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肠大肠》PPT课件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51MB
约16页
文档ID:592587728
《小肠大肠》PPT课件_第1页
1/16

目录1、小肠的分部、位置2、了解小肠的运动方式极其在物质消化和吸收中起的作用3、掌握大肠分部极其主要形态特点和功能4、了解大肠一些病例 小肠l小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上起自幽门,下接续盲肠,全长5-7米,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l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意义: 1)促进食糜与小肠内消化液混合,利于化学消 化 2)使食糜与小肠壁接触机会增多,有利于吸收 3、蠕动 小肠十二指肠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空肠回肠 1、上部、上部:长约5cm,在第1腰椎体右侧起自胃的幽门 十二指肠上曲:转折处形成的弯曲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段的长臂 薄,管径大,黏膜光滑无环 状襞(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 位)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全长约25cm,相当于12个手指并列的距离,因而得名。

上端起自幽门,下端续于空肠,呈“C”形包绕胰头 2 2、降部:、降部:长7-8cm,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 下行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 体右侧 十二指肠下曲:转折处形成的弯曲 十二指肠纵襞:降部内面环状黏膜襞后内侧壁 上一纵行的皱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下端有一乳头 状隆起 十二指肠小乳头:在大乳头上方1-2cm处 3、水平部(下部):、水平部(下部):长约10cm,起自十二指肠下曲,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 4、升部:、升部:仅2-3cm,起自水平部末端,斜向左上 方,达第2腰椎体左侧转向前下,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转折处形成的弯曲 十二指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和 结缔组织构成,把十二指肠空 肠曲的上后壁固定于右膈脚上 空肠与回肠l位置位置:位于腹腔中的中部和下部,周围为大肠所环绕。

上端位于第2腰椎体左侧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续盲肠l区别区别 空肠回肠部位近侧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远侧3/5,位于腹腔的右下部管径较粗较细管壁较厚较薄血供丰富较差颜色较红润较浅黏膜环状襞密而高疏而低黏膜内物质孤立淋巴滤泡孤立淋巴滤泡、集合淋巴滤泡 大肠l大肠全长约略呈方框形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起自右骼窝末端,终于肛门l组成: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l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l外形:管壁较粗,肠壁较薄,具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3种特征性结构 盲肠:盲肠:大肠的起始部,长6-8cm位于右骼窝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上部与回肠相接盲肠盲肠回盲口回盲口: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回盲瓣:回盲瓣: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2片半月形的皱襞功能: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又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阑尾阑尾形态:一条细长的盲管,形似蚯蚓,又称蚓突,一般长6-8cm位置:阑尾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尖端为游离的盲端阑尾尖端游离,伸展的位置不恒定,以盆位多见,其次为盲肠后位和盲肠下位寻找方法:由于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可靠的方法。

麦克伯尼点:麦克伯尼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右骼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压疼或反跳痛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l((1 1)腹痛)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l((2 2)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l((3 3)发热)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乏力l((4 4)压痛和反跳痛)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压痛是壁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患者,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l(5)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l 治疗治疗:早期诊治,患者多可短期内康复,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20-30岁为发病高峰 结肠结肠升结肠:升结肠:长约15cm,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升结肠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很小横结肠横结肠:长约50cm,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左曲, 横结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性较大,其中间部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降结肠降结肠:长约20cm降结肠无系膜,借结缔组织贴附于腹后壁,因此活动性较小注释:系膜是将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凡有肠系膜的肠管,均活动性大在两层系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乙状结肠:乙状结肠:长约45cm,全长呈“乙”字形弯曲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腹、盆腔左后壁,活动度较大 直肠直肠1、位置和毗邻位置和毗邻:直肠位于盆腔后下部,直肠的后面是骶骨和尾骨 直肠前面:在男性,前面有膀胱、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壶腹;女性,则为子宫和阴道2、弯曲和结构弯曲和结构: 1)、直肠并不直,在矢状上面形成2个弯曲:直肠骶曲、直肠会阴曲 2)、直肠壶腹:直肠下段肠腔膨大处,其内面的黏膜形成有2-3个半月形皱襞,称直肠横襞,有支持粪便的作用 肛管肛管为大肠的末端,长3-4cm,上端在盆膈处接续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柱肛柱: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肛直肠线:各肛柱上端的连线,为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肛瓣肛瓣:连接相邻肛柱下端之间的半月形黏膜皱襞肛窦肛窦:相邻两个肛柱下端与肛瓣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小隐窝肛窦内容易积存粪屑,引起感染而导致肛窦炎,甚至可发展为肛瘘齿状线(肛皮线):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共同连成一锯齿状环形线 l肛梳(痔环):肛梳(痔环):在齿状线下方有一约1cm、表面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状区域l白线白线:肛梳下缘的一甚明显的环形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l肛门肛门:白线以下不远处,肛管的下口,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前后径2-3cml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为肠壁环形平滑增厚而成,仅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l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于肛门内括约肌外下方的骨骼肌,受意识支配,有较强的控制排便意识,若损伤将大便失禁 痔痔是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痔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在肛管皮肤与直肠黏膜的连接处有一条锯齿状的可见的线叫肛管齿状线在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在齿状线以下为外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为混合痔 1.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的性质可为无痛、间歇性、便后鲜血,便时滴血或手纸上带血,便秘、饮酒或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2、治疗、治疗 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包括血栓性和嵌顿性痔的初期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对于脱垂型痔,注意用手轻轻托回痔块,阻止再脱出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睡前温热水(可含高锰酸钾)坐浴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