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办****家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8.45KB
约23页
文档ID:563591614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_第1页
1/23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原文及翻译顾炎武 原文: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译文: 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

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 2、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廉耻》原文及翻译顾炎武 原文: 吾观三代①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雕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②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③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④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⑤,或可以治国乎! (选自《日知录集释》,略有删节) [注]①三代:夏、商、周②《颜氏家训》:北齐学者颜之推的著作③《小宛》:相传是大夫遭遇乱世,兄弟相戒以图免祸的诗④黩货:贪污纳贿⑤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 译文: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

’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从小处讲就能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杜甫诗说:“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

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防御来寇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使得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顾炎武《廉耻》 3、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原文及翻译顾炎武 原文: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佑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节) 译文: 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

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钅龙,,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钅龙,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钅龙,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不如通过辩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之荣的要求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之荣有理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庭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钅龙,的父亲和其兄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钅龙,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解脱,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官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 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钅龙,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

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钅龙,一类的人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 4、顾炎武《吴同初行状》原文及翻译译文 顾炎武《吴同初行状》原文及翻译顾炎武 原文: 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姊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③渡江,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单传,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母,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世本儒家,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④,见称于时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