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考点与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教学过程(一)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基础: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386年 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 ;398年迁都 ,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②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 年(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③拓跋珪的汉化改革:拓拔圭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封建化进程;2.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这导致人民反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3.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改革成功的主观条件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合作学习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一一《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表现(1)农业生产发展(2)手工业日益活跃(3)商业日趋活跃2、原因(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关于“佛说法图残片”、“北魏孝文帝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图:分别反映了北魏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关于“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提示:(1)反映了商业活跃;(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强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关于“龙门魏碑书法”:反映了北魏重视汉文化,促进了北方文化的发展关于“鲜卑人乐俑”:反映了孝文帝仿照汉族制定礼乐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鲜卑族的汉化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关于“汉人胡食画像砖”:反映了汉人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合作学习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 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6分)(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5)(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3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均给天下之田”可知是均田制但它实行的前提是保证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抑制“富者兼山泽”第(2)问考查学生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孝文帝学习汉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第(3)问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答案:(1)均田制2分)不能1分)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分)(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5分)(30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3分)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成功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特点: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影响: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