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苏教版.doc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2.60KB
约5页
文档ID:221417773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苏教版.doc_第1页
1/5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 苏教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第 周,星期 教学内容《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调整教学要点:完成第一部分,学习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继续讲读理解第一个场面1.启发思考:米价的狂跌,使旧毡帽朋友又吃惊又激愤既然米价太低,不粜行不行?作者揭示了套在农民头上的四条绳索,哪四条?这样写意图是什么?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还是不要粜的好”到“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3.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作者以清楚的事实证明:在那个黑暗社会,尽管旧毡帽朋友不愿意把自己用血汗换来的米贱价卖出,但不能不粜因为四条绳索紧紧地勒住了他们的脖子。

第一条绳索,“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还要源源不断“运米”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洋米、洋面,破坏中国市场,使农民粜与不粜都奈何米商不得第二条绳索,“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借下的债是要还的”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使农民不得不贱价粜米;农民只有忍痛贱卖,才能还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子”而借下的债第三条绳索,“不要说范墓,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投机米商的“同行公议”,他们互相勾结,压低粮价,趁火打劫,盘剥欺压,使农民无路可走第四条绳索,“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过路要捐“洋钱”,国民党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农民更是吃不消作者把旧毡帽朋友粜米的事情放到广阔复杂的社会矛盾之中,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狼狈为奸的罪行,他们张开的罗网,逼得农民走投无路4.提问思考:四条绳索把农民紧紧勒住,在这种情况下,旧毡帽朋友怎么办?作者怎样描绘的?为什么说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反反复复描写了他们由“希望”到“失望”、痛苦挣扎的过程开始,听到米价狂跌,他们十分“激愤”“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碰碰运气,卖一点好价钱。

此路不通,只能转而“哀求”米商,希望他们看在“种田人可怜”份上,“抬高一点”米价,但得到的是嘲笑、挖苦和冷酷的拒绝希望的肥皂泡”一个一个迸裂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贱价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可悲的是,前面的几个旧毡帽朋友还没有走开,后面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又走进了这个悲剧的舞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揭露了这个罪恶世界,揭示了农民的不幸遭遇不是个别的,也不是一时一事的,它是旧中国的普遍现象这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5.旧毡帽朋友希望破灭之时,正是米商大发横财之日作者怎样无情地刻画他们的丑恶嘴脸?请抓住关键词句说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者使用锋利的笔触把米商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深刻有力:先写他们的“嗤、嗤”冷笑,这冷笑包藏着幸灾乐祸,是强盗的窥视;继而写他们的欺压,用洋米、洋面、同行公议进行要挟;当农民要求抬高一点米价时,他们声色俱厉地声称“这样的傻事情谁肯干?”最后写他们气势汹汹,威胁利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作者细致地勾画了他们穷凶极恶、狡诈阴险的形象,使他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罪恶本质暴露无遗启发思考:作者揭露米行丑恶嘴脸不惜笔墨,接下来又戳一刀,在什么地方?添上这一笔有什么意义?学生朗读课文——从“先生,给现钱”到“换了并非白白的现洋钱的钞票”。

学生思考以后回答;教师补充归纳要点:作者从旧毡帽朋友要现洋钱,不要钞票这一点上,又戳奸商一刀他们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出对钞票的不信任,意识到拿了钞票就是“打了折扣”,因此“怪不舒服”正是在这点上,作者进一步揭露米商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丑态,“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米商所以这样嚣张,是因为他们有国民党反动派做靠山,主奴狼狈为奸,共同剥削农民添上这一笔,就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暴露当时政局不稳、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尖锐地指出农民身受官僚资本剥削的事实二、指导学习第二个场面1.启发过渡:在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怎么样?作者通过他们粜米以后到街上买日用品的场景,再次描写他们“希望破灭”“又输一笔”的痛苦心情和穷困生活,进一步深化主题2.学生朗读课文——从“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到“于是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3.提问启发:作者不写旧毡帽朋友上街购货,先宕开一笔,插叙他们粜米前的“计划”,有哪些“计划”呢?这些计划反映了他们什么愿望?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他们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很合理,无非是买点肥皂、洋火、洋油,剪几尺布,买面镜子,买条毛巾,最大的奢望是有些人“想买一个热水瓶”。

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对生活改善的热切4.提问启发:他们离开万盛米行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他们心灰意冷,感到“这回又输了”在“输定”之后,横下一条心,还是买点东西回去,“也不过是在输账上添上一笔”旧毡帽朋友心情的矛盾与痛苦加重了悲剧的色彩:先写对改善生活的热切,再写成了泡影,这样更显出希望落空后的可悲5.提问启发:旧毡帽朋友上街,看到市镇上怎样的景象?作者怎样描绘他们买东西的?这一段描绘起什么作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他们三个一群”到“就是大人看了也觉得怪好玩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归纳要点:从旧毡帽朋友的眼里看到市镇一片“繁荣”的景象作者用一连串象声词、动词渲染它的“热闹”:店伙们“叭、叭、叭”地吹着“洋喇叭”;“当、当、当”地敲着“洋磁面盆”;殷勤地“不惜工本叫着乡亲”;拉拉扯扯地牵住“乡亲”的布袄作者巧妙地点了一下,这些商品都是“洋”货,店伙所以拼命叫喊,是因为“唯有今天”乡亲们口袋是充实的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繁荣”景象掩盖下的萧条冷落,民生凋敝旧毡帽朋友是怎样买东西的呢?他们把原来准备稍微放松的手又捏得紧紧的:洋火、肥皂“不得不买,只好少买一点”;“早已眼红了许久”的衣料,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一件;蛋圆的镜子拿到手里又放进橱窗;小孩的帽子试戴合适又摘下……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十分逼真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非常贫困的处境,生活降低到不能维持的程度。

这一段描写,表露了对生计日蹙的旧毡帽朋友的无限同情,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愤怒控诉6.提问启发:旧毡帽朋友上街时,作者写了他们心里的“复算”和“谩骂”,这一笔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一笔绝非闲笔它表明旧毡帽朋友对自己的生活遭遇非常不满,对奸商、地主的剥削流露出日益增长的反抗情绪他们的反抗意识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三、布置作业:1.朗读描写第二个场面的有关段落,加强对内容与写法的理解2.仔细看课文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3.预习第三个场面教学小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