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走进歌剧世界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7KB
约18页
文档ID:231746197
走进歌剧世界_第1页
1/18

走进歌剧世界 我对歌剧情有独钟,但我是指挥,不是理论家在间断了20年之后,去年才又回到了歌剧指挥台上,有许多感触,也只能就自己的体会,发表一些感想,请大家批评民营的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是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0年6月成立的一个歌剧培训中心,有福建金帝集团的赞助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完整的歌剧为教材,在指挥和导演的指导下,帮助那些基本掌握了声乐技艺、具有演唱歌剧潜力的歌手们学会准确地读谱,严谨而有表现力地演唱人物,学会重唱,会听伴奏,懂得看指挥,知道如何在音乐中表演角色等,以求为我国歌剧舞台培养高水平的后备人才,努力为中国歌剧事业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厦门已经有了一个能够胜任,也乐于参与歌剧表演的厦门爱乐乐团 这次文化部批准我们“歌剧中心”以歌剧《紫藤花》(歌剧《伤逝》的校园版)和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参加中国第一届歌剧艺术节,我们非常欣慰,因这体现了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意见”中“选择有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任务”,“要将其纳入重点院团予以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我们申请参演的目的在于向大家汇报我们“让歌剧走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也就是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过程中,努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点心得。

一、以简约的小制作室内歌剧形式上演的歌剧《紫藤花》(歌剧《伤逝》的校园版)来介绍一部可以走进校园和基层大众的我国歌剧精品 2011年9月16日,我们将沉寂了20年多之久的,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韩伟、王泉根据鲁迅原著编剧的经典抒情歌剧――《伤逝》节编成《紫藤花》(校园版),重新搬上了舞台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1925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是施光南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同年在北京人民剧院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音乐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将一对在“五四运动”掀起的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放置于“五四运动”后依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渴望自由的爱情,他们不屈服于社会的威压,叛逆于世俗,依靠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突破重重束缚,实现了自由的结合,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当时强大的社会压力,脆弱的理想终于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透过他们的爱情悲剧,鲁迅揭示出腐朽的封建制度还在酿造爱情悲剧,从而启发、引领进步青年去探索、去追求新的生路施光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谱写的大量的歌曲,如《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都已经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他的音乐引起了时代的共鸣,陶醉了千百万中国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由施光南等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伤逝》,基本忠于鲁迅原著的精神与风格,在形象地塑造剧中人物的同时,又深入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在同封建礼教抗争过程中艰难的心理斗争为此歌剧中除子君(女高音)、涓生(男高音)两个角色之外,作曲家又设置了女歌者(女低音)、男歌者(男低音)演唱具有旁白性质的“戏外音”角色,借以突出刻画主人公波澜的情感与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剧采用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把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与伴唱交织运用,使得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作品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分幕,在戏剧结构上也颇具新意《伤逝》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其中《紫藤花》、《金色的秋光》、《冬天来了》、《不幸的人生》等一批曲目,已经进入专业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者在广大群众中传唱,成为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曲目我们2011年9月22―25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歌剧《紫藤花》时,一位彩铃始终锁定着“紫藤花”旋律的中年人,虽然平日常常有机会得到赠票来大剧院看歌剧,这次为了表示对这部心仪多年的歌剧的敬重,竟从家里步行来到大剧院,自己掏钱购买了《紫藤花》的歌剧票;一位来自甘肃的农民工,他的手边有一张多年前买到的,爱不释手的CD《紫藤花》,这次带着新婚妻子来北京度蜜月,当他看到了《紫藤花》的海报,月薪只有2000多元的他,毫不犹疑地竟花了400元买了2张《紫藤花》的歌剧票,带着妻子走进了国家大剧院;当他向我深深鞠躬时,我和许多人都为之热泪盈眶了。

从1987年开始,施光南携手指挥家陈贻鑫,在广州的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了全剧的盒式磁带,至1990年2月完成就在录音完成时隔仅三个月后,施光南便因病逝世2003年,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制作发行的定名为“紫藤花”的CD就成为《伤逝》全剧的绝版录音,也是为我国的民族歌剧事业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可永久保存的录音资料可是,除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剧〈伤逝〉选曲(钢琴伴奏谱)》的10首选曲外,人们已见不到完整歌剧(45曲)的乐谱保存在中国歌剧舞剧院资料室里的手写铅笔稿,不论是残缺不全的钢琴伴奏谱,还是乐队总谱,均非2003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的CD所依照的最终定稿 歌剧《伤逝》,无疑是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两位巨匠在不同领域,跨时代的合作;同时也是中国经典文学与西洋音乐形式一次完美的结合,属于应在今天的校园里得到传播的一部我国歌剧文化精品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也是歌剧《伤逝》诞生的第30个年头,以推广民族优秀歌剧为己任的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决定将歌剧《伤逝》整理、节编成“校园版”的歌剧《紫藤花》,使它更便于走进校园,使年青人能够以音乐戏剧的方式重温鲁迅的经典文学,重新唱响上世纪施光南谱写的时代旋律。

我在征得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的同意后,从中国歌剧舞剧院档案馆里拷贝了全剧的原始手稿;请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作曲老师孔令伟负责对其管弦乐总谱和钢琴谱进行了整理、分析、逐音校对,直至电子制谱、装订成册歌剧的整理除了基于作曲家的手稿外,主要以“紫藤花”CD录音为参照标准 当年与施光南一起观看歌剧《伤逝》时,我就向他提过一个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将《伤逝》改编为室内歌剧形式,以便它走进校园?”可惜他英年早逝了今天我们来对一部经典遗作进行改编,就必须持非常严肃的态度这次演出所用的小乐队的总谱和节编过的钢琴谱,已经不是施光南100%的原著,每个细节我们都经过了谨慎的反复斟酌,在排演实践中也吸收了李稻川导演和乐谱整理者的建议,对《伤逝》校园版进行了节编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两点是: 1.内容上删去了“伤逝”,结束于“回去” 为了更加贴近当代青年倾向于“短平快”的欣赏心理,我征得了原编剧韩伟的同意,将施光南原来长达2小时的歌剧,节编成了一个长度约为1小时30分的版本;其内容取向以子君的悲剧为主线,将戏剧高潮锁定在子君不得不“回去”的《不幸的人生》和人们的思考中,而略去了她的“伤逝”和后面涓生苍白无力的后悔、感叹,最后在合唱高唱“紫藤花……永在我记忆里垂挂”那充满期待情绪的高潮中结束全剧。

在戏剧结构上也将原来的四幕,调整为大致内容为:“热恋”、“寒潮”和“不幸”的三幕,没有中场休息 2.形式上压缩了合唱、乐队和舞美的规模,尝试了“室内歌剧”风格 歌剧《伤逝》只有2位主演,原来用的是大合唱队,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现在压缩为同时兼任舞台换景的,10来个人的合唱队,和一台钢琴、一支长笛、一位打击乐和10位弦乐师的室内乐队;在舞美上也采用了尽量节约的布景道具(两棚紫藤花,一套桌椅)和只用少数灯光吊杆表现春夏秋冬的小制作我们希望这部具有经典价值的优秀歌剧,能够以简便的形式走进大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得到传播于是,我们就将剧名按照已经发行的CD的名称,改为《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了,并以此向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致敬,向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致敬! 二、以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参演,希望能重新唤起各省市歌剧院团对用中文版引进世界经典歌剧的关注和信心,这样不仅可以使广大群众方便地走近世界经典歌剧,也可以让许多青年演员、声乐教师和普通大众走进歌剧 近年来,上海和北京的歌剧舞台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国内歌剧院用原文演唱西方歌剧的大制作此起彼伏,引进世界经典剧目、制作恢弘舞台,与国际明星同台的盛况琳琅满目,从歌剧舞台上显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文化环境和歌剧界的实力,也令世人瞩目,歌剧这颗“音乐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正在我国的剧院舞台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这着实令人欣慰。

然而,我作为非常热爱歌剧的一个观众,作为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曾经为我曾担任过首席指挥的中央歌剧院在介绍西方歌剧精品中创下的业绩而感到自豪;可是,自从我14年前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我才深深感到,歌剧其实还没有进入多数中国人的视野之中,她离我国广大民众太远了! 西洋歌剧中文译唱由来已久,从我的“微博”留言中可以看到,一些现代的年青人都没有听说过西洋歌剧可以用中文译唱其实,新中国建立后,一批歌剧热爱者就为西洋歌剧的中文译配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仅我知道的就有刘诗嵘、周枫、张承模、赵启雄、苗林、丁毅、朱伟华等专家,仅中央歌剧院就保存有中文译唱的西洋歌剧:《艺术家生涯》、《费加罗的婚姻》、《丑角》、《乡村骑士》、《詹尼・斯基基》、《蝴蝶夫人》、《卡门》、《蝙蝠》、《风流寡妇》、《魔笛》、《唐・帕斯夸莱》、《后宫诱逃》、《叶甫根尼・奥涅金》、《弄臣》、《驯悍记》、《女仆作夫人》、《青年近卫军》、《费德利奥》、《威廉・退尔》、《魔弹射手》、《黑桃皇后》、《沙皇的新娘》等22部,前面16部都曾经上演过另外,上世纪90年代起,吴祖强牵头组织专家为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翻译了一批外国歌剧名著,以中、外文对照的方式出版,预计出一百种,如今已经出到70种了。

可见西洋歌剧中文译唱是两岸中国音乐家一直在推动的事业 我回想起1978年中央歌剧院刚刚从“文革”造成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时,第一部复排的就是50年代在中国首次上演,并连演了100多场的意大利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由于是用中文演唱,观众听得懂,加上10年“文化浩劫”之后,大家对西方文化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期待,根本不会去挑剔是否“原汁原味”,因此中央歌剧院80年代在京、津、宁、沪、杭等地又由我指挥巡回演出了100多场,再次造成了轰动性的反响最令人难忘的是,《茶花女》在有2000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里连演40场都场场爆满的空前纪录1982年,中译版的法国歌剧《卡门》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时,虽然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登演出广告,可是闻风而来的首都观众竟然使演出连续进行了27场!后来在短短的几年里,我接着指挥了100余场听说前两年,在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届歌剧演出季里,虽然也有中国的原创歌剧,但更多的是用原文演唱的西洋歌剧遗憾的是,投入几百万元搞成的一部戏,却只能演四五场想想也是,你用原文演唱本身就不在乎广大观众是否听得懂,那么观众又为什么要来为你捧场呢?据说当时上演场次最多、上座率最好的还是用中文译唱的《卡门》,这恐怕与观众能够听得明白也有重要关系吧? 1988年,中央歌剧院以两部中文译唱的西洋歌剧《蝴蝶夫人》和《卡门》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引起听惯了原文演唱的香港媒体的热烈讨论。

在见到的16篇有关文章中,持反对意见的只有3个人的4篇短文但即便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才明白每一个细节其实在唱什么,克服了语言的障碍,我们才能谈得上真正欣赏歌剧歌词翻译得不仅很美,而且十分精确,即使不看字幕都能听得清楚,肯定对推广普及西洋歌剧起了极大的作用音乐、内容与旋律力求接近原词,写得很高明,因此听起来并无拗口之处,流畅自然,很快便适应下来 赞同者更是表示:“以中文演唱,使大部分观众看起来明白透彻,使演出效果相得益彰过去看原文唱的《蝴蝶夫人》,所配合的中文字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