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者的悲剧:镜像解读盖茨比的身份认同_盖茨比的悲剧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梦幻般的理想与爱情不惜付出一切努力,最终却以个人和理想的破灭不幸收场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盖茨比的悲剧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迷失者的悲剧,导致盖茨比毁灭的个人原因是他错误的自我认同他把自我确立在虚幻想象的基础之上,在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他的主体分裂性进一步加剧,最终因迷失自我而导致个人的毁灭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盖茨比;分裂;自我;他人 菲茨杰拉德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作家,以擅长描绘美国梦的幻灭而著称于世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国青年盖茨比的爱情与理想幻灭的悲剧故事该作文笔洗练、短小精悍,内涵深刻丰富、力透纸背,已有众多评论家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它做过深入阐释本文则试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从另一角度对盖茨比的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这场悲剧的表象是盖茨比惨死于汤姆的算计,被威尔逊枪杀,深层原因则是缘于盖茨比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他在临死前还想为黛西顶替撞车杀人的罪名,一直心神不宁地为她担心并焦急等待着她的,至死都未明白自己永远是被拒斥在上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
黛西在他死后竟连一束花都没送来,依然过着奢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盖茨比只能跟随着他的梦幻孤独地步入天堂究其原因,自我的迷失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把理想与奋斗目标建立在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因而踏上了一条虚幻飘渺的不归路 一、镜像与自我确立 雅克·拉康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子阶段的理论他的镜子阶段分前镜子时期、镜子时期与后镜子时期在前镜子阶段,从出生到六个月的婴儿对自身及外界仅是零碎的片段和幻象,并未形成完整的认识在镜子阶段,六到十八个月的婴儿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镜像后会因兴奋变得欢欣雀跃起来在此阶段,他通过镜中的映像对自己的身体已经形成全面的认识,通过想象虚构完整的自我唯有这个镜中映像才给了他全面的印象,使他能把昔日破碎的片段连缀成为一个整体,从一个感觉的映像的联合体变为一个经验的、自身成立的身体[1]在后镜子阶段,他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自我的身份确认显示出它的力量,使得儿童与自己同周围环境间的联系性质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把外界的客体作为自己的组成,因为他已从镜子中认出了自己的映像”[2]拉康通过镜像理论探讨了自我的形成问题镜像阶段的研究表明,镜中映像促使了婴儿“自我”的形成。
在前镜子阶段,人所得到的主体认证只是初级认证,其结果是不连续的、不完整的、分裂的主体在镜像阶段,人经过高级认证,“所得到的认证是现实的,它同时具备了有机体自身,它与他人和环境,它的语言和文化性等三方面的意义,这三方面合在一起成了综合主体[3]拉康通过镜像阶段的研究来探讨自我的形成问题,在历经初级到高级认证阶段的转变,人已经对于自身和外界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已经通过看到镜中的映像,开始通过想象把不连续的经验和印象组合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种对于自我的认识将会伴随他今后的人生一直不断地深入并延续发展下去 二、盖茨比的自我认同 1.主体分裂 拉康经过镜子阶段的研究发现了自我的形成过程,然而拉康又是悲观的,他认为在前镜子阶段的初级认证得到的是不连续的、片段的、零散的感觉印象与认识,这些破碎的经验将会造成主体的分裂性,并将延续下去在镜子阶段,虽然经历了高级认证,但是“即使在镜子前获得了完整的个人形象,但不能得到完整的主体[4]”因此,人得到关于个人形象的前镜子阶段破碎的经验使得主体的分裂性早已存在,而且将一直伴随着一个人今后的人生之路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从小家境贫穷,但却充满理想与勇气。
从他小时候喜欢看的一本书里夹着的那张计划表可以看出,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不仅从未消沉,相反却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身生存境况他幻想着经过辛勤付出之后能获得回报,相信自己也能有朝一日过上富足的生活,并得到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这是由于在盖茨比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其主体分裂性始终存在,自我处于一种不定的变化状态中尤其是在结识了黛西之后,在笼罩着金色光环的黛西的吸引下,他的主体意识有了新的发展盖茨比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面镜子,在想象中为自己虚构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他发现他已经把自己献身于追求一种理想[5]然而,由于盖茨比陷入了一场不可自拔的爱情,他对黛西的爱恋让他难以自控,欲求而不得使得他的愿望升级成欲望,并且一直伴随他以后的人生从欲望出发去将心目中的形象据为‘自我’,这不能不导致幻想,导致异化而这一切得以产生全是由于认同的机制人是通过认同于某个形象而产生自我的功能人的一生就是持续不断地认同于某个特性的过程,这个持续的认同过程使人的‘自我’得以形成并不断变化[6]在人生之路上,在欲望的驱使之下,盖茨比义无反顾地朝自己的梦想奔去,他的“自我”在追梦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确立正如镜像本来就建立在虚幻的映像的基础之上,人的自我最初确立的根基并不可靠,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的发展也不会有更加稳定牢靠的基础,并且还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作用。
盖茨比的理想一开始就建立在虚妄的梦幻的基础之上,他反要为实现这个虚幻的梦想去付出一切,这就注定他的人生更加风雨飘摇 2.自我与他人 拉康对镜像理论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婴儿,对成年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人的自我在以后的成长历程中会随着与他人、外界的交往接触而不断产生变化拉康曾指出,“镜子阶段远远不止是幼儿发生中的一个现象,它表明了(自我和他人)这种二元关系中的冲突性”[7]镜像是自我的开端,是一切想象关系的开始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爱之对象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或同一”[8]因此,镜像不过是自我形成的起点,通过镜中映像虽然得到了完整的形象并不能说明至此自我已经形成并完善完美由于婴儿最初看到镜中的映像时没把它当成自我,而是外界的一样事物而已,也可以说视为他人从根本上说,自我一开始就表现为一个他人……在随后的想象主体间关系中,依赖于想象轴线另一端的他人,主体的自我才得以确立[9]在总结镜像意义时,拉康认为通过镜中得到的映像,人的认证是通过与他人的经验对比中得到的的确,自我的确立应以他人作为参照,在与他人的认识、思考与评价之中逐步完善自我的确立与认同自我对他人有着依赖性,自我和他人分别处于想象关系的两端,他人才是自我形成所依赖的基础。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