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结构设计说明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计算依据Ø 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Ø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Ø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2023;Ø 路面抗滑标准: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0.55mm;石料磨光值PSV≥42二、路面结构形式(一)路面设计参数道路建成后将成为沿线厂区货运车辆进出的重要道路,同时该道路也是园区开发建设的施工通道,结合实际情况,对路面结构按照重交通偏下水平进行设计,根据道路勘察资料及相关规范,路基顶部回弹模量取值E0=30MPa一个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12*106 次设计路面弯沉值:Ls= 21.5(0.01mm)(二)路面结构形式上面层:5cm 厚 AC-16C型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9cm厚AC-25C型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封层: 0.8cm厚 ES-3型稀浆封层;上基层: 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5 MPa);下基层: 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3.0 MPa);底基层:18cm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抗压强度≥2.5MPa);垫层:15cm厚天然砂砾(抗压强度≥2.0MPa);路基顶面回弹模量E0=30MPa三、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及技术规定说明(一)材料规定1.上面层用沥青: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采用SBS I-D型成品改性沥青,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质量须符合A 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规定。
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查报告和沥青样品且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23)的表4.6.2的规定期,方可使用,其性能指标规定见下表:指 标单位SBS( I-D)针入度25℃,100g,5s 0.1mm40~60针入度指数PI[1] 不小于—0延度5℃,5cm/min 不小于cm20软化点TR&B 不小于℃60运动粘度[1]135℃ 不大于Pa.s3闪点 不小于℃ 230溶解度 不小于% 99弹性恢复25℃ 不小于% 75粘韧性 不小于N·m —韧性 不小于N·m—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 不大于%±1.0针入度比25℃ 不小于 % 65延度5℃, 不小于cm152.下面层用沥青:路面下面层沥青混凝土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70号,其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2.1-2的气候分区1-4规定,如下表: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规定指 标单位70号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针入指标PI---1.5~+1.0软化点(R&B) 不小于℃4660°动力粘度 不小于Pa.s18010°延度 不小于cm1515°延度 不小于cm100蜡含量(蒸馏法) 不大于%2.2闪点 不小于℃260溶解度 不小于%99.5密度g/cm3实测记录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 不大于 %±0.8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 %61残留延度(10°) 不小于cm63.粗集料:粗集料必须使用坚韧的、粗糙的、有棱角的优质石料,上面层石料宜采用本地产的辉绿岩。
必须严格限制集料中的扁平颗粒含量,所使用的粒石不允许用颚板式轧石机破碎,需用捶击式或者锥式碎石机破碎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技术规定及粒径规格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8.2,4.8.3,4.8.5的规定粗集料质量技术规定指标单 位上面层下面层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洛杉矶磨损失,不大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吸水率,不大于%2.03.0坚固性,不大于%12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软石含量 ,不大于%35石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2-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4.细集料:细集料在整个集料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为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应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嵌挤性能,设计采用机制砂,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的石料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其级配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9.4的规定其质量应符合表4.9.2中的规定,如下表:细集料质量技术规定指标单 位技术规定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坚固性,不小于%12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 不大于g/k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5. 填料:沥青混合料中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清除干净矿粉规定干燥、洁净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表4.10.1的规定石粉料质量技术规定指标单 位技术规定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含水量,不大于%1.0粒度范围< 0.6mm< 0.15mm< 0.075mm%%%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二)沥青混凝土技术规定1.沥青混凝土面层(1) 机动车道上面层采用AC-16C型级配,集料公称最大粒径16mm,粗集料宜采用本地产的辉绿岩等抗滑、耐磨石料机动车道下面层采用AC-25C型级配,集料公称最大粒径26.5mm (2)上下面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规定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实验,各指标应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23中表5.3.3-1夏炎热冬温、重载交通标准。
3)上下面层沥青混合料必须进行车辙实验,其车辙实验动稳定度上面层规定2800次/mm,下面层规定1000次/mm4)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实验(48h)残留稳定度上面层不低于85%、下面层不低于80%,冻融劈裂实验残留强度上面层不低于80%、下面层不低于75%5)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低温弯曲实验破坏应变普通沥青混合料不低于2023,改性沥青混合料不低于25006)沥青混合料试件渗水系数不大于1202.粘层⑴为使沥青面层各层之间以及平石、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的接触面粘接良好,在沥青面层各层之间以及平石、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均须喷洒粘层沥青(粘层油)2) 粘层油采用快裂洒布型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用量0.3-0.6L/m23)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毕,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毕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保证粘层不受污染4)粘层的施工方法及技术规定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3.下封层⑴下封层采用0.8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⑵稀浆封层的具体施工规定及改性乳化沥青与级料的技术规定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23执行。
4.透层⑴为使沥青层与基层粘接良好,在上基层表面必须喷洒透层油,当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⑵透层油宜选择渗透性好的乳化沥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及用量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23的规定执行⑶ 透层油必须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⑷ 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侧石及人工构筑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喷洒均匀,有花白漏掉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做适当碾压透层油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规定期,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⑸ 施工方法及技术规定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23的相关规定执行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规定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温度(1)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宜通过在135℃及175℃规定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2.2-1的规定拟定,缺少粘温曲线数据时,可参照表5.2.2-2的范围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使用高值或低值,该表部分数据如下表。
当表中温度不符实际情况时,允许作适当的调整普通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规定:沥青加热温度155~165℃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运送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45℃摊铺温度正常施工≥135℃,低温施工≥150℃开始碾压混和料内部温度正常施工≥130℃,低温施工≥14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钢轮或振动压路机)≥70℃开放交通路表温度≤50℃(2)改性沥青混凝土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时,宜通过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拟定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的等粘温度和操作条件,混合料路面的施工温度通常比在普通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10℃~20℃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2.2-3选择,以下为各工序温度规定参考值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参考值:工序温度规定(℃)测量部位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160~165贮罐集料加热温度190~220热料提高斗混合料出料温度170~185运料车混合料最高温度195运料车混合料贮存温度减少≤10贮罐及运料车摊铺温度≥160摊铺机碾压起始温度≥150紧追摊铺机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90路表面开放交通时的路表温度≤50(3)摊铺的温度和碾压起始温度应以上二表中列出的温度为依据,做实验段,待试铺成功后以实验值为标准实行全线摊铺。
2.沥青砼的拌合及摊铺规定(1)沥青砼必须在沥青拌和厂采用机械拌制,沥青拌和时间应以砼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所有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并经试拌拟定,拌和厂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