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本 章 要 点,从技术是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理论前提出发,因为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性方法与手段的把握,,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的产物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等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方法、操作、实物手段体系技术方法是人类改造自然实践中理论与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核心是技术发明的方法,此外还技术开发、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等方法要由技术是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的理论前提出发,理解技术方法,即技术是怎样做的才能发挥打造人工自然的功能本 章 要 点,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发明、专利、技术诀窍,它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是有“产权”的知识对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如何能更有效地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技术知识在一定时期里(即在它的专利限期里)是私有的,属于个人或雇主的一、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二、科学、技术、工程的伦理规范 三、技术分类 四、技术的构成 五、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六、科学和技术的划界 七、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一节,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人工自然主要是通过技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 要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点,必须从人工自然的形成入手。
一、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的多种观点:“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6,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 术,,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个作用的原料和动力都来自天然物这个作用的结果,或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或是产生了对人有用的物体;或是改变了物体的空间位置,都带有天然自然的特征,符合自然规律 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二、技术的特征,,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 “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 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如对核电技术而言,所谓的“装”就是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2、“装”与“备”的配合性,,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工具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由于人工自然的人工属性,决定技术具有价值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
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必须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福特公司对简单便宜的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IBM把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与便利的偏爱与选择3、工具性与价值性,由于人工自然的规律属性,决定技术具有自主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由于人工自然的人工属性,决定技术具有社会建构性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的确,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4、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制品是人的体外器官,它们是人的自然器官的模仿与延伸的确,人类的文明就是能够在体外完成一些仅凭他的自身器官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在今天,人类已经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备的人造体外器官如炉子是我们外部的胃,烹饪是一种预先消化的方式,使食物易于消化,甚至使不能吃的坚固纤维也能消化得掉图书馆是外部记忆银行,它们存储着比人脑能够管理的更多信息计算机是外部心灵,他们计算得更快,思维更敏捷汽车与飞机是外部的肌肉,提供比肢体更为有效的外部运动望远镜与显微镜是外部的眼镜,它们显著地延伸了人的视力技术的外延性使人们能够间接进入“非常态”,创造人工自然5、外延性,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6、“双刃剑”效应,科学、技术、工程的伦理规范,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指人们在科学研究、技术实践和工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准则,它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和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科学伦理主要包括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和科学研究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其中涉及生命伦理问题技术伦理主要包括高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现代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其中涉及环境伦理问题工程伦理主要涉及工程技术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这三个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人们对这类新问题缺乏思想准备,无所适从,因而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有些是由于社会生活转型过快,造成原有伦理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需要在新形势下及时加以调整和修复还有些是久已存在的违背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变得十分突出。
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有些是直接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而言的,有些是间接与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科学伦理、技术伦理与工程伦理研究的内容科学、技术、工程的伦理规范,一、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伦理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科技界出现了某些作伪、剽窃、制造、以不正当手段争名夺利等违背伦理原则的现象这些伦理问题属于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范围,可以称之为科学界的“学术伦理”,在国外也被称为“研究伦理”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本身就带来许多伦理问题,特别是核物理研究、生命科学研究带来的伦理问题一)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选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对研究本身做出伦理评价,要对其研究行为负责如果估计到科研的结果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科研人员应当尽快停止研究活动2)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活动中,应当坚持科学精神,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获得研究结果,保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避免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和弄虚作假3)科研人员应该按照科学界普遍的行为规范,处理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善于与同事合作,尊重学术前辈,努力提携后学。
4)科研人员应该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不良社会现象自觉地加以抵制和批判5)科研人员应该无私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一)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1)抄袭剽窃就是把别人学术成果不加任何注明就化为己有2)伪造包装有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为了尽快出成果,随意编造实验数据,图表一经“修改”美妙无比有的科学家向公众作伪证有的专家为伪劣质工程和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欺骗国家,误导消费者3)浮夸虚报某些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程度不同地虚报论文篇数和等级,或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论文的篇数,将现成的材料拆开多投,制造“”利用职务和学术权力巧取豪夺,将大量科研课题和经费据为己有,然后层层发包,粗制滥造4)乱拉关系,在科研成果评比鉴定中互相拉拢,互相吹捧,骗取学术荣誉在评定职称和奖励中大搞“人情风”,请客送礼二)现代科学研究新进展的伦理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贝尔纳为首的一些英国科学家首先明确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曼哈顿计划的实施、核武器的研制以及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巨大伤亡,都使得许多科学家强烈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责任的重大。
爱因斯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一次讲话中就指出,“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要“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基于生命科学的克隆技术、蛋白质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辉煌成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认识自身的工程这些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道德伦理上的巨大挑战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简称“生命伦理”,是近年来科学伦理的热点研究领域,它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当代最大的伦理挑战来自于生命科学研究对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影响二)现代科学研究新进展的伦理问题,生命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生命相关的所有伦理学问题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的议题是:(1)生命伦理学理论,如现代生物科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生命伦理学论证模式等;(2)遗传与发育,如对遗传的干涉,包括基因改造、基因治疗等,生殖和生育问题,包括人工授精、克隆人等;(3)人体实验;(4)人的行为控制;(5)健康保障;(6)死亡和濒死;(7)人口控制;(8)生态伦理学,包括对未来的义务和生态道德规范等;(9)科学研究,如研究的限制和管理等;(10)其他问题,如自杀,医患关系等。
现代科学研究新进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还包括太空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纳米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研究领域,有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以保证其研究成果得到合理应用,以造福于人类二、技术的伦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