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摩崖石刻中的关老爷像及其藏蒙文刻文_历史学论文 内容提要 关帝信仰的研究这些年流行,但非汉民族的情形比如蒙古的八旗的,汉文作者殆已将其遗忘本稿对清代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海棠山西藏佛教摩崖造像群中三处关老爷(looye,looyeburqan)图像及其西藏文蒙古文刻文,乃至同地歌颂关老爷的蒙古民歌作综合的初步探讨,旨趣是“东部蒙古的文化问题”以为本地关老爷信仰中固然有很多汉文化的因素,但用“汉化”这个概念去解释並不通,应从区域文化、文化接触的立场,注重本地西藏佛教係蒙古人所信、其南邻为汉文化地区这些事实以为本地关老爷信仰,是汉人关帝信仰经由“在地化”历程而 发展 出来的“地方性文化” 关键词:关老爷(looyeburqan)东部蒙古区域研究西藏佛教在地化 目次 1.引言 2.本课题的研究史 3.海棠山关老爷的图像表现 4.骑马老爷像周边的藏蒙文刻文 5.信仰方面 6.结论 插图目录、引用书目、 英文 提要 图版、绘图(另附) 一、引言 整个而言,今天辽宁省北部,从法库到凌源这东西一线,清代为藩部,是蒙古人遊牧地(nutuγ),属於东部蒙古的南缘,又是蒙古人中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无论萨满文化(Bögemörgül)、汉(Kitad)文化、西藏(Bod,Tangγud)文化,三者都十分兴盛。
这中间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清代属于卓索图盟(Josotu-yinčiγulγan)土默特左翼旗(Tümedjegünγarunqošiγu),因为那时藏传佛教兴盛、寺院众多,不知何时以来被称为“东藏”——在东部的西藏;文化被归纳为“东藏文化”——意谓是我国东部西藏式文化的中心海棠山即在该县境内海棠山清代有喇嘛大寺普安寺(büküamuγulangtusüm-e,俗称altanširegetüaγoi,金案洞),[1]是本旗最大的寺院之一[2]海棠山上有许多摩崖造像,这些石像是蒙古藏传佛教的,约为清代中期之後(十九世纪)至民国年间凿刻,石料属砂石,较软,所以像刻得深;图像週边,往往有藏、蒙、汉文字,有记事文、讃颂、真言、联语等,对于理解东蒙古南部蒙汉边缘地带藏传佛教 历史 文化,资料上极其珍贵 本稿研究海棠山摩崖刻石中关老爷的图像资料,翻译骑马关老爷像上端及左右侧的藏蒙文字,並试图瞭解当时当地蒙古民众对於关老爷的信仰情形及其性质 关帝信仰的研究,近年一向流行,但是汉文作者持论行文,因为眼界的限制,绝大多数无视非汉民族譬如蒙古、西藏[3]及旗人[4]的情形,[5]本稿或算是小小的辩正,尝试展现清代东部蒙古藏传佛教中关羽信仰情形的片断。
二、本课题的研究史 海棠山的关老爷摩崖石像共有三处一处是骑马像,两处是关老爷、周仓、关平组成的姑称之为“三尊像”这三处石刻並不捱近山上原来另有老爷庙(蒙古语looye-yinsüm-e),一九四七年之後毁坏 对海棠山老爷像的报道与研究,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九九四年李宇峰在他写的海棠山摩崖造像条目中,特别注意到骑马关老爷像:[6] 在东北侧苍翠松柏之中龛雕关公像,胯下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神态刚毅自如,造型尤为逼真 一九九五年吕振奎发表海棠山造像考察报告,但他只指出有两处三尊像而未提到有骑马像[7]後来李翎的 论文 [8]附上了骑马关老爷照片,[9]但行文中仍没有言及 一九九八年有多篇文章提及这些关老爷像[10]就中罗显明交代骑马关老爷像及其前边两棵树的来历以及骑马像的四週刻文,文字最多,虽涉传说,仍值得称引:[11] 关圣大帝云遊四方造像 《三国志》载:关羽败走麦城中计被害之後,英魂不散,成天云遊四方,讨头还魂相传有一天关羽云遊到海棠山上空,正遇喇嘛匠人在山崖上镌刻摩崖造像,匠人听空中嗡嗡作响,抬头望见天空白云上有一位骑著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满面红光须髯飘逸,身穿战袍的人细看正是关圣大帝,匠人急忙禀报大喇嘛,大喇嘛与匠人跪下叩拜。
活佛令匠人速绘下这一景观当匠人绘制完关圣大帝骑马提刀云遊四方这一景观後,一朵浮云飘过关圣大帝却不见了活佛便叫匠人将《关羽云遊四方》画像镌刻在山崖上.並配镌藏蒙文摩崖题记,横条藏文译汉文为“关老爷”;对联蒙文,上联汉译为“福如月宫香檀树般苍盛”,下联汉译为“寿比瑶池如意宝般长久”;龛内藏文汉译为“班禅额尔德尼语讚官印”这龛造像真是遨游云霞降落於山中,虽未“放下屠刀”但也“立地成佛” 当镌刻的这尊造像竣工揭幕开光庆典後,又流传出一曲传说,关圣大帝这龛云遊四方造像被跟随的关平和周仓两员大将发现,当然要站在关圣大帝两旁守卫,保驾护航;可是关圣大帝造像已根据岩石条件按佛龛尺寸刻完,无有其二位大神的位置了由於这两位大神忠贞不二,护卫关圣大帝就神化为两棵青松立在关圣大帝造像之前,坚强的抵严寒战风雪,抗烈暑遮雨淋,顽强的陪伴在关圣大帝造像之前 这儿叙述很生动其蒙古文西藏文刻文的翻译,别的学者没提到;至于其译文不够准确,[12]则在下文讨论 应该是早于上述各文,阜新市文史资料上刊登了海棠山造像黑白照片,裡面有两幅关老爷的:一是骑马像的远景,一是三尊像之一[13] 以上所举各文,使我们注意到海棠山老爷像的存在,但除了罗显明的,均是简单了些,且都没有作图像描写,不能算是专门研究。
另外,他们都把老爷混同於汉族的、汉文化地区的现象——从他们称之为“关公”、“关帝”就可以看出来,而当时蒙古人是称作looye,looyeburqan(老爷,老爷佛)的;[14]没有觉察这些老爷像是出现在藏传佛教摩崖像群之中,而且是蒙古人所信奉的,更没有涉及当地蒙古民众的信仰情形 三、海棠山关老爷的图像表现 以下先作图像学的描述,体例是:(a)像名,(b)材质,(c)图像学上的特徵 图1关老爷三尊像(甲) (a)关老爷 (b)浅赭色砂石 (c)关老爷端坐於虎皮椅子上,脚踩在拖至地面的展开的虎皮上的两只虎爪上面右腿膝盖以下露出袍外,右手捋自己五缕长髯中最右边的那缕、手心朝前左手置於左股头上有光环戴帽、穿袍服,右肩有图案右胁侍周仓,右手持大刀;左胁侍关平,右手举印於右肩以上,左手持剑,剑把朝上(在头左侧),左腿前有一根棒子,似乎是令旗的把儿上部左右分别有日、月,烘托以祥云整个画面在佛龛之中,龛顶端由三个上凸的弧形组成 图2关老爷三尊像(乙) (a)关老爷 (b)浅赭色砂石 (c)关老爷端坐於虎皮椅子上,脚踩在拖至地面的摊开的虎皮的两只虎爪上面右腿膝盖以下露出袍外,右手捋自己五缕长髯中最右边的那缕、手心朝前。
左手置于左股头上有光环戴帽、穿袍服,右肩有图案右胁侍周仓,右手持大刀;左胁侍关平,右手举印於右肩以上,左手持短刀,刀把朝上(头左侧)三个人物在帐子之中,这是汉式的处理办法 图3,图3a骑马关老爷像 (a)骑马老爷像 (b)浅赭砂石 (c)骑在马上,右脚踩著马镫,马立在机座上,头朝右,面转向我们、头微左倾关老爷戎装,右手持大刀於右侧,左手在胸前捋鬍子,共有五缕鬍子马回头返顾老爷头部有光环,身前後有云彩,头部前後方各有一圆形物,拥在云朵上,那是日(後侧)、月(前侧)图案身後侧、马臀上方是一个方形,内横刻“有头体”藏文(dbu-can)阳文五行,整个像一枚印章(图3e),也确是一枚印章的一部分这骑马像,背景是云朵,处在凹进去的佛龛之中佛龛之外,穹顶阳刻藏文一行,乃汉语「关老爷」音写(图3b);龛外左右则有一副阳文对联,蒙古文、直行,每行联语顶端装饰有祥云、底端有双层莲花瓣作为底座(图3c,图3d)这些文字在下面§4研究 像前边很近是两棵高大松树,使人无法正面拍摄关老爷的全貌(看图3a),为此手绘了一幅全景的图(图3j) 像的左边、联语外稍下一点有佛龛,内有跏趺坐姿的观自在菩萨像,单层莲花座,上有月轮,全身华丽装饰(图3f,图3)。
关老爷右边一块石头上刻弥勒菩萨立像,石面与关老爷所在石面垂直(图3参照) 从图像学的立场来看,这些老爷像有几点值得留意:关公、周仓、关平的“三尊像”是汉文化地区常见的,[15]但海棠山这两处也不一样:图1是佛龛样式,这是佛教化的表徵,汉文化地区可能没有;而图2的坐在帐子中的,才是汉文化地区的常见样式,[16]如今辽宁西部地区庙中新塑的关帝像还是如此 图1、图3,在主尊上方两侧有日(左)、月(右)图案,这样的构图在唐卡,尤其在清代北京雍和宫收藏的唐卡画面上,画得面积大,最显眼;[17]在海棠山摩崖人物刻像的两肩上方,也刻得很大,非常显著(图4),同县喇嘛庙德惠寺新绘罗汉(“Hwa-shang”)图像也是(青海藏族艺人所绘);比较毗邻的彰武县千佛山藏传佛教摩崖像来,算是海棠山人物雕刻的一大特徵 右手执青龙偃月刀、马头向右而转向左前方,人物也是同样的姿势,背景是暴烈的卷云:这样的关老爷骑马像,就目前所见,则为盟旗蒙古人和八旗人所创造[18]乃至独有(例如版画“关帝圣君像”,[19]千佛山摩崖石刻“骑马关老爷像”),因为这时关老爷是护法神或战神(藏语dgralha)、武神——保佑打仗胜利的神。
而其佛龛上端和两边联语的处理样式:顶端一行横幅,两边是对联,又是典型汉文化的,但书写的却是藏蒙文字,不是汉文联语顶端装饰以云朵图案,下端承以双层莲花座(图3f),是鲜明的佛教样式可以比较海棠山的一尊绿度母像,其两边的蒙古文或满洲文对联已字迹不清,但联语上下端的云朵和莲座则更清晰,还可以辽宁省北票市(清代土默特右旗境,在阜新西邻)惠宁寺(庙宇建于乾隆年间)铜钟与铁钟上的图案比较,可见这样的装饰是佛教的和区域性的 关於对联,还可比较彰武县千佛山圣经寺[20]观音洞门上的情形,它与海棠山地理毗邻,而凿刻年代稍迟(1903-1912年间),也属於藏传佛教系统: 宣统元年甲戌月吉日立观音洞 这是洞门上方文字,即横幅(扇面形)洞门两边刻一副对子,(对於我们而言的)右联: 普陀山上慈悲主 左联: 紫竹林中自在仙 横幅和联语都是汉文宣统元年是己酉鸡年,当西元一九○九年;甲戌月即农曆九月原来洞内供奉的法像是:宗喀巴喇嘛像;文殊菩萨像等三尊像;印度(rgya-gar)铜像(li-ma)二尊於此可领悟到本地区蒙古佛教中接纳在地的汉文化的情形:显示了足够的汉蒙交接地带的区域共同传统(areaco-tradition)。
[21] 四、骑马老爷像週边的藏蒙文刻文 骑马像在佛龛之中,关老爷背後有五行藏文,龛外:左右有蒙古文对联,上头有藏文三个字,均是阳文前引罗显明先生的书中,已经收录一种翻译,其另一文也说: 横联藏文译汉文为“关老爷”,对联为蒙文,右联汉译为“福如月宫香檀树般苍盛”,左联汉译为“寿比瑶池如意宝般长久”;龛室内镌刻的藏文汉译为“班禅额尔德尼语讚官印”[22] 虽然不够准确,但指引了正确的思考方向,当然有重要的价值下边我们把石刻原文作拉丁字转写並翻译出来 4.1)佛龛上方的西藏文刻文(图3b) ||kwanloye|| 关老爷 关老爷 字前後的两条竖线是藏文表示文章开始、结尾的符号跟下述对联连起来看,则这算是横幅 4.2)佛龛两侧的蒙古文联语 右联(图3c): öljeiqutuγsumiy-a[23]yinčindamani[24]metüsaiqan 福寿月亮的如意宝珠就像美好 福寿就像月亮的如意宝贝那样美好 左联(图3d): buyankešigsomaγanyinšita[25]metüdelgeretügei 福禄,福泽细长的的悉多河就像愿其兴盛,流行 福禄就好比细长的悉多河水那样丰沛 对联是汉文化地区的现象,蒙古地区的对联是内地传过去的。
所以这幅对联的读法应该是汉文化的,也就是依照观者的左右方位(跟图像本身相反),先读对於观者而言右边的(即图像本身的左联),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