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1KB
约9页
文档ID:39903906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_第1页
1/9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女性的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 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它是 一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 响而出现差异一、新生儿期出生四周内的婴儿为新生儿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性 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其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可有一定程度的发 育,个别的有乳液分泌现象出生后,性激素浓度骤减,可引起少量阴道出血, 这些都是生理现象,多很快消失二、幼年期从新生儿期至 12 岁左右称幼儿期此期内生殖器官处于幼稚状态阴道狭 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元、酸度低、抗感染力强子宫颈较子宫 体长,占子宫全长 2/3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七、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 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渐变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皮下脂肪渐增 多10 岁左右,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程度11~12 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三、青春期从月经来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一般在 13~18 岁之间此期全身及生殖 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日趋成熟,第二性征明显,开始有月经。

丘脑下部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卵巢增大,卵泡细胞 反应性提高,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 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 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元;子宫体增大,为 宫颈长度的两倍;输卵管增粗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征象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 房丰满隆起,乳头增大,乳晕加深,阴阜出现阴毛,腋窝出现腋毛骨盆呈现 质薄的女性型,脂肪分布于胸、肩及臀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表外形12~13 岁左右开始有月经,第一次行经称为“初潮”由于卵巢功能尚不 稳定,所以月经不规则初潮后一般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 般在二年左右才渐变规则,女孩至 18 岁尚不见月经来潮,应查明原因四、性成熟期一般自 18 岁左右趋于成熟,历时约 30 年此时为卵巢生殖功能与内分泌 功能最旺盛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各部分发育成熟,出现周期性的排卵及行经, 并具有生育能力受孕以后,身体各器官发生很大变化,生殖器官的改变尤为 突出五、更年期是妇女由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于 45~55 岁间。

分 绝经前、绝经、绝经后期卵巢功能由活跃转入衰退状态,排卵变得不规律, 直到不再排卵月经渐趋不规律,最后完全停止更年期内少数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受到影响,出 现阵发性面部潮红,情绪易激动,心悸与失眠等症状,称“更年期综合征”六、老年期一般指妇女 60 岁以后,机体所有内分泌功能普遍低落,卵巢功能进一步衰 退的衰老阶段除整个机体发生衰老改变外,生殖器官亦逐渐蒌缩卵巢缩小 变硬,表面光滑;子宫及宫颈蒌缩;阴道逐渐缩小,穹窿变窄,粘膜变薄、无 弹性;阴唇皮下脂肪减少,阴道上皮萎缩,糖元消失,分泌物减少,呈碱性, 易感染发生老年性阴道炎月经生理调节女性自青春期到更年期,生殖器官出现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由于 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月经,因而称“月经周期”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在 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 泌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来调节的(图 15)图 15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互间关系示意图虚线示负反馈一、下丘脑性激素位于脑底部,其中间隆突细胞能分泌肽类激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只需 几毫微克(ng)就可产生生物效应这些激素通过垂体门脉血管系统达到垂体前叶,促进或抑制其分泌各种相应的激素。

起到促进作用的称释放激素(RH), 起抑制作用的称抑制激素(IH)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为调节月经的主要激素,于 1971 年人工合成,其化学结构为 10 肽化合物 此激素能使垂体分泌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但主要为后者, 故又称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它们究竟是一种还是两种激素,目前 尚无统一认识二)生乳素抑制激素(PIH)下丘脑通过抑制来调节垂体泌乳激素(PRL)的分泌脑组织中多巴胺即有 此作用,故有认为多巴胺即系 PIH 者,但也有认为系经激发另一种物质而起作 用,至今尚无定论三)下丘脑激素的释放与抑制调节1.神经介质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 5-羟色胺⑴去甲肾上腺素促使 LH-RH 的分泌⑵多巴胺对 LH-RH 和 PRL 有抑制作用(或促进 PIH 的分泌)⑶5-羟色胺对 LH-RH 有抑制作用,但对 PRL 则有促进作用2.反馈调节卵巢性激素可逆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称反馈作用 有促进性作用者,称正反馈,反之称负反馈雌激素与孕激素协同作用时,负 反馈影响更显著垂体促性腺激素系在 Gn-RH 调节下分泌,但又可反过来对下丘脑起负反馈 作用。

3.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部,是一很小腺体幼年时被破坏易发生性早熟成年时 被破坏,则 Gn-RH 的释放将受影响发生肿瘤时,常伴有下丘脑-垂体-卵巢 轴功能状态的抑制二、垂体性激素(一)促卵泡激素(FSH)促进卵泡周围间质分化成为卵泡膜细胞,使颗粒细胞增生及细胞内芳香化 酶系统活化二)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于已分化的卵泡膜细胞,使卵泡完全成熟,与 FSH 协同促使性激素的 合成与分泌卵泡成熟后 LH 突然大量释放,诱发排卵黄体的正常功能,也是 在 LH 的作用下产生的三)泌乳素(PRL)此激素结构与生长素相似,但作用不同除受 PIH 调节外,促甲状腺素释 放激素(TRH)、雌激素和 5-羟色胺等对其有促进作用PRL 和雌、孕激素有 协同作用,即促乳房发育和乳腺分泌作用血液中 PRL 浓度无周期性变化,但 卵泡中含量在月经前半期中偏高,抑制了颗粒细胞的黄素化,在黄体期则浓度 降低,有利于黄体酮的合成三、卵巢性激素在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卵巢主要合成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女性 体内雄激素,也可由卵巢以及肾上腺皮质分泌卵泡期的卵泡内卵泡膜细胞为合成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主要场所,其酶系统 能将雄激素部分地转化为雌激素。

颗粒细胞的芳香化酶系统受 FSH 的作用活化, 也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黄体期上述细胞的性激素合成更为活跃此时内卵泡膜黄素细胞主要产生 雌激素,也分泌孕激素;黄体粒层细胞的 LH 受体量大为增加,主要分泌孕激素除卵巢外,胎盘可产生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肾上腺皮质及睾丸也能产生 极少量雌激素与孕激素外卵泡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正常能合成极少量的 雄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为一种类固醇激素, 也称甾体激素各激素合成的基本途径是统一的,仅因组织中酶系统的差别, 而合成了不同的激素活动过程均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进行一)雌激素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如下:17β-雌二醇(E2),活性最强,易被氧化成 为雌酮,又可水合为作用最弱的雌三醇(E3),后者也可能是 E2的代谢产物 这些变化都在肝脏内进行,都以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盐的形式从尿中排出雌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宫颈分泌透 明稀薄粘液,便于精子通过有增强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作用 2.促进输卵管的发育及蠕动,出现纤毛细胞,有利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 3.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与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细胞 内糖元增加,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反应,有抑制致 病菌繁殖的作用,从而增强局部的抵抗力。

4.促使乳腺管增生产后立即用较大量雌激素能抑制乳汁的分泌 5. 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 7.加速骨骺端的闭合 8.对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9.可以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 10.一定浓度的激素通过丘脑下部来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一方面是抑 制垂体促卵泡成熟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是刺激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二)孕激素人体内产生的孕激素,主要是孕酮,其代谢产物主要为孕二醇,与葡萄糖 醛酸或硫酸结合,从尿中排出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的子宫内膜出现分泌现象,宫颈粘液变得粘稠, 精子不易通过 2. 抑制输卵管的蠕动 3.逐渐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的细胞多倦缩成堆 4.促使乳腺小泡的发育,但必须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后才起作用 5.有致热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约 0.5℃ 6.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排出 7.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孕激素与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孕期此两种激素在血中上升 曲线平行,孕末期达高峰,分娩时子宫的强有力收缩,与二协同作用有关三)雄激素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酮,有无生理重要性,一直是探索中的问题。

据认为雌激素的组成、代谢和促进生长的能力有限,少女在青春期生长发育迅 速,似难单以雌激素作用来解释,还可能有少量雄激素的作用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一、卵泡发育卵巢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散布着 30~70 万个始基卵泡,是胎儿时 卵原细胞经细胞分裂后形成的人的一生中仅有 400~500 个卵泡发育成熟,其 余的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退化消失每一个始基卵泡中含有一卵母细胞,周围有 一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围绕临近青春发育期,始基卵泡开始发育,其周围的梭 形细胞层增生繁殖变成方形、复层因细胞浆内含颗粒,故称颗粒细胞颗粒 细胞分裂繁殖很快,在细胞群中形成空隙,称卵泡腔内含液体,称卵泡液, 液中含雌激素随着卵泡液的增多,空隙扩大,颗粒细胞被挤至卵泡的四周, 形成卵泡液,液中含雌激素随着卵泡液的增多,空隙扩大,颗粒细胞被挤至 卵泡的四周,形成颗粒层此时,卵细胞也在增大,被多层颗粒细胞围绕,突 入卵泡腔内,称“卵丘”环绕卵泡周围的间质细胞形成卵泡膜,分为内外两 层,内层血管较丰富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有分泌性激素的功能在正常成年 妇女的卵巢中,每月有若干个始基卵泡发育,但其只有一个(亦可能有 2 个) 卵泡发育成熟,直径可达 20mm 左右,其余的发育到某一阶段时闭锁、萎缩。

二、排卵卵泡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卵巢表面移行,成熟时呈泡状突出于卵巢表面 在卵泡内液体的压力和液体内蛋白分解酶及某些激素等的作用下,卵泡膜最后 破裂,卵细胞随卵泡液排入腹腔,即“排卵”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其第 一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排出第一个极体,成为次级卵母细胞随后又迅 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仅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如在输卵管遇精子侵入时, 才最后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个极体,成为卵细胞排卵一般发生在 月经周期的第 13~16 天,但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4 天左右排卵一般 无特殊不适,少数人可感到排卵侧下腹酸胀或坠痛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 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三、黄体的形成和退化排卵后,卵泡皱缩,破口被纤维蛋白封闭,空腔内充满凝血块,为早期黄 体(血体)随后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血块,此时颗粒细胞增生 长大,胞浆中出现黄色颗粒,称黄体细胞,主要分泌孕激素(孕酮或黄体酮); 卵泡膜细胞主要分泌雌激素排卵后如受精,则黄体将继续发育并将维持其功 能达 3~4 个月之久,称妊娠黄体如未受精,黄体开始退化,4~6 天后来月 经已退化的黄体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成为白体。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图 16):图 16 月经周期中卵巢与子宫内膜间关系示意图一、增生期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 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 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 5~1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