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进入哲学思考------孙正聿当我们踏进哲学的门槛时,也许正涉足一个充满歧义而颇具神秘的领域为何 这一门最古老,曾经孕育了科学的诞生、 导引过社会变革的学问会被多次宣布为“无 用”而遭“拒斥”和“终结” ,却如凤凰涅磐、死而复生,并吸引一代代仁人志士 为之“执迷不悟”、 “趋之若鹜”呢?哲学诚如古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 在于它是植根于人类实践之沃土,沉淀着历史文明之精华让我们共同进入哲学的 思考,启迪我们的智慧,从而培养我们的求真意识、反思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 识等基本素质, 这正是哲学的本性、 哲学的价值, 也是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和意义一、 “爱智”的哲学一部使人玩味的小说,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一篇令人沉思的论文,常常被人 们赞之以富于“哲理” ;一位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一位思想敏锐的科学家,一位独 具匠心的艺术家,又常常被人们赞之为具有“哲学”头脑这似乎是说,“哲理” 是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智慧的总汇的确,哲学贵高明凡事望得远一程,看 得深一层,想得透一些,这既是人类智慧精华之所在,也哲学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 现然而,哲学就是智慧吗?1.智慧与“爱智”人们常说,人乃万物之灵。
这里说的“灵”,指的就是智慧,即人是有智慧的 存在正因为人类具有抽象概括、判断辨析、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想象、直 觉顿悟乃至灵感爆发和发明创造的智慧,才能够形成和交流思想, 体验和沟通感情, 磨炼和实现意志,认识和构造世界,才能够创建出人类智慧的奇迹――灿烂辉煌的 人类文明 有这样一句大家熟知的广告词: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确实,如 果没有人类智慧, 怎么会有人的世界?就此而言,人类所创造的神话、 常识、艺术、 伦理、科学和哲学,无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融合 所构成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 由此可见,哲学就是智慧, 但智慧并不是哲学 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 显而易见是不恰当的但是,对于理解哲学来说,根本的问题是在于,哲学并不仅 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 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 简而言之,哲学智慧就是“爱智” “爱智”当然是智慧的表现,但却不是通常意义的智慧爱智” ,是对智慧的.... ...... 追求和追问,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就此而言,“爱智”的哲学是使“智慧”.................................... 成为哲学探究的“问题”.......... .,如:人的智慧是从那里来的?人都有哪些智慧?人的智慧为何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的知、情、意在智慧中如何统一的?人类智 慧能否达到对世界的终极性解释?人类智慧是“宇宙的立法者吗” ?人类智慧是“万 物的尺度吗”?智慧到底是怎样存在的?有智慧的人类为什么会犯错误?有智慧的 人类的历史为什么充满冲突?人类的智慧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有智慧的人 类同世界到底是何关系?由于爱智的哲学对智慧的追问和反思,便形成了“人与世 界” 、 “思维与存在”、 “主观与客观”、 “主体与客体”、 “感性与理性”、 “理性与非 理性” 、 “共性与个性”、 “自由与必然”、 “现实与理想”、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 等数不胜数的哲学问题。
2 2.爱智的“大智慧”由热爱智慧和探究智慧而构成的爱智的哲学,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 “小智慧”和“小聪明” ,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 聪明” 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按照西 方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 , “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使人崇高起来” ;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看法,就是解决“精 神的焦虑”, “信仰的缺失”, “人生的危机”, “意义的失落”和“人与自我的疏离” 等等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最根本的就是解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 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用通常的说法,就是哲学所研究的“世界观”, “历史 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问题 哲学的这种“大智慧”,借用我国当代哲学家冯有兰的话说, “是使人作为人能 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要成为“某种人”,即具有特定身份和从事特定职 业的人,就要学习某种专业知识,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扮演某种特殊角色要把这 “某种人”当好,就需要某种作为经验、常识、技能和知识的“智慧”。
但这并不 是哲学情有独众、 所爱所思的“大智慧”哲学智慧是超越了 “某种人”的关于“人” 的智慧、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智慧,是“使人作为人 能够成为人”、 “使人崇高起来”和“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智慧 哲学的这种“大智慧”也被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生动 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比喻为“庙里的神”黑格尔借用“庙”与“神”的关系,把 哲学看作是照亮人类生活,并从而“使人类崇高起来”的“普照光” 【黑格尔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 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因为谁都知道,庙之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面有被人 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那就不成其为庙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使 “庙”成其为庙的“灵光” ,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 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 这就是说,哲学,它就象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 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动暗淡无光、黯然失色 哲学的这种“大智慧” ,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不是实例的解说, 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生活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 的尺度,迅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因循守旧 的温床上睡大觉 哲学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 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 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 发展..3.爱智的激情热爱和反思智慧的哲学,来源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这是一种探索宇宙 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这是 一种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创设新的理想和建造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这 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高瞻远瞩3 的“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的“爱智”的激情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一切真正伟大哲人的真实写照。
哲学的“爱智”的激情,首先是一种驰骋人类智慧、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人 类面对千差万别、 千变万化、 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 又面对着有生有死、 有爱有恨、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怎么能不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无限 的追问和苦苦的求索呢?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为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并进而为阐释人生的意义而寻 求“最高的支撑点”,由此便形成了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爱智”的哲学 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又是一种求索历史的谜底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渴望 人类的历史进程, 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理想的冲突与搏斗, 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历史的迂回与前进,绘制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扑朔迷离、色彩斑 斓的画卷政治理想问题、社会制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价值观念问题,更为切 近地激发着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和求索历史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在当代, 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则构成哲学反思的当务之急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生 态平衡” 、 “与大自然交朋友”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却在于人的 利益与心态倘若以局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一己私 利牺牲人类利益,则生态问题只能日趋严重。
在人类“跨世纪”的今天,环顾当下 的世界,思考人类的未来,积极地协调个人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的“利益”与“心态” ,不正是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 吗?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表现为某种片面性这就需要对社会的总体行为和历史的 总体进程进行全面的反思、深层的反省、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哲学就是 社会不断反观自身的观念与行为的“自我意识”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就是对 人类困境的焦虑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渴望 哲学的“爱智”的激情,也是一种求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李大 钊曾说: “哲学者,笼统的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他还具体解释说: “人们每被 许多烦琐细小的事压住,不能达观,这于人生给了很多苦痛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得 到一个注意于远大的观念,从烦琐的事件解放出来,这于人生修养上有益”社会 人生纷繁复杂,利害、是非、祸福、荣辱、进退,扑朔迷离、纷至沓来人们总是 感到“得不到想要的,又推不掉不想要的”,总是感到一种“天上的太阳和水中月 亮谁亮” 、 “山上的大树就山下的小树谁大”的迷惘因此,人们总是需要一种高举 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辩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 界,方能“潇洒走一回” 。
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就是求索人生的意义和阐发人 生价值的渴望,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阐发生活理想的渴望 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对人类境遇的焦虑,......................... ......... . 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学不是僵.................................... 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智之忱”的结晶.................................二、对“自明性”的分析――哲学的追问人们常常用“抽象”、 “高深”甚至是“玄虚” 、 “神秘”来形容爱智的哲学这 其实是一种误解哲学所爱所求的智慧,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具有的能力;哲学 所问所思的问题,是每个健全的普通人都经常面对的问题爱智的哲学只不过是把 人们习以为常、不予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去追究,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 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就此而言,“对自明性的分析”,这既是哲学研 究的出发点,也是哲学智慧的座右铭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社会的时代,学会提问也许正是4 新 时 代学 会 生 存 之 首 要 。
世 界 日 新 月 异, 未 来 变幻 莫 测 ,倡 导 4W 精 神 (What,How,Who,Why)已是今天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与途径而这4W 的本性正在 于提问 “学问” :学习“提问之道”也!这也正是“对自明性的分析”,而这恰恰 也是哲学的本性 哲学对“自明性”的分析, 即提问或追问, 就是要从“熟知”中去寻求“真知” 例如,人们经常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态度说:“规律是看不见的,又是可以被认 识的” 对此,爱智的哲学就要追问: “看不见”的规律何以能够“被认识”?我们 认识到的“规律”是客观世界自身所具有的还是我们的思维逻辑的产物?这种规律 性的认识如何被检验是否正确?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是否是发展的以及是怎样发展 的?这种追问所提出的就是哲学始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