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拳术语解释词典(上)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KB
约18页
文档ID:40038752
太极拳术语解释词典(上)_第1页
1/18

太极拳术语解释词典太极拳术语解释词典··上上1、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吗?、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吗?太极拳昔称绵拳,相传为宋末张三丰所创但也有人认为,梁时韩拱月、程灵洗、程珌,唐时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亭等早已创有此项拳术,只是名称不同以前或名三十七势,或叫后天法、小九天(共十四势)、十七势等由此可知,太极拳的源流,非常久远考张三丰的历史,传说也不尽相同据《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载:“宋之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据《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食一日千里,善嬉戏,旁若无人,尝与其徒游武当,筑草庐而居之洪武廿四年,太祖闻其名,遣使觅之不得又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内载:“张仙名君宝,字全一,别号玄玄,时人又称张邋遢天顺三年,曾来谒帝,予见其像,须鬓竖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携笠者上为锡诰之文,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有的还说三丰之技,出于道家冯一元或认为张三丰之所以被称为仙人,是因为明代成祖遣胡濙、朱祥等,假托访觅张真人,实则隐访其侄建文帝所编造。

有的还说张三丰乃古时坐道隐士,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遂发明此精微深奥拳术,所以他必为古代坐道具有绝顶智慧的高士,而非伧夫俗子是无疑的自张而后,则有陕西王宗,温州陈同州,海盐张松溪,四明叶继美,山右王宗岳,河北蒋发,相承不绝,其间虽分南北两派,但拳式原则均不离乎太极之后,蒋氏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氏,陈氏传至十四世,又分老架、新架两种新架创于陈有本,老架继之者陈长兴陈长兴除传子耕云与族人陈怀远、陈华梅外,又传河北杨露禅、李伯魁,为十三势老架其后杨露禅传二子班侯、健侯健侯又传子少侯、澄甫及徒等少侯、澄甫又传其子与徒等,世称杨派此外,陈青萍得陈有本新架之传,而创赵堡派武禹让得杨露禅、陈清萍之传,而创武派李亦畬得武派之传,而创李派郝为桢得李派之传,而创郝派孙禄堂得郝派之传,而创孙派相沿至今(1943年),较为普及的有河北郝家派、河南陈家派、河北杨家派,各派均有特长2、什么是十三势?、什么是十三势?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另一种称法太极拳古籍有“掤、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向成,乾、坤、震、兑及八卦,进、退、顾、盼、定“之说五行乃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

五行八卦为十三势,始有太极拳一名3、什么叫、什么叫“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在陈、武两式太极拳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向无文字记载,今试综合说明其具体操作方法如后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的整体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仅在陈式中见有“身似弓身劲如箭“的记载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①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闇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颈椎为弓梢之一,较陈式主张的闇门穴的调节动度为小)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前挺,不可过足尖,胯骨松沉而后撑,臀部与足跟齐,臀部之劲要贯到足跟,足跟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这样就能做到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易以腰为轴,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式,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五弓合一是内外整体劲练法的一种练拳或推手,一动势如能时时处处五弓俱备,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注释:①命门:张隐庵曰:“督脉循阴器之下,从后臀贯脊在十四椎之间从命门而入内属肾,盖命门乃督脉所入之门,故越人以右肾名为‘命门‘,谓督脉主阳而右肾属火也两肾中间之命门穴,在十四椎下,前与脐平对《类经附翼》:“真阴真阳皆藏于肾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末医家赵养揆《医贯》:“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命门“上行夹脊注脑中为髓海,内注五脏六腑“4、什么是太极拳中的内劲?、什么是太极拳中的内劲?顾名思义,内劲是蕴于内的一种劲内劲这一名称,开始见于陈鑫的拳论,他对内劲的实质和运行作了解释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内劲,他认为用时显有力,不用时无力的,是外面的浮劲,最易被引动,而太极拳所需要的是内劲,不是浮劲。

关于太极拳内劲,陈鑫认为是这样的: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尖、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一种棉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杨澄甫也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里裹铁,分量极沉这种内劲是轻沉兼备,不柔不刚,急应缓随,虚实变化极为灵活武禹襄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指的也是内劲的锻炼太极拳的圆形动作是螺旋形地完成的,其内劲是潜移默化地在螺旋式地旋转的,像水银似地流动,极为快速,在外形上看,极为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而不涉于呆滞,富有缠绵曲折的意趣推手时如果没有这种内劲,是不可能将对方引之使来,不得不来;放之使去,不得不去的郝少如曾说:“内劲初无定向,随人所动始有定向;如果内劲预先有往左往右、往上往下、往前往后之形,即犯偏沉之病这是说内劲须因敌变化中正不偏;太极拳家所以把这种劲称为内劲,正是由于劲蓄于内,不露于外,刚柔混于无迹。

太极拳之所以需要有这种内劲,是和推手的实践有关推手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浑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内劲,就很难引动对方,放劲干脆,相反的容易被对方所引动没有充足的内劲,出手没有威力,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想引动对方不能起作用,想化动对方劲又容易被压扁而身法被破坏陈鑫指出:“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他又说到内劲是无定向而又有定向的,内劲是“至柔至刚“、“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灵活善变的,“善变无形并无穷,无穷功夫在百练,不疾而速得真宰,如此方称太极拳“沾连粘随的缠丝劲是推手的灵魂,但必须有内劲作为统帅,方能起到“能汇万法为一,能衍一法为万“的作用学习太极拳后,以意轻轻运动身肢,逐渐祛除僵劲,用功日久,指尖渐觉膨胀而有汗液,手臂也渐觉绵软膨胀,以至不时有麻酸的感觉,指尖也时有针刺的感觉,这是开始换劲的阶段,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的开始再加功夫,手前按时指尖觉有无数微针似乎从指尖内往外透发,背脊和臂腿中似有气流在灵活快速地缠绕,才算开始打通了“运劲无微不到“的大门。

至于内劲运转时的轻重、刚柔、快慢、虚实,应该是忽隐忽现的,要靠练者细心体会,灵活运用每势的起承转合(发势为起、接笋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做得怎样,是否做到了着着贯串(势与势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充,精神团聚,下势自生,谓之着着贯串),节节松开(周身骨节松开,虚虚对准笼住,以意贯气于其中,自然周身劲整而灵活,谓之节节松开),以及是否做到了处处合住(合者,一势既成,合其全体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合住)等等,这不但要求认真揣摩,并且要多作观摩,多请教有经验的人,才能进步较快,而不致在锻炼过程中走弯路,甚至发生流弊5、太极拳为什么要分成陈、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分成陈、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属于武艺,也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就有艺术学派,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陈式、杨式的“式”,原本叫“派”,即“陈派”、 “杨派”这与京剧中谭派、马派、言派、麒派、盖派,以及越剧中的袁派、徐派、范派、傅派、戚派等称呼实质上是相同的学术流派众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术的繁荣如果只片面地看到历史上的一些“流派斗争”,从而抱定取消流派的宗旨无疑是不利于学术繁荣的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加强太极拳界的团结,又要促进学术流派的发展和繁荣。

6、什么是太极拳的、什么是太极拳的“五法五法”??太极拳的五法为“心、眼、身、手、步法”拙作《拳法五要诀》说:“一要心静,二要眼明,三要身灵,四要手准,五要步稳 ”由于太极拳注重用意,因此,这里把“心法”列为第一,而招法则列在“手法”之中而外功拳的《五法诀》是:“一要手捷,二要眼尖,三要身稳,四要法齐,五要步坚 ”它把“手法”与“招法”分列,而未单列“心法”,其次序为“手、眼、身、法、步”但这“五法”也还是以心意为统帅的,因为大脑是人身的最高指挥部!这类歌诀言简意赅,值得玩味7、太极拳的心法有哪些基本要求?、太极拳的心法有哪些基本要求?首先要心静清·李亦畲《五字诀》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心静则胆定而意专,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形容的就是胆定而意专的人其次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诸如“以意领先”、 “意在拳先”、 “先在心,后在身”等语,所指的就是要像平日专心地做事时一样,先想后做,边想边做,而不是不想就做,否则成了盲目行动,就无法把事情做好再次要做到意、气、劲三者相合凡何处着人,即须着意于何处这样“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而毋须他求。

相反,如果一味用力,则力滞于筋;一味尚气,则气塞于络这样劲力僵滞而气血不畅,意、气、劲三者不合且形露于外, “牵一发而动全身”,最易为人所乘,这是不符合太极拳要求的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 “养气而不尚气”8、太极拳的眼法有什么重要性?、太极拳的眼法有什么重要性?太极拳要求心静、眼明、身灵、手准、步稳,五者以心为统帅,而“眼为心灵的窗户”拳谚说:“拳艺以眼为尊 ”又说:“眼为心之苗 ”《拳法》说:“察机在目 ”这些说法,都强调了眼法的重要性傅钟文老师曾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说:“所谓‘上为心之苗’,是指从眼睛里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习太极拳时,眼神是练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9、太极拳的眼法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太极拳的眼法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太极拳的眼法,在走架时眼光一般向前平视,同时随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顾眼两手中主要一手的动作;当手将到达定点时,眼神应领先到达定点这就是所谓“眼随手转,手眼相随 ”但上述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丢开手的动作不去关顾;而是必须兼顾,直至到达定点否则就不是手眼相随了《眼法诀》说:“顾三前,盼七星;随手转,似闪电 ”在练习推手或散手时,眼光既要注意对方包括其眼神在内的面部表情,又要看清自己的眼前、手前和脚前等。

即“三前”,也就是兼顾双方的上、中、下、三路和左右两翼特别是看准对方如何运用肩、肘、手、胯、膝、足、头等七个可以攻击人的部位(即所谓“七星”) ,以及对方在攻守中的任何可乘的空隙至于“随手转,似闪电”,那是形容眼快手捷、手眼相随,并非只适用于“快拳”我国武术强调眼光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其重点在于对方的眼神变化因此,关注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