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水比德”与“水善利万物”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17KB
约5页
文档ID:192991443
“以水比德”与“水善利万物”_第1页
1/5

以水比德”与“水善利万物” 【摘 要】苏教版必修五第三模块中《渔父》一文,以一曲《沧浪之歌》收尾,将这篇文章引向遥深水” 在中国儒、释、道中包含多重内涵,浓缩了古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多重思考这篇文章所塑造的屈原和渔父形象,便包含儒家“以水比德”和道家“水善利万物”这一隐喻意义 【关键词】《渔父》 屈原 水 意象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曲《沧浪之歌》将《渔父》一文引向遥深通观《渔父》全篇,不难发现屈原和渔父的一问一答都是在“以水为喻”的暗语中展开的这也是这篇课文寄意遥深之处 “水”这一意象,很早便进入了中国文人视野它作为一种常见的事物,一旦进入作家的构思,便被赋予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它甚至在中国儒、释、道中包含多重内涵,浓缩了古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多重思考 在读透《渔父》这篇文章之后,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即屈原何以会“以水为喻”?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对渔父“何故至于斯”所做出的回答,揭开“以水为喻”的序幕屈原并未正面回答渔父的问话,他并未直说自己此时此刻因高举理想、坚持美政,得罪众臣,不为楚顷襄王所容而被放逐,而是打了一个哑谜,将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现实以清浊相对的水为喻显现出来。

水清”喻自身高洁,“水浊”喻社会黑暗现实水”这一意象在这篇课文中便有了两种指向,一种指向自身,一种指向外在社会围绕这两种指向性,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两种处世哲学――“仕”与“隐” 一、屈原的“仕” 屈原以“水清”喻自身品质高洁,“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便是以“洗浴”来喻修身的暗示性说法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更多的是反诸自身,就是儒家所讲的“修、齐、治、平”,而“修”便成为一个人立世前提在《离骚》中,屈原曾言“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内外兼修成为屈原一生践行的原则而这种“以水为喻”的方式便来源于儒家对“水”这一意象的解读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带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儒家对“水”这一意象的解读与其思想是一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站于河川之上慨叹出了人站在宇宙洪荒面前的渺小,更表现了人难以与时间抗衡的伤感然而无尽的滚滚流水更孕育出了儒家“以水比德”的伦理精神孔子曾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后世的不尽解读,但多脱离不了伦理语境例如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对其做了具体的阐发: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这段话认为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但不论身处何种境地,内心都应该始终坚守高尚的道义这些无疑都是对自身的关照,突出由水流不止而引申出的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渔父》一文中,屈原说道“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蒙蒙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正是儒家对于身处逆境之时人应保持君子的高尚道义的一种注解吗? 屈原虽长于巫楚文化中心,却深受中原儒文化浸染,成为儒学的忠实践行者,这就不难理解《渔父》一文在塑造屈原形象时为何要“以水为喻”了,且这种“以水为喻”含有儒家“以水比德”之意这样注重修身的屈原,最终目的仍是合于儒家所强调的社会功利目的,即在社会中自我实现,追求生命向外的使命感他将“美政”理想推行到极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但这种圣贤之人向来都是寂寞的屈原的个性中少了一种韧性,这种韧性就是能够帮助人在遇到自身与外界产生深刻无法调和的矛盾而能够生存下去的变通法则当屈原自身这杯“清水”遇到世俗这杯“浊水”之时,矛盾随即产生。

没有韧性的屈原难以找到回旋的余地,却只能被吞噬 二、渔父的“隐” “渔父”这一形象对后世的隐逸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一些渔夫,如“GG竹竿,以钓于淇”( 《卫风・竹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小雅・采绿》),但多是一些简单的动作描写它作为一个含蓄而蕴藉的具体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渔父》这篇文章中了后世的许多“渔父”形象塑造,往往都融合了儒道双重文化内涵,既有儒家的“退隐”,不得已而为之的思想,又有道家的超然自适但如果从“水”这一意象的角度来考查《渔父》这篇文章中所塑造的形象,无疑他更符合道家人物 渔父这样劝说屈原:“举世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J其糟而f其酾!”这就是道家的“与世无争”思想的体现在《老子》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道家那里,“水”这一意象以它“虚静”“润下”“柔弱”的自然品性融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成为一种淡然、旷达的处世哲学象征渔父面对屈原这样“以死明志”的人,最后只是“莞尔而笑,鼓ざ去”,他就这样云淡风轻地与屈原分道扬镳走之前,他高声唱出:“沧浪之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首《沧浪之歌》原是汉水一代流行的《孺子歌》,在《孟子・离娄》中也曾引用,但《孟子》中写到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更多的是指向自身,自身品行的高低将决定外界对你的态度,仍不脱离“以水比德”而渔父的这句话唱出的是一个超凡脱俗之人的人生智慧,虽然选择出世却并不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要和自然与社会和而不同,融为一体,在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中抵达个体精神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这句话无疑展现着一种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 在这篇课文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屈原的执着成为理想信念的化身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