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论《死水微澜》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者】向春艳 【关键词】李劼人 死水微澜 地域文化 【指导老师】韦济木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文化多样性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的客观事实,世界上每一国家、每一民族都有自 己的独特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 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在文学创作中恰如其分地保留地域文化之素,这对 文化多样性有十分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的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不同程 度的展现了本民族文化其中是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独具特色,这三部作品见证川西平原上火辣辣的人世风情打开这三部小说,那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艺术美感就会扑面而来,让人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三部作品是以作者家乡四川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 内地广阔的生活面貌《死水微澜》写的是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期间,成 都北郊天回镇上袍哥与教民两股力量的冲突;《暴风雨前》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 订到立宪运动时期,成都官僚、绅士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表现革 命党人不懈的奋斗;《大波》集中描写引起武昌起义、各省独立的四川保路运动 “这三部作品中,《死水微澜》有突出的生活和艺术魅力。
1】“在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四川乃至全国的影视界、戏剧界都纷纷改编《死 水微澜》于是,中国艺坛上先后有电视剧《死水微澜》、电影《狂》、话剧 《死水微澜》、川剧《邓幺姑》、川剧《死水微澜》等与观众见面”[2]是什么 原因让这么多的艺术家将目光投向小说《死水微澜》呢?这首先在于这部小说中 有好的人物和好的故事,这些好的人和事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永久魅力邓幺姑 前后三次婚姻和情爱所赋予她的鲜明的人物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罗德生、蔡 兴顺、顾天成三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与邓幺姑之间的错综复杂的 关系,深深地吸引了不同时代的读者其次在于它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 艺术成就,受到了许多文学大师的好评刘再复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如果 说《阿 Q 正传》、《边城》、《金锁记》、《生死场》是最精彩的中篇的话,那么,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应当是最精致、最完美的长篇了也许以后的时间会证明, 《死水微澜》的文学总价值完全超过《子夜》、《家》等又说:“我 1988 年, 在国内‘重写文学史’的议论中,曾说过,倘若让我设计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框架,那 么,我将把李人的《死水微澜》和《大波》作为最重要的一章。
很奇怪,李劼人的 成就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评价,国内的小说史教科书相互因袭,复制性很强,思维点 老停留在‘鲁郭茅、巴老曹’的名字之上,而对李人的则轻描淡写,完全没有认识 到他的价值3】刘心武也称“《死水微澜》确是一本难得的好小说”并坦言 “老舍固然是我很热爱的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我自己能明确意识 到受其影响的,应该说还是李劼人,是这本《死水微澜》”4】也被郭沫若称为“近代的《华阳国志》”然而,这么重要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研究者们的研 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人物、主题和创作策略,对它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则很少涉 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死水微澜》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 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5】 李劼人也不例外李劼人出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成都大约在 3700 多年 前,蜀人的祖先就栖息在这里勤劳的上古蜀人建立了独特的蜀文化传统,其地 域包括川西山地和成都平原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早就形成了发 达的农耕文化发达的农耕带给蜀人富庶的生活,也使蜀人染上恋土重迁的习性, 缺乏流动性和变化性。
同时四面重峦叠嶂,中间为盆地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迂闭 滞塞,长期孤立保守,文化交流成为畏途于是,因循守旧、隐忍坚毅、亦庄亦 谐、重现实、轻幻想,就成为蜀文化的集中特征,活跃在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上 身处蜀文化氛围最浓郁的成都,李劼人从小饱受了蜀文化精神的熏陶和创作模式 的影响,形成了强烈而清醒的地域文化意识这种地域文化意识在《死水微澜》 中得以集中体现这种奇特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特的景观、民俗 风情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一、独特的景观 历史上的四川,不与秦塞通人烟,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自然条件使它形成了自己特 有的景观在李劼人多彩多变的笔下,一个世纪之前的古老成都历历如绘,令人 神往,作家以他卓越的艺术眼光选择了一个又一个最佳角度切人生活,把读者引 入作品创造的艺术世界《死水微澜》的序言恰似电影的片头,先推出一幅清新 淡雅的风景素描:“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 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漍漍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 片山影”【6】……这正是广袤无垠的川西平原最常见的晴朗天气我”在斑竹 园扫墓偶遇已当上“顾三奶奶”的蔡大嫂,由此引出了一段以天回镇为中心画面 的有声有色的人间活剧,四川以古老的面貌出现了。
(一)街道 道路作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桥梁,对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从一个地方的道路交通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发展状况作者李劼人在 《死水微澜》中用了短短的几句就把古老的四川的道路面貌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 者的面前 “路是弯弯曲曲画在极平坦的田畴当中,虽然是一条不到五尺宽的泥路,仅在路 的右方铺了两行石板;虽然大雨之后,泥泞有几寸深,不穿新草鞋几乎半步难行, 而晴明几日,泥泞又变为一层浮动的尘土,人一走过,很少有不随着鞋的后跟而 扬起几尺的;然而到底算是川北大道它一直向北伸去,直达四川县广元并且 有广元分道向西,是川甘大镇碧口,再过去是甘肃省的阶州、文县,凡西北各省 进出的货物,这条是必由之道”路是如此平坦,但是不知从甚么时代起,用 四匹马拉的高车,竟自在四川全景绝了踪,到现在只遗留下一种二把手推着行走 的独轮小车;而运货只有骡马与挑担,运人只有八人抬的、四人抬的、三人抬的、 两人抬的各种轿子7】通过对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描述,就把古老四川的四面重峦叠嶂、中间为盆地的地 理环境特点活画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特点就使得四川与别的地方具有了不同的特色:“迂闭滞塞,长期孤立保守,文化交流成为畏途”。
但是在这闭塞的古城内, 却是一幅繁华的景象五光十色的大街小巷星罗棋布,年深日久的建筑物鳞次栉 比;暑袜街陕西客开设的皮货铺与东大街口马隆洋广货店紧相连接,青石桥贩卖各 类风味小吃的铺面与四城门冒着热气的“十二相”露天摊子遥相呼应……再现当 年仅有三十万人口的成都风貌,尤其是东大街——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凡是大绸 缎铺,大匹头铺,大首饰铺,大皮货铺,一集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客, 全都在这里特别是在节日里,东大街更是繁华热闹 “初九日,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并不等甚么人的通知, 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透明就以东大街各家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 多,每一家四只,玻璃彩画的也有,而顶多好看的总是绢底彩画的并且各家争 胜斗奇,有画《三国》的,有画《西厢》《水浒》,或是《聊斋》《红楼梦》的, 也有画戏景的,不一定都是匠笔,有多数是出自名手,可以供雅俗之赏8】“在新年时节,更显出它的体面来:每家面铺,全贴着朱红笺的宽大对联, 以及短春联,差不多都是请名手撰写,互相夸耀都是与官绅们接近的,或者当掌 柜的是士林中人物而门额上,则是一排五张朱红笺镂空花贴泥金的喜门钱门 扉上是彩画得很讲究的秦军胡帅,或是直书‘只求心中无愧,何须门上有神’, 以表示达观……每夜都是一条人流,潮过去,潮过来。
9】 (二)场镇“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远在春秋末期,古代蜀王开明五世就 在今天的川西境内,兴建了城市10】在《死水微澜》里,作者不但描述了 成都的繁荣,而且还细致的叙述了城外的场镇通过对这些场镇的描写,充分体 现了四川这一古城的特色李劼人在文中给我们讲述的是成都北门城外有名的场 镇——天回镇 天回镇在成都与新都之间,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市镇 “志书上,说它得名的 由来远在盛唐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避安禄山之乱,由长安来南京,——成都在唐 时号称南京,以其在长安之南的原故——刚到这里,便‘天旋地转回龙驭’了 皇帝在昔自以为是天之子,所以得了这个带点封建臭味的名字11】作为有 名的场镇,在赶场与闲场的日子都是一样的热闹不管是赶场还是闲场,人们都 起得很早,在东方天上有点鱼肚白的颜色时,镇上铺家已有起来开铺板,收拾家 具的猪肉市的买卖、米市的买卖以及家禽市的买卖是本镇主要的买卖在大市 之中,有家畜市在大市之外,还有沿街而设的杂货摊,称为小市小市上主要 的货品,是家机土布、帽子、鞋子等等本来已经够宽的石板街面,经这两旁的 小市摊子,以及卖菜卖零碎,卖饮食的摊子,担子一侵蚀,顿时又窄了一半, 而千数的赶场男女,则如群山中的野壑之水样,灌注到这条长约里许,宽不及丈 的、长江似的镇街上来。
“赶场是货物的流动,钱的流动,人的流动,同时也是声音的流动声音,完全 是人的,虽然家禽、家畜,也会发出声,但在赶场时,你们却一点听不见,所能 到耳的,全是人声!有吆喝着叫卖的,有吆喝着讲价的;有吆喝着喊路得,有吆 喝着谈天论事,以及说笑的至于因了极不紧要的事,而吵骂起来,那自然,彼 此都要把声音互争着提高到不能再高的高度,而在旁拉劝的,也不能不想把自家 的声音超出于二者之上于是,只有人声,只有人声,到处都是!似乎是一片声 的水银,无一处不流到而在正午顶高潮时,你差不多分辨不出孰是叫卖,孰是 吵骂,你的耳朵只感到轰轰隆隆的一片要是你没有习惯而骤然置身到这声潮中, 包你的耳膜一定会震聋半晌12】(三)庙宇——青羊宫 “青羊宫在成都西南隅城墙之外,是清朝康熙年间建筑,又培修多几次据说是 道士的原始庙子,虽然赶不上北门外昭觉寺,北门内文殊院,两个和尚的丛林建 筑的富丽堂皇,但营造结构,毕竟大方,犹然看得出中古建筑物的遗规青 羊宫全体结构是这样的:临着大路,是一对大石狮子八字红墙,山门三道进 门,一片长方空坝,走完,是二门,门基比山门高一尺多,而修得也要考究 些……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三丈来高,人工造就的土台,缭以短垣,升以石阶, 台上各有小殿一楹;东曰降生台,西曰得道台。
穿过斗姆殿,相去一丈之远,逼 着后檐又是一座丈许高的石台13】每到老子的诞辰(二月十五日),青羊 宫的香火很盛,外地人一般把这称为赶庙会,而成都人简单地称它为赶青羊宫 这一天,也是农具竹器以及各种实用物件集会交易之期四乡的人,自然不远万 里而来,买他们要用的东西城里的人,更喜欢来不过他们并不像乡下人是安 心来买农具竹器的,他们也买东西,却买的小玩意、字画、玉器、花草等;而他 们来此的心情,只在蔑棚之下,吃茶吃酒,作春郊游宴罢了成都的人们的游赏 休闲之习,已经是四川地区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特色所在唐宋以来,对巴蜀游 赏之习加以赞赏的著述不绝如缕书中记载蜀地之人富贵悠闲,喜爱四处游玩, 吟诗作乐,从古至今,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14】同样是街道、场镇和庙宇,作者在《死水微澜》中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景象街 道是那么的富丽堂皇,场镇是那么的热热闹闹,庙宇是那么的别具一格这些景 观只有在李劼人所描述的成都才会存在 二、民俗风情在李劼人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川西坝子的街道、场镇和庙宇等景观, 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朴实而独特的风俗民情 汪曾祺说:“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如自上而下 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 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 老15】在李劼人小说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描写得细致精彩的婚丧节庆的风俗和仪式 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呈现给了我们大量的成都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