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纲要.doc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KB
约3页
文档ID:546807433
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纲要.doc_第1页
1/3

《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纲要课程名称: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类型:必修课程学习材料:人教2004版《高中生物必修3》授课时间:2011年2月21日开始,18周,36课时,每周2课时 授课教师:授课对象:高一年级(1)——(4)和(7)(8)班,共6个班的学生 课程目标:本模块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稳态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内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即自我调节),具体如下:1. 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2. 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 领悟系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有关系统分析的探究活动时,主要做系统分析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有些活动可深入到第二阶段,比如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4. 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的训练、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课程内容: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课时)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课时)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课时)2.2 通过激素的调节(2课时)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课时)2.4 免疫调节 (2课时)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课时)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课时)3.3 其他植物激素(1课时)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2课时)4.2 种群数量的变化(2课时)4.3 群落的结构(2课时)4.4 群落的演替(2课时)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 生态系统的结构(1课时)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课时)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课时)5.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课时)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6.1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课时)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2课时)课程实施建议:(一) 教学方式:1. 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研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说、讲、写、画、练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教师进行一言堂,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3. 生物教学应遵循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探究式教学、直观教学等二) 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通过对学习卷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2.合作学习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3. 自我评价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调整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三) 课时安排 见课程内容部分每章每小节的课时计划(三) 课外拓展性练习课外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四个栏目的数量和功能如下科学·技术·社会(7篇)──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体现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科学家的故事(1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启迪科学史话(1篇)──介绍科学某一领域发展的历史,帮助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4篇)──体现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提高人生规划能力。

节后练习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前者用于巩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后者意在培养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课程评价:(一)评价指标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1.生物教学注重实验、记忆、练习1) 概念考查、随堂提问,课堂反馈情况(2) 布置作业,进行批改2.进行检测(1) 单元检测和阶段性检测,检测的题目不易过多过难,要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2)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平时的课堂提问和课堂反馈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单元检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按百分制评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