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学名著选读期末读书笔记·2 读《社会人类学方法》有感《社会人类学方法》 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最后一部遗著,但这不是一部专著,而是1923 年到 1951 年的五篇文章和那本未完成的社会人类学著作的前五章的编篡之作拉德克利夫 - 布朗( 1881-1955) 是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曾任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教授师从里弗斯,推崇法国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的理论和方法他曾到印度、澳大利亚、南非、美拉尼西亚群岛、中国以及东南亚做过田野调查代表作有:《安达曼群岛岛民》(1922) 、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 、 《社会的自然科学》(1957) 、 《社会人类学方法》 (1958)以及与福德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0) 拉德克利夫 - 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在1939—1955年主导学术界, 重心在牛津大学,田野工作在非洲大陆,研究主题是亲属和政治制度,承接的是摩尔根、梅因、里弗斯的课题,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拉德克利夫 -布朗的社会结构论属于理性抽象型,类同于哲学上的唯实论。
他认为经验事实只是表象,背后还有作为抽象结构的真实本体,功能不是真谛而只是通向结构的路标1这本书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范围和方法, 包括:第一章 / 民族学的方法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第二章 / 关于人类学实际应用于原始民族管理的历史和功能的文化解释;第三章/ 人类学研究的现状;第四章/ 社会人类学的意义与范围; 第五章 / 社会人类学的比较方法 第二部分为社会人类学, 包括:第一章 / 定义;第二章 / 先驱者;第三章 / 社会人类学的形成;第四章/ 社会结构;第五章 / 社会进化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一)主张将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功能与结构的思想拉德克利夫 -布朗认为以往的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的主要理论缺陷是:他们或者用历史学观点来反对心理学的观点(或采取先历史而后心理的观点) ,如博厄斯、拉策尔、史密斯、格雷布内尔等人;或者是名为采取社会学1《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庄孔韶主编2003 年 1 月版第 54 页3 的观点而实则采取心理学的观点,如弗雷泽、里弗斯、韦斯特马克等人他追随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主张研究社会人类学应该坚持社会学的观点,即认为社会现象是不同于生理学、 心理学等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能求诸于社会之外, 而只能在社会生活内部进行研究, 也就是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社会人类学应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科学拉德克利夫- 布朗甚至认为社会人类学不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社会学本身或比较社会学, 他的研究对象是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只不过重点是原始社会 在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时, 布朗认为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 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集体或之间关系的作用例如图腾制度 他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整合的统一体或系统,在这个统一体或系统中, 每个元素都有与整体相联系的确定功能 社会结构是制度化的角色和关系中人的配置在社会结构中,被认为是社会生活行动者的单个的人及个人是最终组合,社会结构就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人的配置组成结构的连续性也就是这种配置的连续性社会结构应被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二)对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进行了区别1.历史的方法以博厄斯为主的历史特殊论学派认为“历史方法”是“批判性的方法”,它“不仅建立在一般性的基础上,而且重视每一单个文化事例, 在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各自独立的起源、 更倾向于传播。
”他们主张研究每一个民族、 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但布朗认为这种方法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的方法,因为它依据的不是有据可查的“信史”,而是对历史的臆测或构拟 他主张社会人类学应采用比较方法, 这种方法是新社会人类学区别于旧社会人类学的主要特征2.比较方法所谓比较方法,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方法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归纳方法的前提是: 所有现象都受自然法则支配, 运用某种逻辑方法来发现和证4 明某些普遍归律当然也是可能的归纳方法主要指: 事实必须是观察得来的, 假设必须能够解释这些事实, 并且要再次返回到观察中去, 以便进一步证明或验证自己的假设, 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最后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比较方法关注的不是个别事物、“起源”等,而是“本质”、“功能”和“通则”布朗指出,任何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普遍规律的一个具体例子布朗还强调了比较方法有新旧之别, 旧的比较方法就是将从事结合各地收集来的表面上相似的现象排列在一起新的比较方法的重点是比较各种文化、各种社会现象的差异点 他的比较包括“共时性的比较和历时性的比较”。
前者是研究一特定时期的文化本质与功能,后者是研究文化变迁的规律性 强调共时性研究〈1〉不考虑文化的历史和起源,将文化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都具有一种功能〈2〉他并不绝对反对历时性研究, 他主张的历时性研究主要指文化变迁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三)主张理论辨析与田野工作相结合首先,拉德克利夫 -布朗强调理论研究应与田野工作建立密切的关系,这是归纳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 而且也只有归纳方法才能做到这点他主张作为一个称职的社会人类学者, 既要熟悉有关理论发展的情况,又要在田野工作上训练有素,并且至少要在他所研究的地区与当地人民共同生活一两年其次,他认为理论研究的结论必须有实用价值,即有助于解决土著居民的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 他身体力行, 曾进行过多次土著教育和殖民地行政官员的社会人类学课程训练 他认为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行政管理和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这种认识自然反映了布朗对英国殖民统治所持的态度,他希望功能主义理论能对殖民政策有所帮助但是,如果说他和功能主义学派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话,则是不妥和片面的四)拉德克利夫 -布朗认为自己坚持的是斯宾塞的进化论,并指出摩尔根和所谓进化论学派不是真正的进化论,而是一种“进步”的学说。
这种“进步学说”认为: “文化的发展是单线的,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不同的文化都只是一条道路上单一的顺序排列,在这个系列中的任何高级文化所经历5 的阶段,都将被较低级的文化所重复 ”布朗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他认为:有机体进化和社会进化都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自然过程进化过程是一种趋异的发展 有机体生命形式的差异性是作为进化特征的趋异性发展的结果同样, 各种现存的或者我们从历史上得知的社会生活的形式,也是趋异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有机体进化还是社会进化, 其中都存在一普遍趋势,这就是斯宾塞的“组织的进步”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五)支持对一般社会学规律进行最终的心理学解释尽管布朗反对心理学解释, 尽管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或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文化所决定的” ,尽管他指出新社会人类学研究这些文化现象所得出的通则是社会学而不是心理学的, 但是,他最后仍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最终由“人性”决定1. 在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中所发现的规律必定是社会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2. 任何根据个人心理活动过程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的理论都是错误的3. 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由人的心理- 生理结构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发现了社会学规律时, 也就是发现了这些规律的心理-生理过程基础。
4. 个人心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拉德克利夫 -布朗认为,社会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性自然科学,它研究社会现象,所用的方法与物理和生理科学所用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在他看来,社会人类学其实就是“比较社会学”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进社会人类学研究,他也意识到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尤其是一些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他们认为,把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用来研究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或至少说是不会有什么成效的拉德克利夫- 布朗把社会人类学定义为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不但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隐藏在行为身后的结构与机制而与此同时,有些人把社会人类学界定为对于文化的研究拉德克利夫- 布朗意味深长的说道:“人们或许认为这种定义上的差异并不重要,但实际它所导致的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对问题的理论概括上两者是很难达成一致的他此话的目的就是在于要人们知道, 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种层面上的东西,一6 个是表面上的行为或者说是行动,一个是里层的行为结构和文化机制那些只注重文化方面研究的人, 在他看来, 是不全面的, 而且双方也很难建立起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布朗那里, 跨文化比较的方法被重新加以阐述和应用。
他认为进化论学者将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表面相似的现象列到一起,这并不是真正的比较方法, 他自己的比较方法的重点, 是要比较各种文化之中社会现象的差异点他不把文化视作可以直接考察的具体实体 他认为可考察的是实际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也就是“结构” 社会结构是个有机整体,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保持某个社会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集团成员个人的历史终结、 并不中断社会结构的连续性,这是因为, 由个人活动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社会生活过程维持着这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 集团的社会生活就使社会结构功能化了,即:集团成员个人对社会整体运行的贡献,其作用是维持、延续社会结构的平衡性因此,可以说社会与生物体极为接近拉德克利夫- 布朗也就把社会( 文化) 人类学称作“社会的自然科学”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20 世纪中期曾风糜于西方学术界但70 年代后,由于在解释社会变迁和冲突上存在许多局限性,引起越来越多的批评, 面临影响减小的趋势但是结构功能论强调的共时性研究和应用导向拓宽了人类学的领地它表明人类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不是文献文物和遗俗中的玄理奥义,而是寻常百姓的日用常行 它把人类学从书斋带到田野,从历史带到现实, 从对文化史的构建带到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
它确立了田野工作的典范, 并把人类学应用于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从而开创了“人文世界、到处都是田野”的先河2通过此书,让我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更深层次的认识了人类学、社会学也找到了一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受益匪浅最后,感谢老师一个学期的精彩讲授, 给我们推荐了这么多经典著作, 让我们真正能够了解到人类学的内涵所在!2费孝通:“继往开来,发展中国人类学”,引子《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