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作者:彭晓哲周晓林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中 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 情绪信息对注意的调节是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注意偏向,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被试群体特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注意偏 向机制的诸多争论,形成了注意成分说、图式说、注意资源说和PDP模型注意 成分说认为,威胁相关的刺激损害了注意解除能力而引起偏向图式说认为,图 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引发注意偏向注意资源说认为,过多注意资源的消耗引起 情绪Stroop实验中的注意偏向PDP模型认为,特殊人群过高的输入单元激活 水平引起注意偏向关键词】注意偏向线索-靶子范式选择注意图式PDP模型1情绪刺激对注意的影响视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要加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 舍通过注意控制,我们对当前与任务、目的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排除、 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以灵活、优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的目标当无关信息带有情 绪色彩时,对其抑制过程进行研究就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 以自动加工具有情绪色彩的(如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但这并不代表对情绪信息 的加工可以不受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能力的下降是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 强迫症)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由此会引起一系列认知和社会 问题这迫使我们研究情绪对执行控制尤其是注意过程的影响,为解决一系列医 学、社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一些研究者认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自下而上,由刺 激驱动在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含义的刺激更能 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引起注意偏向实验中所用的情绪刺激包括词汇、事 件/场景图片、卡通图、简笔画以及真人照片[1]注意偏向能够由各种类型的 情绪刺激引起,还是只由负性刺激引起,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但大部分实 验发现的注意偏向是由负性刺激引起;有的实验还发现,甚至在非注意或者注意 资源缺乏的条件下,负性情绪信息也会导致注意偏向[2]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 看,负性信息,尤其是威胁性刺激,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连,起到信号警示作用, 所以人们对负性情绪给予更多的注意是适应性的表现对情绪性注意偏向的研究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是表现模式,即哪种类 型的人,在何种情绪、何种环境、经历过何种事件之后会出现注意偏向?其二是 偏向背后隐藏的机制[3]。
以下我们将从研究范式、被试群体、机制这三个方面 对已有研究进行概述2研究范式的差异除了以情绪词为材料外,现在的研究一般采用符合生态学效度的刺激,例如 真实的面部表情照片等一系列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使用缺乏生态学效度、但在 物理意义上严格控制的刺激(例如面部表情的简笔画)所得的实验结果相似[4]已有研究主要采用5类经典实验范式:情绪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 线索-靶子范式、负启动范式、Garner范式其他范式,如注意脱靶(attentional blink),在最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2.1情绪Stroop范式在早期研究中,情绪Stroop是最常见的范式,对情绪词或情绪面孔颜色命 名的反应时与对非情绪词或中性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之差就代表了情绪信息 产生的注意偏向:如果为正,表明词或面孔的情绪信息得到了加工,干扰了对颜 色的命名Williams和Mathews发现,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了对威胁词颜色 命名的延迟[5],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 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Macleod和 Rutherford发现,情绪干扰也可以出现在意识阈限之下[2]。
在Stroop任务中, 刺激呈现20ms时也出现负性偏向Mogg等用类似的方法发现,刺激呈现14ms 时[2],负性偏向与特质焦虑显著相关(而抑郁症没有产生负性偏向),而当刺 激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时,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对正性刺激,无论是在意识阈 限之上还是之下,都没有发现注意偏向van Honk和Tuiten发现[6],当情绪 面孔只呈现30ms、并被中性面孔所掩蔽时,特质焦虑被试对愤怒表情的颜色命 名要慢于对中性表情的颜色命名,支持了情绪信息在无意识状态下得到加工的观 点这些发现都与Zajonc的情感优先假说(affective primacy hypothesis) 一致,该假说认为,情绪加工在认知加工之前[7]2.2 视觉搜索范式在人群中,带有表情的面孔总是格外引人注意,这被称为表情的Pop-out效 应很多研究揭示了表情搜索过程的非对称现象[8]Fox和Eastwood等利用视 觉搜索范式,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负性面孔(愤怒表情)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 正性面孔(高兴表情)要快[9,10]Ohman发现[4],在中性刺激背景(蘑菇, 花朵)下搜索恐惧相关刺激(蛇,蜘蛛)时,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相关 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
在对蛇或蜘蛛 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依赖 于其所处的位置,而搜索与恐惧不相关刺激的反应时则因其位置不同而变,离注 视点近的刺激更易发现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随干扰项目数的增加而延 长,而搜索恐惧不相关刺激的时间则与干扰项的多少有关无论目标出现与否, 被试处理恐惧相关刺激都比处理恐惧不相关刺激更有效率2.3 线索-靶子范式研究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的另一个常见范式是线索-靶子范式首先在注 视点的一侧出现情绪面孔或情绪词,作为线索,一段时间后索提示的位置出 现探测刺激(线索有效位置),或者索提示位置的对侧出现探测刺激(线索 无效位置)[11,12]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多发现,与线索是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 条件(如中性词或无表情面孔)相比,如果线索是负性情绪刺激(如愤怒、恐惧 等与威胁相关刺激),焦虑个体对出现在有效提示位置的靶刺激的探测要显著加 快[13],说明情绪信息影响人们空间注意的定向在进一步研究中,Mogg发现 [2],负性面孔线索即使呈现时间短至14ms,并有后掩蔽刺激,也能调整空间注 意定向这表明对情绪信息的无意识知觉会影响空间选择注意,产生负性情绪的 注意偏向。
但现阶段对注意偏向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一方面在于,许多 研究没有探讨对情绪信息(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种注意的 警觉还是注意的滞留[12]对高焦虑人群来说,对威胁性情绪刺激注意的解除困 难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另一方面,在许多研究中,刺激呈现时间较长 (500〜1000ms),不能排除眼动的发生[12]为了区分注意偏向是因为情绪信息 的警觉还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可以分别比较索有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 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以及索无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 前者考察的是注意的定向;如果人们只是对情绪信息更加警觉,那么只有索 有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后者考察的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如果人们只 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难以解除,那么只有索无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Fox 等发现[12],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情绪极性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 应,而索无效条件下,高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偏向在进一步研究中,Fox等人通过调控线索和靶子出现时差(SOA)的长短来 控制返回抑制的出现,分别考察对情绪信息的易化和抑制[14]Posner和Cohen 发现,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提示[15],当线索和靶子的SOA长于300ms时,被试 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长于非提示位置,出现抑制效应,这种效应被称之为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简称IOR)。
Fox等人对具有特质焦虑的人的 研究发现,威胁相关刺激能影响返回抑制效应[14]对高焦虑人群,威胁刺激能 减少返回抑制量,而中、低焦虑人群没有这一趋势,这说明高焦虑人群对威胁相 关刺激的注意更加难以解除2.4负启动范式Neil等提出的负启动范式是一种区分选择注意的促进/激活和抑制成分的 实验设计[16],在这个范式中,前一个项目中的干扰刺激在当前项目中作为目标 刺激,此时相对于中性项目来说,对目标的反应时会延迟这种效应反映了在加 工前一项目时对干扰刺激的抑制许多负启动实验发现了老年人群、幼年儿童、 精神分裂症患者抑制功能的不足Joo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 抑郁症候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16]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在 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负启动效应,说明抑郁与对负性信息的抑制 缺陷相关2.5 Garner 范式Garner范式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使用更多类型的刺激,除词汇外,还可以 用照片、图片等材料此外,与点-探测任务主要考察的是注意定向或注意施加(engagement)相比,Garner任务考察的是注意的保持Garner范式广泛应用 于研究两种维度的交互作用。
一般按照基线条件和混合条件将实验分为不同区组 (block)在基线条件的各区组中,保持任务无关的维度恒定,任务相关维度则 在不同水平上变化;在混合条件下,两种维度随机变化[17]例如,在研究性别 与表情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当任务为辨别性别时,基线条件中的各个刺激只在性 别上发生变化,情绪维度保持不变:在愤怒基线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表情都是 愤怒;在中性基线条件下,男性女性表情都是中性;在高兴基线条件下,男女表 情都是高兴而在混合条件下,各种情绪与性别随机结合Gilboa-Schechtman 等发现[18],与正常人不同,抑郁个体无法排除情绪这个无关因素对性别辨认任 务的干扰3被试群体特质差异情绪加工受到人格特质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对特定情绪 信息的加工异常,例如,焦虑促进对威胁性刺激的知觉加工,抑郁促进对威胁性 刺激的概念加工[7]在许多情绪障碍者(包括临床患者和非临床人群)中,如 焦虑症(以及正常人群中高、中焦虑个体)、恐怖症、社交焦虑、惊恐障碍、创 伤后应激障碍[19]、强迫症[20]都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对特定的负性情绪信息 格外敏感,这类刺激直接影响注意的空间定向。
3.1焦虑症在对情绪障碍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中,对焦虑症的研究最为常见很多研 究发现,这种偏向多发生在高焦虑人群身上,高、低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存 在不同的趋势[21]MacLeod和Mathews采用点探测任务[3],发现状态焦虑和 特质焦虑患者发生了注意偏向其他的实验也发现特质焦虑患者比状态焦虑患者 更容易受到负性刺激的干扰,例如Fox在情绪刺激的返回抑制实验中发现[12], 特质焦虑患者对情绪面孔有更长的视觉滞留时间但在状态焦虑患者身上,也发 现过负性刺激的干扰,并且与这种患者是否同时也是特质焦虑无关例如 Rutherford等人在情绪Stroop实验中发现,对情绪信息的普遍性优先选择注意 由状态焦虑调节[22],而对负性情绪刺激的特定性优先注意则由状态、特质焦虑 共同调节,即当患者同时具有状态、特质焦虑两种特征时,才会出现只针对负性 情绪的注意偏向3.2抑郁症对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存在分歧[3,23] 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症与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并无关联例如,Macleod用点 探测任务发现,当同时呈现威胁信息和中性信息时,焦虑症患者表现出了注意偏 向,但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
Gotlib等对任务稍加改进,呈现正性、 负性、中性情绪词,发现抑郁情绪对注意有影响[3]Mogg得到了与Gotlib类 似的结果,但发现注意偏向是由状态焦虑而不是抑郁引起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抑郁症患者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例如,Matthews和Antes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