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对大历诗人刘长卿研究综述刘长卿,生卒说法不一,祖籍安徽宣城,生于洛阳,家境贫寒,十年不第,“ 十年未称平生意 ” ,中进士峕已经三十有二入仕后因刚直犯上而入狱,两度遭到贬谪,初 从长洲尉贬为岭南南巴(今广东电白县)尉,后从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司马,官止随州刺史,故人称 “ 刘随州 ” ,有《刘随州集》十一卷名世,包括诗十卷,文一卷,多写宦游失意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对于刘长卿研究,历代多有评述,最近几十年对于刘长卿的研究更是处于不断喷发 的状态,不论是生平还是诗歌创作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但有以考据性质和文献整理为主的介绍性和赏析性研究,也有以侧重于体裁、风格、意象、意境等方面论析性研究更有与宗教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的研究总的来看,对刘长卿的 研究是从模糊的轮廓到渐趋清晰的印象,从整体到细节在艺术探讨方面,则有从宏观上寻找规律、在微观上更趋细腻的特点,视野开拓 ,表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良好趋势一、 生平考证关于刘长卿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傅璇琮的《刘长卿事迹考辨》、郁贤皓的《刘长 卿别李白事迹小辨》、房日晰的《刘长卿籍贯为洛阳补证》、张君宝的《刘长卿生年辩证―― 兼考其贬睦州之年》、邹志方《刘长卿与越中交游》、杨世明的《刘长卿行年考述》、蒋寅的《刘长卿生平再考证》等。
(一)傅璇琮文首先考辨了刘长卿两次贬谪的时间和地点,认为第一次在肃宗时,至德三年(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因某事而由苏州长洲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尉,时节在春天;第二次是在代宗时,大历八年至十二年间,公元733 年――777年,因吴仲孺 的诬害而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司马,时节在秋冬之际其次,该文还考证了刘长卿任睦州司马时的交友情况,并考证出其任随州刺史很可能是在大历十四年五月,其离开随州大约在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贞元元年(公元785 年)间;而其卒年当在公元 786 年至公元 791 年之间,故刘长卿并非卒于随州刺史任上再次,该文考证 了刘长卿登进士第的时间,认为姚合《极玄集》 所云刘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之说难以成立,刘当在天宝中登第,至于具体在哪一年,不可考,据此,文章还否定了闻一多《唐诗大系》以及后来一些文学史所定刘生于公元709 年的说法,认为其生年当在公元725 年 左右文章最后还对籍贯、任长洲尉等几点作了补充研究,认为洛阳、襄阳一带可能是其早年的居住地二)房日晰文以刘长卿诗为据,论证刘的故乡是洛阳作者还认为,从刘的诗集 不能得出他早期的实际居住地在襄阳一带的结论张君宝文否定了刘生于公元725 年左右的说法,他说刘《送薛据宰涉县》诗作于长安,而薛据去涉县在开元二十二年,因此如据公元 725 年之说,则是年刘长卿仅八、九岁,不可能与薛据有交往。
文章又据刘至德元年至上元元年间所作《松江独宿》、《新年作》等诗所云“一官成白首 “、“老至居人 下“等诗句,认为如至德元年刘长卿已五十岁,那么其生年当在公元706 年刘贬睦州司马之年, 作者认为也不是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之间,而只能在大历十年秋与十一年之间杨世明文也对刘长卿一生的重要行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也值得参考 (三)蒋寅的《刘长卿生平再考证》,在诸家研究成果之上,对刘长卿生平作更深一层的考索 ,弄清若干重大事件的具体过程与年代问题在“生年补证”方面,认为“刘长卿很可能即生于开元十四年指出“刘长卿实为不折不扣的大历诗人,历来将他次于杜 甫之前 ,可以说是极大的误会蒋文把刘长卿卒年下限定于贞元五年,即公元 788 年刘长卿的生平事迹,由于缺乏起码的信史可证,不少地方都只能据作品推断,而作品 本身因各人理解不同也会产生解释的歧异,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很正常的二、 诗歌研究对刘长卿的诗歌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角度,有宏观上的思想性的评价和艺术性的探讨,也有微观上的意象和意境的讨论等等一)思想性的评价和艺术性的探讨在此类研究中,有卞孝萱、乔长阜《刘长卿诗初探》、房日晰《刘长卿诗的思想评价》、《刘长卿诗的艺术特色》、杨世明的《简论刘长卿和他的诗》、陈顺智《刘长 卿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等等具有代表性房日晰《刘长卿诗的思想评价》则着重强调了刘长卿诗歌的积极思想意义,认为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此次正 义战争的积极态度,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他也写了一些 “反映安史之乱后农村荒凉残破景象的诗篇 “,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作者还认为,对刘“抒写自己对蒙诬受冤的激愤和抗争“的诗作,不能像过去一些评论家一样“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曲为之说“,认为它们具有 “典型意义 “,“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愤怒与不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的揭露和批判“,认为刘长卿有一部分诗歌,写个人怀才不遇,恨无知音援引的苦闷, 可以说它代表了当时广大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呼声,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刘长卿诗的艺术特色》中房日晰认为刘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整赡流畅、 淡净炼饰 “, 而他协调这一风格的方法有二:首先“充分利用诗歌结构和意象跳跃的特点,通过跳跃的诗句,使整赡的句子由于感情的迅速发展,读起来十分流畅“;其次 “在一首诗中,既有极工的对偶句,又有结构自然,不讲字句对仗的流水对句,使整散协调、节奏流畅“ 杨世明的《简论刘长卿和他的诗》 则把刘的一生仕历和创作分为五个时期进行介绍,大致勾勒了其思想性格和创作特色他认为,刘长卿的诗歌风格是“清婉苍秀 “这一风格, “代表着大历诗歌的普遍倾向 相比较而言,陈顺智《刘长卿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对刘长卿诗歌艺术的研究更深入一些。
文章认为,真正能代表刘长卿个性特征、反映大历时代审美风尚变化的,主要有三类意境:第一,为萧疏阔大的意境在这类意境中明显存在着盛唐诗境的痕迹,它保留沿袭了那阔大的外形轮廓,而抽掉其中热情感人的意绪、省级勃勃的自信和诚恳 执著的人生态度, 代之以冷落、 寂寞、犹疑与苦闷, 阔大的境界中失去昔日浑沌的气象、充实的内容,给人以淡薄、空疏之感第二,为氤氲缭绕的意境此种意境则因氤氲缭绕的气象而给人以隔膜之感这种隔膜正是诗人对于社会环境的隔膜心理和孤独心理 在力求与大化同体时的自然表现第三,为精细尖新的意境这是他刻意精深地创造出来的巧句 “如果说刘诗尖新精细的意境打开了通向中唐诗风的门户,那么他的刻意精深则逗露出中晚唐诗歌主流的意脉创造出来的巧句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刘诗上述三种意境在更为深层的结构上又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刘诗意境的三种类型恰好揭 示了盛唐向中唐的转变、收敛的内在趋势和逻辑过程(二) 意象和意境的讨论在此类中,有代表性的有:储仲君《秋风夕阳的诗人—刘长卿》、钱爱娟《秋风萧 瑟处、夕阳迟归入—刘长卿诗歌意境谈》、李军《论刘长卿诗歌创作中的“夕阳”情结》 、狄松《从水语象观照刘长卿诗情感内涵》、李彩霞《孤城与孤独者的心灵荒城》等等,在刘长卿的诗作中多次出现“青山”、“白云”、 “秋风”、 “夕阳”、“潮水”、 “沧州”等意象 ,锗仲君先生分析意象程式与特定的感情基调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的交融,形成刘诗整体上给人的冷落、衰飒的风格特征,称刘长卿“秋风夕阳的诗人”,可以说 极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了刘长卿诗的精神风貌。
三)对“五言长城”的叩问和七律的认识这类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蒋寅的专著《大历诗风》和《大历诗人研究》蒋寅认为刘长卿的“五言长城”实在不像他自以为的那么坚稳,倒是他的五律确实写得工稳妥贴 ,风韵天然 ,可以视为“五言短城”并且肯定刘长卿七律“开拓清空境界”的第一人” ,“他的诗纯热老到、格法严整而又有径可循,所以在后代常为初学者模仿”三、作品考订与文集研究 刘长卿诗集和他的生平事迹一样,纷乱复杂大历时诗歌酬唱互赠的风气,使诗风有了同一的趋向 ,我们称之为“大历诗风”刘诗与同时的诗人诗歌互相混淆,在《全唐诗》中可见一斑 ,其中重出诗歌现象相当严重,据柏俊才先生考察与辨析,约有 18 首之多储仲 君的《刘长卿诗歌名篇系年质疑》对前人所作刘诗系年多有辩证佟培基的《刘长卿诗重出甄辨》 对刘长卿诗集中与他人尤其是与皇甫冉诗重出的情况作了较细致的考辨这类论文还有刘乾的《刘长卿诗续考》、杨俊才《〈全唐诗〉刘长卿重出诗歌考》、张传峰《刘长卿贬南巴诸诗笺证》等等刘乾先生对刘诗考证尤见功力,其考证成果为诸家所引证柏文在《全唐诗》497 首刘诗之外 ,考证重出诗18 首,对过去一直存疑不定的诗作进行了合理的判定,刘文与张文的考证,使刘长卿两次贬滴的诗作明朗化。
赵万里的《刘随州集》,对刘长卿集的版本源流作了回顾,谓明抄本可存“宋本之 涯略 “,且将之与正德刊本对照,进行校勘,作了校记日本国高桥良行的《刘长卿集传本考》追溯了刘长卿集自唐至清各个朝代的编集、刊刻、流传情况, 详述收藏于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各种刘集版本,对研究刘长卿其人其诗都很有参考价值对刘长卿 诗集进行系统整理的新成果则有《刘长卿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 年版集校勘、考据、编年、笺注、集评于一书,考据与编年用力尤勤四、宗教和刘诗创作的关系研究此类研究,是对刘长卿研究的新突破,成为是新的研究热点, 此类文章有郜林涛 《佛教与刘长卿的思想和创作》、刘万川的《解读刘长卿诗中的隐逸》、潘殊闲《刘长卿及其诗歌的宗教情怀》、潘殊闲、刘静的《刘长与杜甫》、陈菁华《刘长卿诗歌中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何剑平《刘长卿与佛教相关事迹考》等郜文对刘长卿的研究,角度 有所变化 ,认为刘长卿与佛教一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他对佛教的信仰贯穿一生,而且随着他仕途的坎坷不断加深,其与佛教关系密切的重要表现是与僧侣的交游,以文相尚是他们交往密切的主要原因总的说来,作品对天台宗、禅宗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 了佛学思想对其诗风的影响,其作品中直接阐发佛理的诗句很少,但佛理融人诗歌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诗风 ,具体表现为“空明闲淡”与“寂静深幽”的特点。
何文从刘长卿接触的佛教圣地和交友等方面事迹来更一步论证了这个刘诗受宗教的影响对刘长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与唐代诗歌特别是大历诗歌研究的总体趋势相一致, 最初刘长卿的研究主要是以考据性质和文献整理为主,介绍性和赏析性论著占主要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刘长 卿研究趋于而上的突破,论析性文章渐多 ,侧重于体裁、风格、意象、意境等方面进入新世纪 ,刘诗研究往深广方面发展,与宗教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密切了从模糊的轮廓到渐趋清晰的印象,从整体到细节在艺术探讨方面,则有从宏观上寻 找规律、在微观上更趋细腻的特点,视野有所开拓 ,刘长卿研究表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良好趋势当然 ,刘长卿研究远没有功德圆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以较新的视角、理性的思维对其加以剖析和审视刘长卿研究依然前景广阔,但是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针对目前刘长卿研究的论著重复过多、新意较少的状况 ,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充分正视 已经取得的成果 ,在选题、立论及行文上尽量减少重复第二,尽管历代学者对刘长卿的各种记载和传闻进行大量的辨别,但一些学者在资料运用上依然比较轻率,所以有必要对历代有关刘长卿研究的资料进行系统的辨伪和甄别。
参考文献:《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杜晓勤著《近三十年来刘长卿研究综述》林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