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八百年的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永胜县的珐琅银器制作工艺是忽必烈带兵攻打大理国时带来的 工匠传入当地的当年忽必烈攻下大理后,元罩返回北方,蒙古军中 部分士兵因各种原因流落在滇西北一带,有一些是身怀各种技术的手 工业者,被征随军南来,因迫于生计,干起了随身所学技艺,而后在 民间传开据《新纂云南通志》“工业考”记载:“永北厅之珐琅银器, 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翠鸟之羽 毛也北永厅制珐琅杯碟,华艳夺目,与直省所出无异永胜珐琅银器,又称“掐丝珐琅彩”,其实就是景泰蓝的一个品种 景泰蓝是在13世纪元朝时期才从云南传到北京,盛于明朝景泰年间, 又多用蓝色珐琅釉料,因此得名由于北京景泰蓝是一种铜胎掐丝技 术和珐琅釉彩相结合的工艺品,因此也称“铜胎掐丝珐琅”,而永胜珐 琅银器则称“银胎掐丝珐琅”珐琅银器制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珐琅银器制品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遵循汉族民间“图必有意,意 必吉祥”的传统,突出掐丝,融入珐琅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 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显得制品精美、雅致、别出一格其胎 体轻薄、精巧、俊美,造型多样,构思巧妙工艺制作过程为压模制 坯、造型、焊接、掐丝、上琅、烤琅、洗亮等,采用铆、镀、锤、凿、 镶嵌的手法,将器具形状、纹饰、寓意、实用完美结合,器表色泽温 润光亮,璀璨夺目,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真实感和使用价值, 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永胜珐琅银器制品分茶具、餐具、首饰三个类别,如:耳环、手 镯、发簪、章盒、酒具、茶具等作品纹饰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 案,如:蝴蝶、牡丹、盘缠、绶带、喜鹊、以及汉字“福禄寿喜”等 其造型讲究实用,美观大方,制作精细,图案生动别致,色泽晶润艳 丽,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工艺 流程共分为:制坯、掐丝、点蓝、烧蓝、检验、包装六道程序,其中 掐丝、点蓝两道程序最为费工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流程制坯(也叫制胎或制模)永胜银器的坯是用木料或铝预先将设 计好的效果图按银器制品的大小、样式制成模型、然后融化银锭,提 炼纯银,在铁砧上捶打成极薄的银片,用模型压制成设计样式,焊接 好后再用车床(车床是自制的铁、木结合的土车床)打磨光滑,制成 初坯掐丝(也叫掐花)用一块长约40厘米,宽10厘米的钢板,板 上钻大小不等的孔,大孔约0.3厘米,小孔约0.02厘米,将打好的银 条(粗细以能穿过大孔为限)穿进钢板的孔中,抽丝,根据需要一般 将银丝抽到0.1-1毫米左右才能使用,用抽好的银丝在制作好的银器 上按设计的纹样掐丝,放到适合的位置,沿银丝点焊牢固把掐好的 丝,焊接牢固的银器放入梅子水或稀硫酸中煮,待去除杂质后,用清 水洗净。
点蓝(也叫上珐琅)珐琅原料是成块状的成品,有多种颜色 首先将块状的原料敲碎,渗水后慢慢研细成糊状,在做好的纹样上填 色这一阶段使用的水极其讲究,只有用带酸性的水制成的珐琅银器 才会色泽光洁鲜亮,璀璨夺目填好色后,将半成品装进铁盒内,放在木炭火上,用手拉 风箱慢慢升温烘烤待色料融贴在制品上后,取出冷却,即为成品以上几道工序完成后,一般要对各工序的质量作细致的检 验,若发现问题立即补救以前永胜珐琅银器的包装很考究,一般请木工技艺高超的 师傅,做成精致的核桃木匣子,木匣表面刻字,字刻好后再用牛排骨 镶嵌而成其匣子黑白相间,古朴高雅,匣内壁用红缎装饰,珐琅银 器装入盒内后,更能衬托出银器的精巧别致珐琅银器制作工艺复杂,流程多,技术要求高,而珐琅银器因其 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 水防潮,坚硬固实,不老化不变质,不会氧化褪色,历经千年而光色 不变,经久实用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珐琅银器制作工艺是永胜特有的工艺,珐琅银器造型美观大方,制作 精细,色泽晶润艳丽,图案新颖多姿,集绘画、工艺为一体,具备较 高的使用、收藏价值,是一项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艺术品,其制作 工艺已经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责任编辑/文风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