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3页
文档ID:4862523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_第1页
1/13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夏益虹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一遗产精华,发现这本书中的内容颇为丰富,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撰写: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它讲述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 ,它讲述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它讲述的是大学青年阶段成才修养从书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源自于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真爱,书中的“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 “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语言无一不都渗透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也透露着他密切融入孩子细心做研究的精神,阅读此书也给我带来了一定的收获收获一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亲密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描写师生关系时有其经典的话语,他认为: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真正的学校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爱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的情感、思想、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情况下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 “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后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呀,想想在自己的教育中有时自己的确如同无能的指挥官,对孩子的种种行为感到束手无策,而这便是因为自己与孩子缺乏沟通、没有心与精神上的交流,与孩子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互不渗透所造成的收获二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勇于持续实践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实践自己的理想为了更好地开办快乐学校,他提前一年招收学生,开办预备班,他叫得出所有孩子的名字,了解所有孩子的家庭,连续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不断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青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他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 25 年中 178 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先后为 3700 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等等,这种不断持续实践的精神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收获三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的痴情于教育事业虽然他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坎坷,但他却从未动摇过,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虽然这三句简短的话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但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呢?想想现在的自己面对工作挑战性的增强,任务的加重,因此常常会在力不从心之时心中不免有些抱怨,抱怨孩子的不听话、抱怨家长的不支持理解……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热忱相比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品读此书,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更要学习、传承、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学习他坚定恪守实践的教育信念,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所做的一切,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专注、认真、扎实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细心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小细处,努力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的好老师以下是我从此书中摘录的一些句子,在此与大家共享互勉:1、教育——这首先是入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2、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3、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4、要想很好的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5、要知道,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那种出自内心的温暖,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美6、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7、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8、善于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精细的一种品质9、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10、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弄不好11、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12、不要让知识成堆地向孩子压来,不要企图在课堂上把您关于学习对象所知道的一切都讲出来成堆地知识有可能把求知欲和好学精神全部埋葬要善于从周围世界中只向孩子揭示某一种东西,但要做的使生活中的这一部分能在孩子面前显示出它全部绚丽色彩,你总要留有未尽之意,使孩子总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回顾他已经知道了的东西13、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的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愁14、每个人能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从而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可以做的以及什么是必须做的,也就是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心15、思想来得慢的人时常富有巨大的洞察力、注意力和观察力16、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乐的精神生活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夏益虹在打开阅览学校推荐的暑期阅读书目中,随着眼光的逐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一书名映入眼帘,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多么美妙、惬意的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一定是快乐的,同时我心中的好奇、疑问也从心底升起:怎样做才能让教育自由呼吸呢?有什么奥妙呢?于是便选择了此书进行阅读,当我看了这本书后,让人顿觉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呆板的说教,有的是李希贵老师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展示的一个个自己亲身实践、经历过的小故事,从而展现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书中的故事和我们走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是那么的接近,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为了教师的幸福成长等等,李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思考、创新,他的成功应该缘于他不懈的追求阅读此书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知识的渊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还给我带来了享受与震撼,而更多的则是带给了我启迪与思考一、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这句简短的话,而当我读到这一句话时,不禁感慨这句话是多么朴实、简单、精辟,寥寥几语便把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解释的淋漓尽致看似很容易理解的字眼但要真正得以实践,我想如果没有真正的那份热爱教育和孩子的真心去努力是很难能够做到的李老师讲述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能体现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如“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孩子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 “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又如“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深邃的思想、又是多么真实的工作作风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就让孩子多一份希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爱上学习,那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让教育从细节入手” 在“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中,李老师引用了斯宾塞的话:“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回忆自己的教学管理,发觉自己是用更多的规矩在约束着孩子,为了孩子的安全内心里希望孩子温顺的像小猫而“让教育从细节入手”令我更清晰的认识到:管理孩子不是为了约束孩子、管制孩子,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把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成为品质和素养三、 “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不能停止学习 ”书中从头至尾都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到教育家一路走来,跟他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他都从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李老师一路走来,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在生活中,教师是一个长做常新的职业,如果不学习我们教师就会跟不上不同批次孩子的节奏,因为每一批孩子都是一个新课程的开始,教育永没有终点,今天的终点会是明天的新起点想起这样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里的活水不仅仅是知识一方面还包含了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行为等更多更广泛的方面吧。

四、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书中一句“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让我感触颇深是呀,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不就一切变得简单了吗?作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每天要做的事情都琐碎、简单,每天清晨来到幼儿园跟孩子打招呼、带领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开展教学活动、组织游戏,还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吃、喝、睡,很有作息规律,都是带着孩子吃喝玩乐,想想真的很简单,但如果要带着孩子有质量的吃好、喝好、玩好、乐好却绝非易事我想这就是书中“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带给我的阐释吧,就像李老师所言: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希望我以后的教育路上也能真正“自由呼吸” 由于书中的经典话语很富有启发性,从中挑选了一些加以摘录:1、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2、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3、对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4、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5、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6、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7、当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时,得到的回报是口服心不服;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会给学生一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他们自然就会心悦诚服8、学生需要在“肯定”的阳光下成长,在“表扬”的小溪中沐浴9、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10、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11、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12、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13、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夏益虹《放牛班的春天》 ,一看影片名称以为是有关一群在绿草地上放牛的孩子们的故事,观看后才方知是一部有关素有“池塘之底”之称的寄宿着孤儿、单亲家庭孩子、有着不良言行等问题儿童学校中的故事,这些孩子在多数人眼中是无可救药的,因此在“池底”执行的是“行动回应”的充满暴力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执行之下孩子们虽然表面服从但背地里却是充满着仇恨与报复,直至马修老师的到来用他那与“池底”完全不同的实施策略感染、影响孩子向积极方向发展并赢得孩子们的尊重与认可的故事观看之时不免心潮澎湃:有为校长的粗暴而感到愤怒、凡事只为名利得失而感到羞耻;为孩子们开始的处境感到同情与担忧;为墨桑的善良、耐心、热情感到感激;为校长对马修老师的言行不理解而感到痛心;为孩子们的转变而感到欣喜也为孩子们最终认可马修老师而感到欣慰;而马修老师在“池底”所表现出的充满希望的爱心、良苦用心则更是深深打动着我感动于马修老师用心、触碰心灵的惩罚:让由于恶作剧导致墨桑叔叔眼睛受伤的力基在小息时去照顾墨桑叔叔直至痊愈,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责任,从而在墨桑叔叔由于病情的恶化去医院治疗之时力基满是愧疚并担忧着:他会死吗?当发现莫朗违反校规独自在课室歌唱时并没有高发于任何人而是针对莫朗也想唱歌的欲望让他每天必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