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发 展 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顾智明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2003 年 4 月 南京1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摘 要: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 “世界历史眼光”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主要包括: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无产阶级“世界历史性”事业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依然有着振耷发聩的意义 当下,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正以咄咄逼人之势改变着世界,不能不受到世人高度关注,成为经济、政治、文化论辩的核心话题由此吸引着学界、包括西方原本与马克思主义无缘的哲学大师把目光聚焦于马克思,特别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世界历史眼光”认识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深厚意蕴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了解全球现实变化最有用的分析工具”(多斯桑托斯语),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与时代同行”(德里达语) 一、 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这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的要义所在,是其时代风貌和理论品质的突出表现。
2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性特征15 世纪末年,随着地理大发现,人类由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随后,16 世纪尼德兰革命,17 世纪英国革命,18 世纪法国革命,市场、贸易、资本扩张特别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①到 19 世纪中叶,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最终形成这时,正是马克思及恩格斯走上理论舞台之际,时代决定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理论探求和价值指向抱着“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理想和“哲学世界化”的理论探求,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到法国、比利时、英国……,纵观世界风云,博采人类知识,胸怀日益宽广,视域充分展开他们批判里格尔,超越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转向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所谓“现实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以往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相区别,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国际性生产关系”这种“国际性生产关系”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周围感性世界”,铸造着马克思恩格斯的3“世界历史眼光”,成为马克思对人类两大贡献之一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语境和时代特色。
如:就在唯物史观诞生前夜(1845 年 3 月),马克思在批判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弗·李斯特的著作时,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现代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制约下,一个民族所做的事情就是为整个人类所做的事情②几个月后(1845 年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站在唯物史观高度认识世界历史,认为孤立分割的“民族历史”向联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 “宇宙精神”和“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个事实”③世界历史的形成,生产社会化、国际化,造就着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文化、世界民族和“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世界历史眼光”就不可能取得对现实社会问题准确全面的认识 《共产党宣言》正是以“世界历史眼光”从错综复杂的世界关系脉络中开掘出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诸问题可见,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密不可分在马克思看来,4取代与历史实际隔绝的历史哲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其量不过是对于人类历史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结合,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④。
所谓“现实的历史”,主要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历史”为此,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取得对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后,更为重视运用其方法于现实世界历史的研究,从中验证,发展唯物史观,深化、拓展其“世界历史眼光”如:19 世纪 50 年代,马克思计划写一部经济学巨著,在拟定的纲目中准备写“生产的国际关系”、 “国际分工”、 “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 “汇率”等,然后再集中写“世界市场和危机”⑤马克思积四十年心血写成的《资本论》及晚年专心研究人类学,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宏大视角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从纵向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横向上则侧重揭示了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的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世界历史,其形成过程、本质特征、历史走向等等,由此形成了特有的“世界历史眼光”唯物史观与“世界历史眼光”的不可分割性,使唯物史观有着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无法比拟的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也使马克思的视野超过了以往和同时代的思想家关于世界历史眼光的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有揭示17845年康德发展了《从世界主义出发的世界通史观念》,呼吁人们走出狭小的民族圈子,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历史。
康德甚至提出“世界公民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勾勒出世界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由东方向西方辩证发展的图景,并试图以世界历史的视角考察市民社会诸问题为此,恩格斯评价说,黑格尔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⑥这无疑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但唯心主义历史观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特别是黑格尔,当他把人的粗暴的和野蛮的欲望从世界历史中剔除的时候,他自己就中了“理性的狡计”,陷入无法摆脱的思维困境难怪黑格尔引用《圣经》叹道:“太阳底下没有任何新的东西”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超越费尔巴哈,创立唯物史观,把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眼光;同时使唯物史观与现实的历史紧密结合,进而显示出以往任何历史理论都不可比拟的现实针对性和强大生命力今天,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辞世一个多世纪,历史愈来愈在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世界历史推进,这就是人们称之的“全球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言”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生活与行动、我们的6组织与机构,按照地方——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重新组织”。
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全球历史观”在现代西方悄然兴起,主张用更广阔的世界观解释社会事件与之相呼应,还有“世界体系”理论,主张把资本主义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固然有诸多合理因素,但真正有魅力的还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可是,长期以来,学界肯定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革命变革,但往往停留在一般哲学方法论层面上,对其深入展开的“世界历史眼光”往往重视不够,研究不深,以至把人的“社会关系”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区域性生产关系,又归结为阶级关系,盲目排外,做茧自缚,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事实教育了人们,要全面理解马克思,就要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他的学说,特别是作为两大贡献首要贡献的唯物史观,突破狭隘的区域性,放眼宽广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二、透过资本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反历史性,放眼人类未来资产阶级“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是反历史的,因而必将被超越当代全球化绝非资本主义一体化,扬弃资本主义才是根本出路这便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眼光”里表现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资本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又表现出鲜明的反历史性在马克7思看来,资本是天生的国际派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⑧大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便利等等,将分裂的人群和孤立的地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⑨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色教堂的奇迹,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徒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马克思充分肯定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分析了资本的历史局限性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几个极限:必要劳动是剩余劳动的极限;价值实现决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极限;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其手段发展的极限一方面,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动力另方面,生产力越发展便越排挤活劳动,造成无限地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与资本增殖有限目的之间的矛盾,资本成为资本发展的极限与此同时,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造成人与物关系的颠倒,人丧失了固有的本质深陷于物的奴役之中,使之片面、畸形这种状况只能导致国际、国内矛盾加剧由此决8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是有限的,它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必将被扬弃,进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新时代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等著作,无不耀现着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今天,基于上世纪后期社会主义的挫折,资本主义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全球原野上狂奔,资本加速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世界是不是真的一体化于资本主义,从而宣告了“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有助于我们认识各种美化资本主义并将之永恒化的学说,看到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及其走向当代资本全球化的反全球性、反历史性,说明最终它将要被超越在科技革命浪潮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的经济不仅通过贸易而且直接通过生产联结在一起,世界性生产力体系正处在不断形成之中,客观上不仅要求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国家、地区的局限,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对国际性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合理调节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军事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化”幌子下力图把自己的制度安排、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世界,以满足自身生产扩大的趋势,实现对他国的剥削和掠9夺这样,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国际资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与创造更高的全球生产力的矛盾;推行强权政治与实现世界平等、民主的矛盾;文化、价值霸权主义与源远流长的各民族文化、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矛盾。
后者才是全球化的本质,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资本的“全球化”本质上是反全球化、反历史潮流的,因而必将被超越放眼当代世界,令人忧虑的生态、资源、贫困、战争、恐怖、人的精神失落等等,无不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深化的表现,表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极限压迫民族“用来压迫其他民族的力量,最后总是要反过来反对他自己”B10“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规律及其最惊人的矛盾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广的地域里,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发生作用;因为所有这些矛盾一旦拧在一起,互相冲突起来,就会引起一场斗争,而这场斗争的结局则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B11 资本全球化中诸种否定因素的不断生长,最终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全球化取而代之三、利用世界历史平台,推进“世界历史性”事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在揭示了资本为主体的世界历史转向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世界历史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平台上,对越过“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世界历史性”事业作了深入的探讨和揭示今天看来,10依然有着振耳发聩的意义 第一,确立第一,确立“世界世界历历史史”的的宽阔视宽阔视野这是马克思认识当代世界的特点,亦是他强调的根本观点。
在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成熟以后的著作中,经常使用“世界性的”、 “全球的”、 “普遍的”、 “宽广的”、“全面的”等概念,以同“氏族的”、 “民族的”、 “狭隘的”、 “地方性的”等概念相区别,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