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爱莲说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爱莲说教学设计实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莲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崧舟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一、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 香远益清——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崧舟爱莲说教学设计篇二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
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