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多何时来——浅析《等待戈多》中的“等待”_外国文学论文 戈多何时来——浅析《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摘 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广泛出现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而爱尔兰作家萨缪埃尔• 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产生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部彻底反古典戏剧传统的剧作,最能体现荒诞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该剧利用“等待”,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处处体现着主人公无目的生活状态的循环重复,还有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等待与煎熬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等待戈多》中的“等待”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萨缪埃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郊区斯罗克,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又是新小说的重要作家他于1952年写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西方荒诞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既属于现代主义,又属于后现代主义,同时它是一部彻底反古典戏剧传统的剧作,最能体现荒诞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他把剧中的人物当做是荒诞的写照,舞台布景就成为了表现荒诞人的工具所以《等待戈多》的角色只有寥寥数个,说着大段大段荒诞无逻辑的自言自语,而布景几乎是在一个几乎光秃秃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
贝克特的剧作创作侧重于表现人们现代文明中的紧迫感和精神危机,以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为中心主题,多通过荒诞的形式把人的痛苦推到极端的位置,表达了贝克特对人们未来命运与前途的悲观与焦虑《等待戈多》大致内容是说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这部荒诞派的代表作处处体现着荒诞的元素——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荒诞无逻辑,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连一、二幕之间的布景区别只是树上多了几片树叶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处处体现着主人公无目的生活状态的循环重复,还有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等待与煎熬1 等待的主体与客体《等待戈多》主角只有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人物,这是两个丑角般的人物,不仅没有自己的意识与行动,反而像两个被牵着绳子的木偶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知道从一开场他们就在等待戈多他们自己也是糊涂的:戈多星期六来,今天是不是星期六,是哪一个星期六,是不是在树那里等......《等待戈多》还表现出“空空的等待”中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他们什么都不清楚,还是固执地等待着,而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却并不安静:爱斯特拉冈总是只关心他的脚,脱下靴子瞧瞧,又伸手摸摸,然后穿上,表现出只关心肉体的“凄苦的唯物倾向”;而弗拉基米尔只关心他的头,反复脱下帽子,在帽内摸索,抖抖又戴上,象征他是只关心精神的理想主义。
同时,他们不停地闲聊,进行着毫无意义的对话,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个挑起新话题,一个相悖的语言进行反驳,从而抵消话题的意义《等待戈多》表现了人的异化处境,两人的等待仿佛置身于时间的夹缝与罅隙中,不为人所知,也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变化,只是感觉时间的循环剧情没有任何的发展,他们的等待没有高潮,自然也就没有结果,只是持续着徒劳的等待他们对戈多不能来感到失望,但从未改变还是一如既往地等待着,时间脱离了线性,成了周而复始,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是今天的重复看似他们没有意识没有逻辑没有未来,所拥有的只有无尽的等待,但是偏偏是等待才能凸显他们存在的意义以及未来的道路同时,等待成了他们那些正在流逝的时间的参照物,标志着他们依旧存在一个正常的世界中所以剧本中的“等待”看似无意识、无时间、无意义,但正是因为“等待”的进行才凸显出了两人存在的意义、正在流动的时间以及自我思考的意识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现代主义内部,但却颠覆着现代主义的文化秩序,怀疑并否定着一切,包括“自我”,所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贝克特笔下不仅仅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更是被放逐的对象,代表着生活在荒谬世界的人们两人不断地在闲聊着,内容随意发挥胡乱堆砌而无逻辑顺序。
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他们煎熬在荒谬世间没有方向与出路,没有任何问题需要通过交谈来讨论、协商和解决他们所有的交谈都是为了等待,因为交谈可以消磨时间,暂时忘却所处的环境与煎熬,同时他们专注于交谈这种能够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方式,却不在乎内容的毫无重点、空洞无味、杂乱无章,有始无终、草草收场剧本中最为神秘的就是等待的客体——戈多,因为他一直都没有出现过,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多大年纪有人曾经问过作者: 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 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到底是谁,“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戈多是上帝[1]剧中人物向戈多祈祷,希望戈多一来就可以弄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尽管等待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但是还是坚持不懈,非常执着的等待下去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关于戈多的信息是相互矛盾,不能清楚描绘出戈多的特点,所以戈多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没有任何固定的意义戈多的存在更为虚幻,因为没有出场的他存在于两人的话语中,甚至没有任何具体、清楚能辨别他的信息他的意义在于被等待等待”成了“戈多”,“戈多”就是“等待”,两者已经不能分割了由于流浪汉是永恒的等待,而戈多是永恒的被等待,等待已经不再是联系两个流浪汉与戈多的纽带,而是退缩到双方体内,内化成各自的存在和本质[2],所以注定两者不能相遇。
2 等待的表现“等待”是该剧中的重头戏,全剧的主题中心,而贝克特在剧中颠覆了传统戏剧的特点,使用了全新的戏剧语言与戏剧结构, 将“等待”的外相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2.1 语言表达剧中的语言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循环重复;二是荒诞、无情节性《等待戈多》中非常多重复出现的戏剧台词,例如反反复复提到要等待戈多,剧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不断重复“脚疼”、“再见”这些词语, 使观众感到厌烦无奈但反复的台词不仅是体现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性,更是体现其时间的循环与固定的“等待”这样的戏剧语言已经没有了其叙事意义,目的在于折射现代人对现实的焦虑与失落导致从“人在说话”变为“话在说人” 贝克特抛弃了传统古典戏剧语言的意义和作用,使用的语言支离破碎、毫无逻辑,所以台词常常让人觉得零散、无中心有时角色在闲谈过程中看似在与对方谈话,实质上是在自言自语;有时角色之间的谈话毫无中心,毫无目的,沿着两人发散的思路发展开去,使得语言挣脱人的控制而获得独立,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剧中吃萝卜的台词:爱:我饿啦弗:你要吃一个胡萝卜吗?爱:就只有胡萝卜吗?弗:我也许还有几个萝卜爱:给我一个胡萝卜…这是萝卜!弗:哦,请原谅!我简直可以发誓说我给你的是胡萝卜……全都是萝卜。
你准是已把最后一个胡萝卜吃掉了等一等,我找着了拿去,亲爱的朋友把最后一个吃了吧;这样就把它们全部消灭掉啦爱:我刚才问了你一个问题弗:啊!爱:你回答了没有?弗:胡萝卜的滋味怎样?爱:就是胡萝卜的滋味弗:好得很,好得很[3]这样的语言在剧本中比比皆是,这样散乱、无主题的台词既使得剧中人与人无法交流,更阻断了读者与角色的沟通这些空虚、无意义的台词更凸现出后现代主义的颠覆目的两个主人公面临了现代社会人类共同的困境——异化,在漫长无望的等待中丧失了语言能力,表现了灵魂深处的迷茫——不知从哪儿来,不知该去哪里2.2 场景重复弗拉基米尔在剧中高唱了一支讲述没有结局、反复循环的故事的歌,仿佛暗示着这个剧的结局——永远没有结局贝克特打破传统喜剧的结构形式与戏剧冲突,而构思了一个没有发展与结局的故事,只有幕与幕之间的重迭反复、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重迭反复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场景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树上多了几片树叶,依旧呈现的一个静止的生活场景如此布局,看似荒诞但包含作家的深意——对现代社会的嘲弄与愤激,对人类生活无尽的苦难、无望的未来感到同情和悲悯这样荒诞的形式加上荒诞的内容,荒诞蕴藏着深意,深意又流露出荒诞。
这种循环结构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将荒诞性推向极致,强化了悲剧的氛围3 等待的意义二战席卷了世界各国,对各国的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带来了沉重的伤痛欧洲很多城市成为废墟,人民生活也随之陷入困苦战争不仅摧残了人的内心,更加拷问了人类的灵魂敏感的哲人开始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进行再思考,而此时出现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并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在陷入人类生存困境的绝望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以往理性价值规范进行着怀疑与否定之否定,主张以多元性重新认识世界,对既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道德进行再反思这些对贝克特影响巨大,他由此创作出了世界上著名的戏剧《等待戈多》,扩展了读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剧中的“等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等待”了,“是在时间之外,这种脱离时间虽然仍在我们所生存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种终极意义[4]这样的“等待”是值得思考意义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我们生存状态与人生信念等待”是作品永恒的主题,永远等待着不会出现的“戈多”,而作者正是通过这部戏剧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思考与哲学思想等待”只是一种行动,无人可知其结果好坏。
而《等待戈多》中两人死守在那棵树下日复一日等待着没有来的戈多,表现的是对更好的活着、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的失望,隐喻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无所措甚至绝望的境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5]”作者在剧中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是加重了问题的分量,表达着自己内心对人类出路的叩问、同情与悲悯 但贝克特并没有绝望,还是剧作中为生存的人类留下了一丝希望——虽然戈多一直没来,但两人还是一直坚守着,第二天的“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几片树叶[6]”……小结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称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一直是世界剧坛匪夷所思、神秘莫测的剧本之一虽然《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同时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留下了对希望的等待,他不愿让痛苦的人类在绝望的深渊中陷得更深,于是在那些陷入虚无的人们面前展现了一道希望之光,同时也是留给了自己,共同等待着“戈多”的到来参考文献[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王珊珊.《等待戈多》的“等待”[J].外国文学研究.2005(4)[3] [6] 萨缪埃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李丹.“等待的意义”——《等待戈多》解读[J]戏剧之家.2010[5]王海燕.坚韧的生命,伟大的等待——《等待戈多》主题再论[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7]黎跃进.等待: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简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8]张尧均.等待何为——析《等待戈多》中的“等待”[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肖依虎.在痛苦中等待,在等待中抗争——《等待戈多》浅析[J].福建外语.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