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19KB
约9页
文档ID:208654916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_第1页
1/9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进展 论文导读: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的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的对象是不同的目前,社会心理学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效应的研究与解释尚处于起步阶段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注意力的焦点之一从认知理论角度来说刻板印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是连结某个社会群体与一系列品质及行为特征的抽象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整个群体乃至于群体成员的信息加工预期的作用其运作方式往往是内隐性的(自动化的),,然而这种自动化又不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是有条件的,是“目标依赖的自动化”[1]有关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致可总结如下1内隐刻板印象的种类1.1内隐种族刻板印象1.对种族刻板印象采用间接测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操作过程,而且“可2.恶的种族偏见”是广泛存在的,其程度要比用直接或外显测量的结果更为严重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Gaertner和Mclaughlin(1983)[2]的实验是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的一对字符串是否为单词,并用“是”作回答研究者选取被试用“是”作回答的反应时来测量所呈现的一对词的关系。

结果发现白人被试对“白种人—肯定词”的反应要比“黑种人-肯定词”的反应时短,而在否定性词的配对中则无这种差异Dovidio(1986)[3]先呈现一个启动词(白人或黑人)再呈现一目标词(描述肯定或否定品质的词),要求判断目标词对于启动词是否“永远正确”或“总是错误”结果表明启动词是白人是被试对肯定词的反应速度比启动词是黑人时快,并且反则反之对此实验者认为那些明确否认自己有种族偏见的人,其思想中存在着“对黑人在信念和体验上的平等价值体系与个体并未意识到的否定观念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内隐刻板印象的体现3.1.2内隐性别刻板印象4.虽然社会各方都主张男女平等,但男性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优越性和主宰地位的观念仍然扎根在我们的深层意识领域,存在着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并且“定型观念、偏见可以微妙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我们无法觉察到自己有偏见”[4]5.Jocoby 和kelly(1989) [5]进行了名望判断的内隐记忆研究让被试读一个列有著名人物和非著名人物的名单,24小时后,给相同的被试呈现第一天见过的和未见过的非著名人物名单,判断那些是著名人物,被试倾向于把见过的非著名人物判断为著名人物,实验者称之为非著名人物“一夜成名”现象。

Banaji 和Greenwald(1994)[6]利用Jocoby的实验程序进行了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他们将非著名人物的姓名改为易辨的男性或女性,将数据转化为成功率(著名人物被判断为著名人物的比率)和虚假警报率(非著名人物被判断为著名人物的比率),结果表明: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男性姓名的虚假警报率高于女性,这说明男性的成功更大这一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6.Banaji等[7]对男女性的攻击性和依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实验预期:实验所激活的特质(攻击性或依赖性)对与之具有刻板印象适宜性的范畴(男性或女性)产生影响在攻击性判断的实验中,接触攻击性行为描述启动的被试比接触中性启动的被试更容易将男性判断为攻击性的,对女性目标判断则不存在这一效应在依赖性判断实验中,接触依赖性行为描述启动的被试比接触中性启动的被试更容易将女性判断为依赖性,而在相同行为启动中则不会将男性判断为依赖性论文格式7.葛明贵(1998)[8] 采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但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内隐记忆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对“女性加工的精细化”和对“男性加工的相对宽松化”上。

造成这种对女性目标词加工精细化的原因在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女性的不公正态度通过直接的测量不能了解到,其发生作用是主体没有明确意识到的研究者称之为“内隐刻板印象”8.周爱保(1999)[9]在研究信息的性质对内隐社会印象的影响时发现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为苛刻,对女性形成的社会印象更为消极表现出“歧视性的内隐性别偏见”,证明性别刻板印象在两性中都存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9.1.3内隐职业刻板印象于泳红(2003)[10]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确外显报告考察了大学生在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分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评价更为积极,而对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评价更为消极被试更倾向于将专业技术与男性联系起来,把服务业与女性联系起来2内隐刻板印象的测量2.1判断潜伏期测量这种间接测量方法基于Donders(1868)、Sternberg(1969)、Ponser(1978)的贡献其代表性的程序来自于Bargh(1982) 、Dovidio&Fazio(1992)、Niedenthal(1992)等人的工作。

判断潜伏期的测量趋向于表现实质性的个体差异,主要应用与比较组间平均测量值的假设检验方面使用这种方法来评估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运作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在Lepore&Brown(1997)[11]等人的研究中以窥全豹2.2投射测验这种测量方法是基于McClelland等(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的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的对象是不同的论文格式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2.3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用来测量概念间自动化联系强度的一般用途的程序,是1998年Greeenwald提出的其原理在生理上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 在一系列按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节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个基本点概念在此类神经上的距离来测量两者间的关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这种方法包括5个步骤:(1)被试通过按键反应把呈现的项目分为两类来练习对靶子概念的判别;(2)对与两类靶子概念相联系的属性词进行分类判断;(3)通过按键按照指导语,对靶子和属性词同时进行分类;(4)与(1)相同,只是按键正好相反;(5)与(3)呈现的内容相同,要求反应的按键相反。

内隐联想测验中的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二者的联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对被试来说二者有着很强且合理的联系,被试的反应就快)与不相容(反之相应的反应就慢,反应时就加长)内隐联想测验主要通过反应时之间的差别,来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由于许多社会认知现象与评价联想有关,所以内隐联想测验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如Greenwald(1998)[12],Mitchell(2001)[13]及我国的蔡华俭等(2001)[14](2002)[15]的研究 都证实了内隐联想测验有着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内隐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3.1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的一种自动和不可避免的结果刻板印象是基于范畴成员(如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知觉自动激活的通过频繁与持续的激活,某种特质便于群体节点(范畴)联系起来了当遇到一个范畴成员时,群体节点会激活,而且会传布到其他相连的节点——刻板印象特征自动的刻板印象激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的范畴启动效应对此(1993)[7]发现范畴启动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很大的影响Fiske(1987)[16]等人在其他的领域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Hamilton(1990)[17]等人也报告了范畴启动所导致的刻板印象自动激活效应在1994年Bargh对刻板印象的自动化概念进行了修正,强调多种成分(意图、注意力、刺激线索的特征、群体的内聚力等)在内隐刻板印象形成中的作用在这一修正的自动化的概念的支持下,今年来针对自动刻板印象的适宜性研究将近50项,形成了一股热潮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影响因素:注意力的集中方面Macrace 等(1997)[18]研究中,启动物是无生命的物体和女人的图片,靶子是与女人有关的刻板和反刻板印象特征一部分被试被要求确定图画上是否是一无生命物,而另一部分则被要求判断是否存在一白点发现女人图片只在前者判断中,使对于刻板印象的特征便于反应;而当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寻找白点是,则不会出现自动刻板印象Mitchell等(2001)[13]利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名字进行归类研究在其中一项测验中,让被试依据性别归类,另一测验要求被试依据种族结果在前种测验中黑人女性得到了正面的评价,白人男性得到了负面的评价,而在后一种测验中,结论正好相反自我和社会认同方面Spencer et.al(1998)[19]研究不同情况下被试是否产生亚洲人或美国黑人的自动刻板印象。

发现当被试得到正面自我评价反馈时,被试没有表现出自动刻板印象,相反,那些得到负面反馈的被试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动刻板印象以期使自我表现感觉良好Sinclair&Kanda(1999)[20]也发现黑人实验者若给被试一点肯定的评价将弱化被试对黑人的自动刻板印象,相反会强化这种刻板印象刺激线索结构方面Macrae等(1995)[21]研究证实,情景中的一微小变化能对自动刻板印象的带来很大影响一种测验条件是化妆的中国妇女,另一种是正拿着筷子的她,与控制组相比,前种条件下被试能较快地对中国妇女的刻板印象特征作出反应,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特征作出反应较慢而后一种情况下的被试的反应则正好相反这预示着刺激物是以性质不同的方式被自动地觉察到了Wttenbrink等(2001)[22]的研究则表明不同的社会情景调节着群体的自动评价呈现录音带上的美国黑人帮派及录音带上的在野外烤肉的台架旁的美国黑人,被试对后者会产生较小的群体自动消极看法3.2内隐刻板印象与信息加工和行为目前,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更多关注这一认知结构是如何影响各种信息加工及知觉和行为的业已证明刻板印象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信息加工:(1)影响信息的注意和编码。

刻板印象的激活指导着注意,以至于知觉者趋向于加工和编码与刻板印象相符而非无关的信息2)刻板印象可以影响信息理解的方式,特别是信息摸棱两可时3)通过影响信息加工过程,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其他群体成员交往时的行为当某人被归类为某一群体成员时,有关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会被自动激活,然后作为行为趋向的预期基础及人们与之交往的行为指南内隐刻板印象这些影响又不是单独作用的,往往在一实验任务的完成中就能有全面体现Kunda&Sherman Williams(1993)[23]探究了刻板印象是否会改变人们建构模糊行为的特征与细节给被试呈现“打了他讨厌的人”,要求明确报告在读到句子时所作出的精细推理结果发现被试基于不同的刻板印象报告了不同的行为当告知一建筑工人打人了,被试会描述他用拳头猛击同事,换成家庭妇女,被试的描述就较善良如拍打淘气的孩子相似的研究结论在Slusher&Anderson(1997)[24]的研究也能见到内隐刻板印象激活的方式不同时对各种心理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Steele提出自我刻板印象威胁理论(relevantstereotype-threat theory)[25]该理论认为在一项评定个体相应能力大小的活动中,被试的负面刻板印象激活时(在数学测验中告知女性不擅长数学学习),其实际的行为表现就较差,理论认为较差的行为反应源于消极的刻板印象带来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