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运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运用教具演示,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运用学具,加强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自制教具模型,能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运用在小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具的运用,解决了教学中这一大难题教具的使用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一、运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教学中应当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适时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认识长方体”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接着把长方体拆开,找一找其中哪些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通过摸、数、找的活动,学生很快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二、运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规律为“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务,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2份,通过摆小棒,出现4种结果:(1、7),(2、6),(3、5),(4、4)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份的根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小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三、通过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小学数学中,有些形体概念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表述,学生难以接受理解,有些教师只好让学生死记硬背。
如果利用学具直观教学,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会使抽象的形体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从而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拿长方体教具观察,然后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分组,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拿出来,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几个顶点,并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问:“长方体中有没有每个面不都是长方形的?”教师顺便把准备好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又加深了认识,学得非常快乐接着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并与长方体进行区别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的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正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为了将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的活动教具,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让学生观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因此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至此,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四、运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具,抓住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契机,及时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运用学具调动全体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边动手边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创造意识得到锻炼,使数学课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参考文献[1]陆晖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2]郭秀艳浅谈学具操作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1999年,10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