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部分战机未装新识别系统可能被防空部队击落2010-02-10 14:03 敌我识别系统是一个属于国家级别的作战系统,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大家也 知道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作战系统,对于它的发展、建设和列装,竟然没有引起 俄罗斯的高度重视, 也没有投入必要的经费予以保障,相反各有关部门还在争论 不休继续 “ 扯皮 ” 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敌我识别系统都是击退敌人保卫自己的一大 “ 利器” 它通过对空中目标、地面目标、水面目标进行敌我识别,辨明对方的国 籍和身份,并将情报信息传送至相应的指挥所,再由指挥所决定是否使用作战兵 器将目标击毁 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敌我识别系统, 就极有可能发生友军战场误 伤事件,敌我识别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最终结局 由于各国军事作战原则的不同,因此其敌我识别系统组织、管理和运用的原 则、步骤、方法和程序也是迥然有异但有一点各国的看法是相同的,即:如果 不重视敌我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将会给国家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果战 争爆发,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下面就来谈一谈一些大国(包括俄罗斯在内)是如何看待建设和发展敌我识 别系统这个问题的 敌我识别系统在对探测到的空中目标、地面目标和水面目标进行身份辨别时, 不仅要确定该目标的方位坐标, 还需确定其他一些特性, 比如目标的类型和个人 信息等。
目前,目标识别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技术设备来实现的,即使用带有自动 加脱密设备的询问机和应答器(统称为“ 问答器 ” )来进行敌我目标识别在大多 数武器系统中,都能看到敌我识别系统的身影由于各军兵种作战需求的不同, 敌我识别系统在装备部队时,都依照各军兵种的要求作了一定的改动从根本上讲,敌我识别系统是一个属于国家级别的作战系统不论是战时还 是平时,它都可以执行战斗任务俄罗斯认为,确定飞入俄(包括独联体国家) 领空的空中目标的国籍、 身份、 类型和目的是敌我识别系统的一大重要任务 (注: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建立了统一的联合防空体制)为了避免外国(尤其是敌人)破译俄罗斯的识别密码,从而实现利用俄敌我 识别系统的罪恶目的, 俄罗斯的敌我识别系统必须装备特殊的用于无线电信号传 输的加脱密设备既然敌我识别系统是国家级系统,那么整个俄罗斯(包括军队、国家各部委、 政府机关等) 就应该装备并使用一致的敌我识别系统,否则你安装这套系统, 他 使用另一套系统, 不但会造成自己内部的混乱, 还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更可 怕的是很容易发生误伤事件1992 年,俄罗斯与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白俄 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9 国在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一道签署了《关于统一安装“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应答器》的 协定。
该协定规定: 为了加强 9 国敌我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发生误 伤悲剧, 9 国应统一安装由俄罗斯研发的“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应答器,以确保 对海陆空目标识别的准确性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套敌我识别系统在战术性能方面不相上下,一个就是俄 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使用的“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另一个则是美国和北约使用的 MK12 敌我识别系统但应该指出的是,美国正在不断地对MK12 敌我识别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 使其愈发符合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美国为研制性能更加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投 入了巨额资金, 进行了大量的科研试验设计工作,并通过各种模拟和实战演习对 新型敌我识别系统进行性能验证此外,美国还建成了敌我识别系统的指挥控制 系统,大大提高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效率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敌我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上就落后美国不少,特别是 资金投入方面,就更显得可怜此消彼长,按照这种趋势,用不了多长时间,俄 罗斯的 “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就将败在MK12 的手下在俄罗斯的军事概念中,敌我识别系统就是要运用所有能使用的设备和手段 以确定目标的国籍和属性, 为各军兵种是否发起攻击提供确凿的依据敌我识别 系统识别所用时间越短、 识别准确率越高, 就越能为各军兵种提供相对长时间的 战斗准备,不但使各军兵种实施联合作战的效率大为提升,而且由于敌来袭目标 被及早消灭, 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降低了己方的损失程度。
与攻击型武器系统相 比,敌我识别系统在帮助作战部队达成战役(战术)目的时所发挥的作用不相上 下,可所耗费成本却低得多,可以说是“ 物美价廉 ” 研发敌我识别系统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俄联邦政府的全力支持和 统筹安排除了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之外,各部门之间还需要通力合作, 加强协调不如此,俄罗斯的敌我识别系统就无法满足高科技条件下现代化战争 的要求,直接反映在战争中就是俄军官兵的大量伤亡任何低估敌我识别系统作用和拖延其研发进度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是愚蠢 的这一点已被近十年来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所证明,特别是表现在被己方炮 火误伤的悲惨事件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事例在 1973 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 阿拉伯国家被己方防空兵器击落战机的 比率分别是:埃及 ——46%,叙利亚 ——14%,利比亚和伊拉克 ——30%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中,盟军约有15%的人员伤亡是由友军炮火误伤造成的1994 年 4 月,在伊拉克的禁飞区, 2 架 F-15 的美军飞行员误把 2 架美军 UH-60“ 黑鹰” 直升机判别为伊军的米-24 直升机, 并发射导弹将 2 架直升机击落, 造成 26 名美军军人死亡。
在 2003 年美军发动的代号为 “ 伊拉克自由行动 ” 的对伊战争中,几乎有近五分 之一的阵亡官兵是死在了自己人的炮火之下期间,“ 爱国者 ” 防空导弹共进行了22 次发射,击毁了17 枚伊拉克发射的 “ 地-地 ” 导弹中的 10 枚,但也发生了误 击盟军战机的事件,结果使2 架美军歼击机和 1 架英军歼击机被击落2003 年 3 月 24 日,一架偏离既定飞行路线的美军F-16 战机飞行员,根据 机载指示器的显示,认定自己已被伊军地面雷达跟踪和锁定为了摆脱被动局面, 他立即发射了一枚AGM-88“ 哈姆” 反辐射导弹,成功击中了地面目标可惜的 是,他击毁的不是伊军的雷达阵地,而是美军“ 爱国者 ” 防空导弹系统的一个地面 天线站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出惨剧并没有结束美军地面作战人员迅速作出反 应,“ 回敬” 了一枚 “ 爱国者 ” 防空导弹,将 F-16 击落在 “ 伊拉克自由行动 ” 战争 期间,“ 爱国者 ” 防空导弹的命中率虽然达到了59%,但其中有 13.6% 是靠击落己 方战机换来的在战场上,如果发生己方炮火误击事件,并且造成了人员和武器装备的伤亡 和损失,必将大大影响战斗人员的精神和生理状态,换言之,必将使己方的士气大大受挫。
一方面,前线官兵紧张和烦燥的情绪将持续上升,且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之内无法摆脱这种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战友的无端丧命将成为他们永远的生 理创伤,这种心理阴影一直会伴随他们,直到战后多年仍是如此 从对部队当时 战斗力的影响来看, 战场误伤实际上造成两种结果: 一是被误伤的一方或死或伤 无法继续战斗, 二是“ 肇事” 一方也无法再继续战斗下去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82 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联军的一个防空小队误伤了己方的一架战机,为了 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该小队便退出了战斗, 哪怕是以色列空军对其发射反辐射导 弹也不再躲避或还手在经历了多次 “ 友军炮火误击 ” 事件之后,美军专门划拨出大量的研究经费,加 大了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力度此外,美军还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用于组织、协 调和解决敌我识别系统研发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并制订出了相关的 指导性文件和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反观俄罗斯,在这方面是相差甚远前苏联时期,军方对敌我识别系统的研 制和发展比较重视,并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收效甚微上世纪70 年代初,在 一次苏联国防部总监察局对某防空集团军进行战备检查时,受检部队按要求组织 了课目演练,课目的内容是拦截敌来袭的空袭兵器。
演练结果让人“ 大跌眼镜 ” : 该防空集团军共起飞了40 架歼击机,击毁了敌21 件空袭兵器;地面防空导弹 部队击落了 23 架苏军歼击机最终统计数据显示:苏联防空部队总共击落的敌 空袭兵器数量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敌突袭兵器成功地完 成了突防任务,飞到了指定目的地,达到了轰炸的预期效果2002 年的“ 图-154 事件” 充分说明了俄罗斯敌我识别系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和漏洞当时事情是这样的:一架俄罗斯的图-154 客机正飞至黑海上空,乌克 兰防空部队向这架飞机发送信号要求辨别身份,但迟迟没有得到回音, 于是便认 定该机为 “ 不速之客 ” ,随即发射一枚 C-200 导弹将其击落 事后经过调查得知, 这架图- 154 根本就没有收到识别信号, 是敌我识别系统发生故障所致这一悲 剧直接导致了 150 多名乘客命丧蓝天 在 2008 年 8 月的南奥塞梯战争中, 由于敌我识别设备装备数量太少,以致发 生了俄强击机攻击俄地面部队后遭地面防空部队痛击的“ 自相残杀 ” 的惨剧战争 中,俄军缴获了格军大量的防空导弹系统,比如 “ 黄蜂- AKM ”和“ 山毛榉- M1 ” 。
战后,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武器系统进行了拆装研究,看看北约为他们的“ 小兄 弟” 安装了哪些先进的作战系统结果发现,北约为格军所有的防空导弹系统都 安装了地面雷达询问机,可在一分钟内完成对空中目标的坐标定位和国籍判别, 无形中增加了己方防空导弹的作战反应时间 目前,俄罗斯大多数防空部队都未装备“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地面雷达询问 机,而作战指挥车(配备于连级以上防空部队)也多数未安装“ 口令” 敌我识别系 统的雷达应答器上世纪 70-80 年代,苏军的作战指挥车都安装有“ 硅” 式敌我识别系统的雷达 应答器使用该设备,战机飞行员(主要是强击机和陆军航空兵)就可以准确地 判定地面部队的国籍, 并得出该不该使用机载武器实施攻击的结论现在,俄军 已不再使用这种 “ 硅” 式敌我识别系统由于敌我识别设备在防空部队和作战指挥车上配备甚少,极大增加了空中部 队和地面部队相互识别的难度,导致空地部队之间发生误击事件的概率大为上升据资料统计,地面部队攻击空中部队的概率要大于空中部队攻击地面部队的 概率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研制出了专用于近程防空武器系统和便携式防空 武器系统的地面雷达询问机,取名为“ 箭毒木 ” 。
从性能上看, “ 箭毒木 ” 雷达询问 机几乎是后来问世的 “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雷达询问机的“ 简化版 ” 装备“ 箭毒木 ” 后,苏联防空部队的空中目标识别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对那些握有 ЗСУ-23-4“ 石勒喀河 ” 高射炮、“ 箭” -10 防空导弹系统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 防空部队来说,简直是 “ 如虎添翼 ” 可如今, “ 箭毒木” 雷达询问机都被存放于俄 军的武器库中,并没有投入使用原因很简单,军队只是采购了雷达询问机,而 没有购买配套的密码输入设备 因此,至目前为止, 俄军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 “ 箭 毒木” 雷达询问系统 “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应用前景也不是很光明在“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使用 问题上,国家各部委之间的态度和行动并不一致,存在着严重分歧, 而且多年来 一直都未能得到解决早在 1976 年,根据苏共中央的指示、苏联部长会议第679-224 号决议和苏 联国防部长的命令, 要求现役中的军用武器技术装备 (包括陆海空三军和边防部 队)、民用飞机和民用舰船统一换装新式的敌我识别系统——“ 口令” 敌我识别系 统,以替换 “ 硅” 式敌我识别系统,此后生产和制造出的武器技术装备和民用飞机 (舰船)一律加装 “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
后来,国家还专门制定了为民用飞机换装“ 口令” 敌我识别系统的详细计划和日 程安排14 年后,即 1990 年,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