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鸟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寓意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1.01KB
约18页
文档ID:266258658
鸟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寓意_第1页
1/18

          鸟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寓意                    摘要:本文总结鸟类在古代诗歌中所被赋予的象征寓意,将其分为时令、情爱、信使、归来、沧桑、惊梦、孤独、无争八种类型进行阐述,并列举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关键词:鸟类 飞禽 诗歌 象征 意象中国古代诗歌中包罗了品种繁多的鸟类,既有现实存在的,也有神话传说虚构的有些鸟被写入作品的频率比较高,比如黄鹂、燕子、鸿雁、鸳鸯;有些鸟在诗歌中的象征寓意比较单纯,有些鸟则具有多种寓意,诗人在不同的情境赋予不同的解读本文是在各种鸟类自身所含意象的基础上,比较其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具有共性的点,而得到对于古代诗歌中鸟类意象的一些整体上的认识这些点一共分为八类,兹分述于下一、时令1、莺啼燕语报新年黄莺,又名黄鹂、黄鸟、仓庚、流莺、抟黍等;燕子,又名玄鸟、乙鸟、乌衣等莺燕都是春天的使者、春光的代表,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春天来临,它们的身影和叫声装点着春天的景色,它们的离去又意味着春天的消逝古代诗歌中莺燕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足见古人对它们的喜爱,这里姑举两例供读者欣赏:【唐】杜审言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美好的春光勾起游子归思,在几种春归迹象中,提到了黄莺的鸣叫: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宋】宋祁的词《锦缠道》,写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景和踏青寻芳人的陶醉心情,其中燕子的叫声如同唤起这明媚的春光: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2、一声杜宇春归尽杜宇即杜鹃鸟,别名子规、望帝、蜀鸟、鶗鴂、布谷等此鸟三月暮春时节啼鸣,古人认为杜鹃鸣叫则百花凋零战国】屈原《离骚》云:“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所以,鹃啼有时在古人听来是不忍入耳的悲声宋】蔡伸的词《柳梢青》,写花飞花落伤春情绪,以鶗鴂之声引出春归的时令景象: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宋】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时间亦在暮春,以草长花落、杜宇声声衬托出惜春伤感、相思落寞之情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雨打梨花深闭门3、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鸿雁叫声凄厉,《诗经·小雅·鸿雁》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比喻流落无依哀苦求援的难民鸿雁的哀鸣声在萧瑟冷落的秋冬季节听来更令人心中生起一股寒意。

北方有一种雁,被称为“霜信”,【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云:“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因此在诗歌中,鸿雁更频繁地出现在秋冬季节唐】李颀的《古从军行》,写边塞的荒凉艰苦与从军生涯的悲壮,其中以夜雁哀鸣胡儿泪落极写边塞之人心中的凄苦悲凉: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韩偓的诗《五更》,写女子孤眠夜听寒秋风雨的心理感受,此时的雁叫声更引起惨淡的离人哀思:秋雨五更头,桐竹鸣骚屑却似残春间,断送花时节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绣被拥娇寒,眉山正愁绝二、情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即写雎鸠求偶之声,以此触发君子追求意中女子的心理,可谓开了这一类象征寓意的先河鸟类求偶、双飞双宿,这些行为引起观者对情爱相应的联想诗歌中作为情爱象征的鸟类颇多,有“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的雉,“鸳鸯从小自相双,若不多情头不白”的鸳鸯,“夜夜同巢宿,朝朝相对飞”的燕子,“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的天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大雁,“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的鹭,等等,也有“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这一种泛指的鸟。

这里举两例赏析,先看【宋】苏轼的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燕子喜欢筑巢于人家,诗歌中常以燕子双栖梁上反衬屋内人的孤单,又以燕子归来反喻远行人之未归,即如上词,相别已久丈夫未归,闺中人举杯邀明月,又见月光斜照在屋梁上双栖的燕子,与人的孤独形成反差,传达出冷清孤寂、相思无奈的心境再看【唐】温庭筠的词《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词写春归怀人之思,上阕出现的一对金雁,寓含情侣相伴相随、天南地北形影不离之意,故而能引起深切思念之人伤感落泪下阙以燕子定时归来反衬故人未归,流露出失望与幽怨的情绪诗歌中还有一类绣在衣服、被枕、帷帐等织物上的双鸟图案(以鸳鸯、鸾凤居多),这些图案也会引起诗中人对情爱的联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即有此类表达: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故人托人捎回一端绮,上面织有一对鸳鸯,女主人公感受到其中的情意,将其裁作合欢被,内心充满浓情蜜意的喜悦。

下面这首【宋】欧阳修的《蝶恋花》词,写女子春睡,其中有三处用到飞鸟意象,其一以燕子归来双栖梁上,反衬情人未归与女子的孤单;其二以被子上双凤盘绕的图案,勾起曾经同衾共寝的回忆;其三,以莺啼惊起相思梦,写梦醒时的惆怅心情:海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腾腾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 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三、信使在诗歌中,大雁还承担一个重要角色,即作为传递书信的信使这种说法来自“雁足传书”的典故,见载于《汉书·苏武传》: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由于这个典故,大雁浪漫化地在诗歌中成为传递音书的使者,借以表达诗中人热切盼望与远方亲人取得联系的心愿如【唐】王维的《伊州歌》,写妇人思念久别远征的丈夫,临别之日叮嘱他每逢大雁飞回,务必记得多寄书信回来,以此表达殷切的牵挂之情: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三国】曹植的《杂诗》,写对南方友人的深切思念,意欲托飞雁传信而终不可得,以此表达山川阻隔天各一方的遗憾与无奈: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大雁传书本是虚幻,诗人明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写入诗歌中一般来说要么是借此表达一种传送或求取消息的心愿,如王维的《伊州歌》;要么以寄希望于大雁而终无果的方式,来婉转地表达相距遥远难以沟通的现实,如曹植这首《杂诗》,再如下面这首【唐】韦庄的词《清平乐》:绿杨春雨,金线飘千缕花拆香枝黄鹂语,玉勒雕鞍何处 碧窗望断燕鸿,翠帘睡眼溟濛宝瑟谁家弹罢,含悲斜倚屏风这是一篇春日怀人的相思词,春光明丽,感情基调却是悲怨的其中以“望断”二字表达盼望却得不到对方的音信,而能够传递音信的,这里不仅提到“鸿”,还有“燕”燕子传书,出自唐代玄宗朝一个民间传说,据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传书燕”载,长安巨商任宗之妻郭绍兰,因丈夫到湘中经商多年未归,附诗一首系于堂中燕足上托其投寄,诗曰:“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后来任宗收到燕子所寄之诗,感而泣下,次年遂归宋】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词中“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宋】赵令畤的《蝶恋花》词下阙“尽日沈香烟一缕。

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宋】贺铸的《薄幸》词中“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皆化用了这一典故,将燕子作为情侣间传送消息的使者诗歌中还有一种为情人传递情意的鸟——青鸟青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传说为西王母的使者,汉代画像砖上常见于西王母座侧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这种神话中才有的鸟,后来在诗歌中衍化为象征传递情意的使者,【唐】李白的《相逢行》中“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唐】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南唐】李璟的词《摊破浣溪沙》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以上皆为抒写相思爱意的情诗情词,借用青鸟这一意象表达与情人通情达意的心愿四、归来鸟类随季节变化迁徙,每当年光轮转,它们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不仅引起人们对时令变换的感受,还会勾起游子、征人的归思,以及家中人对远方亲人未见归来的惆怅南北朝】庾信的诗《重别周尚书》,写流落北方的诗人对南朝故土的思念,以秋雁南飞表达自己羁留北方欲归不得的遗憾心情: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隋】薛道衡的诗《人日思归》,以人日所见之景——大雁北飞、春花未发,采用互文的手法,表达自己归心之切: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宋】欧阳修的词《阮郎归》,这首词情感表现得较为含蓄,大部分是写景,结尾以燕子双双归来点出此时人物的相思与惆怅心情: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除了大雁和燕子的季节性迁徙,还有鸟类投林归巢的景象,也会引起诗中人对家园的联想和思念《诗经·小雅·四牡》云“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征途上望见鵻鸟投宿林中,反衬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无暇奉养家中父母晋】陶渊明《饮酒》诗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山中飞鸟日暮归巢比喻诗人对安稳和自由家园的眷恋,两者均出于天性而默然相契,故而作者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又如【唐】李白有一首《菩萨蛮》词,写日暮时分的思乡之愁,其中以宿鸟归飞触动诗人归思,下一“急”字见出思心之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外,还有杜鹃的啼声,因其声音听起来好像“不如归去”,又传说此鸟为古蜀帝杜宇精魂所化,其声寓含家国之思,故而听到杜鹃啼鸣常会触发异乡人的归思如这首佚名唐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诗写春日归思,以芳草、东风、麦苗和堤柳点染春天时令,以杜鹃啼鸣勾起乡思,“休向”二字,表达有家未成归的愁烦心情再如下面这首【宋】晏几道的《鹧鸪天》词,通篇写杜鹃,以杜鹃“不如归去”的催归之声表达诗人羁留他乡欲归未得的愁闷心情: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五、沧桑诗人身临古迹缅怀历史时,有时会借飞鸟的悲鸣来渲染自己的沧桑之感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中云:“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