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青少年犯罪发展历程中的家庭、个体影响因素及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EEA060199课题级别:教育部青年专项学科分类:德育课题负责人:屈智勇,副教授,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主要成员:张秋凌,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蒋 索, 温州大学心理系王晓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玉荣,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又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等新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考察了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发展轨迹以及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支持问卷调查的被试为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和少管所的740名青少年,访谈对象为18名青少年和6位家长研究工具包括,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自我报告问卷、青少年成长中的负向事件问卷、家庭氛围问卷、父母监控问卷、价值观描述问卷、自我控制问卷结果表明,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在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青少年有显著的差异,少管所青少年最多、工读学校青少年次之、普通中学青少年最少;但是普通中学和工读学校中,少部分青少年也有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刑事犯罪以抢劫、故意伤害、盗窃、性犯罪等类型为主青少年在发生刑事犯罪之前,约有2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史从青少年成长历程中负向事件的发生情况来看,少管所最多,工读学校次之,普通中学最少;按照成长历程中负向事件的发生年龄从小到大排序,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分析角度,把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归纳为两种类型:1) 有“常被父母打骂”经历者的发展轨迹是:常被父母打骂——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2) 有“常与同学打架”经历者的发展轨迹是:常与同学打架——逃学——结交不良伙伴(看黄色录像)——离家出走——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被派出所拘留父母离异的比例,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青少年显著高于普通中学青少年,中等和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两组青少年显著高于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少管所和工读学校青少年显著低于普通中学青少年,中等和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两组青少年显著低于无违法犯罪行为组;少管所青少年父母的职业主要以农民和个体户为主,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公司职员或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显著低于普通中学青少年在家庭氛围上,与普通中学青少年和工读学校青少年相比,少管所青少年家庭的矛盾性高,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在道德宗教观维度显著低于无违法犯罪行为组。
少管所青少年、工读学校青少年受到的父母监控显著少于普通中学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越严重的青少年,受到的父母监控越少在价值观上,与无违法犯罪行为组青少年相比,严重违法行为组在道德观维度得分显著低、需要表达维度得分显著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程度的升高而降低,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青少年具有高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的特点从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关系来看,自我控制是对青少年犯罪解释率最高的变量,它也是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中介变量;自我控制对价值观、父母监控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家庭环境对父母监控、自我控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父母监控、自我控制等中介变量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发现进行了讨论,并指出研究结果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环境 父母监控 自我控制 价值观青少年犯罪发展历程中的家庭、个体影响因素及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1研究问题1.1研究目的与意义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犯罪性质日益严重,更在于它意味着社会教化的失败,甚至无效。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本研究拟在考察犯罪青少年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青少年行为变化的关键因素,为验证和发展相关理论、预防青少年犯罪做出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改革不断深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这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①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据统计,未满25周岁青少年的犯罪案件和犯罪人数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约为10%左右,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而且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性质严重的犯罪行为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对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非常必要的先导性和预备性研究从理论上看,目前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社会控制理论有关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主要考察青少年和家庭的“联系”(如父母控制、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本研究关于“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探讨,一是立足于“低自我控制理论”,是对低自我社会控制理论的验证和发展;二是源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思想,从理论整合的角度考察“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作用这不仅是对“控制理论”最新发展的验证,也是对犯罪理论整合与发展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中采用的青少年犯罪自我报告问卷也将为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国内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尚未采用自我报告的测量,本研究首次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犯罪测量和预防犯罪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实践上看,本研究对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和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考察将为弄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提供有力的证据;对青少年犯罪发展轨迹的考察,将有利于发现青少年行为转变的关键点,从而为今后的预防、干预工作找到好的切入点。
这些工作都将为预防、干预青少年犯罪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1.2研究问题与假设本研究将重点考察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及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期提供新的青少年犯罪测量方式,寻找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变化的关键点,揭示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丰富犯罪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本研究拟探讨的具体问题如下:(1)不同类型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差异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关于青少年犯罪特征的描述,国内已有很多研究比如2002年出版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中,详细描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但是,国内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测量需要新的发展目前,国内研究对青少年犯罪现状的描述主要采用的是官方数据,以公安部或法院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官方数据只是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犯罪黑数”是官方数据无法获得的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测量青少年犯罪,可以发现很多官方统计无法发现的问题,在预测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
本研究将采用自我报告的数据比较不同类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差异,从一个新的角度测量青少年犯罪2)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轨迹的考察,是寻找预防或干预切入点,选择干预方法的基础以往考察青少年犯罪原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缺乏对犯罪青少年发展轨迹的研究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等因素对儿童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考察犯罪青少年在成长历程中会经历哪些负向事件,这些事件在年龄上的发生顺序是怎样的3)不同类型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和自我控制特点的差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国内关于自我控制、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的实证研究还是空白从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国内研究者还没有关注自我控制这一变量,缺乏对犯罪青少年父母监控特点考察第二,有很多研究是经验总结式的,具有良好设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关于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文献中,大多数是从经验总结和文献分析的角度论述家庭环境的作用,没有实证性的数据论述价值观与青少年犯罪的文献中,还没有实证性的研究。
第三,在已有关于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的被试群体单一,主要是少管所青少年,缺乏可比的对照组4)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价值观、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关系主要考察哪些变量是中介变量,哪些变量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变量,变量间存在怎样的路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主要是希望从理论整合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多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理论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多分歧和争论比如,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争论一直从90年代初持续到今天在这种状况下,更加需要理论整合性的研究其次,犯罪学领域的理论需要充实新的元素近10年来,青少年犯罪理论的发展都是原有一些理论的修正和充实,没有引进新的视角比如,低自我控制理论的提出并没有脱离“社会控制理论”和“抑制理论”的基本思想,只是在变量上的更新本研究将以发展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设计了4个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研究1,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考察不同类型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犯罪青少年的年龄、性别、犯罪类型等基本特征,描述犯罪青少年的发展轨迹。
假设1、不同类型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差异,少管所青少年最高,工读学校青少年次之,普通中学青少年最低假设2、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假设3、不同类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负向事件数量有显著差异,少管所青少年最高,工读学校青少年次之,普通中学青少年最低研究2,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重点考察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监控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假设1、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上有显著差异,犯罪青少年的往往处于不利的家庭环境中假设2、家庭氛围与青少年犯罪有显著相关,少管所青少年和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的家庭氛围显著低于普通中学青少年和无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假设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越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越少;父母离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假设4、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监控越少,青少年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