,在整个二十年代,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前进,在他散文中也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政治倾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变革贡献了力量”,他的《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等成为新文学散文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作人的小品文成绩也很显著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用淡雅清逸的笔调,从容舒缓地描述小题材”,寄寓清闲悠适的情趣,表现出对生活的广泛关注与兴趣,是对现代散文题材、样式开拓的一个重大贡献但另一方面,又说生在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因此整个二十年代,他都处于这种矛盾中,不过消沉的情绪有增无减,战士的色彩也就越来越淡了其他《语丝社》的散文作家们,如林语堂、俞平佰等“虽各有所长又同为一门”,所做“语丝文体”倒对现代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力其次是朱自清等各家的散文各有特点,倒是为现代散文传下了清新雅隽与粗犷激情的一脉如朱自清与冰心散文清丽隽永;郭沫若、郁达夫等散文奔放潇洒;叶绍均、许地山散文平直质朴;徐志摩散文浓艳华美……朱自清曾在1928年概括了当时散文发展的繁荣景象:“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蔓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而在这个时候,鲁迅把在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散文结集,《朝花夕拾》就正式出炉了想想10个月陆续在《莽原》杂志上发表的10篇《旧事重提》,就作品内容而言便是相当的别致了,在此时集结更名为《朝花夕拾》,实在是更别致了鲁迅在本书《小引》中说,这10篇东西“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虽为记忆里抄出来的东西,但与现实总是那么息息相关,总有着那么多千丝万缕的割舍不断的联系鲁迅“言他人之不能言或是言他人之不敢言”的深沉峻厚、尖锐泼辣的文风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与其他的散文大作形成了对比而整个文坛散文盛开得确实是烂漫,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态势《朝花夕拾》所含10篇作品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及《范爱农》它们描述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断,记述了童年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颇有传记的意义同时,也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风貌,虽然是回忆片断,连起来也是一幅半殖民地中国生活风俗图和世态图。
具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涵着作者对历史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首先,它叙述了那些与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相伴的人物、地方,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缅怀和眷恋,充满了浓烈的人情味比如对沾染着旧式女人某些弱点然而心地善良、热诚的长妈妈是最让人感动的长妈妈爱说“小话”,喜欢播放一些“小道消息”;生活习惯不好——最让人不能容忍的: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一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的我没有余地翻身……(当我多次想母亲诉过苦之后——)但到了夜里我热的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即使让人感到讨厌而无法容忍,但也很有一些让人感到她善良、热诚的地方:如她懂得很多规矩——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的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到枕边……然而她进来了,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正楷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 都是些烦琐之事,“然而我有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连“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谅解: 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 但他大概也即觉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 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站在城墙外,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使“我”产生新的敬意的,还是她能把“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当然,最后都不得不让“迅哥儿”刮目相待,当阿长去世了三十年了,终于说出了自己最有敬意的话: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多富有人情味!敢情从一开始到最后,情感波动、跳跃、变化的曲线有多曲折!这是足可见一斑的再如作者对充满着生机的儿童时代乐园的百草原,对教学认真严格而有不怀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正直狷介终至沉水而亡的范爱农,都是他所牵系和念叨的因而在字里行间里都寄予着款款深情整部集子《朝花夕拾》也因此右出于当时众多散文大篇,尤其对于许多回忆性的散文作品而言其次,《朝花夕拾》不纯是怀旧之作,同时也是作者对旧日生活的再认识这比如对枯燥无味、强制学习、死背硬记的封建教育方式的厌恶与嘲讽——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突出的表现:在“百草园”里,“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简洁的语言,活泼的形式,读之有如身临其境,一幅极富情趣的风景画跃然纸上,)在儿童的心地里是多么的美!那美女蛇的故事是那样的诱人!冬天下了雪的百草园是更有一番风味的,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去做!但一到三味书屋,一切就都变了,那么的令人异样和“不好玩”:“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 我就只读书,……后来……给我的书渐渐加多,……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令人等待得不耐烦了,重复罗嗦的记背太多了吧好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然而……先生在书屋里便大声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是应付吧在书屋里还不能好好念书?而“最好的工作”是“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大声”的吼什么?那就读一阵“人声鼎沸的书”吧更甚者,是“先生读书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卧室画画儿,……读的书多了,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其实是很不相宜的吧先生的教书管理方式实在是应该感谢和恭维的要不然也就没意外的收获了寥寥数笔,但厌恶之情夹杂其间,再娓娓道来,不多明朗褒贬,也极尽嘲讽之能事;让人韵在纸上,味在嘴里今天看来,也多多有益处的而在当时的现代散文大篇里,不说文辞,能把相当如此之内容点到为止者也当为少数;能可供借鉴的地方就屈指可数了。
我们当不得不感叹《朝花夕拾》之典型有其这方面的独具华采之处,也有当时“群篇捧举”之功再如对荒谬绝伦的封建伦理道德,对愚妄的封建“儒医”,直至对一旦得势忘乎所以的王金发,作者也是怀着厌恶之情来描写的这如在《二十四孝图》里,封建伦理道德有肯定的之处,但荒谬之处无以做比子路负米”和“黄香扇枕”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哭竹生笋”和“卧冰求鲤”可能吗?能以此教人、育人?至于“郭巨埋儿”简直是荒谬绝伦,惨绝人寰伦理孝道,是如此尽责的吗?不是“得不偿失”,而是何来“得”?再说是谈不上什么“得不偿失”的在《父亲的病》里,对愚妄“儒医”的描述可谓入骨三分陈莲河,也不是什么个好东西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药引真的是太奇特了,“蟋蟀一对” …… “要原配” ……还有“平地木” ……药引寻到了,然后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皮鼓做成……真是希奇又古怪这些“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分明就是巫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