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国医大师张缙针灸大成讲稿,,第一章《针灸大成》书史概说,1、《针灸大成》成书于明万历29年(1601年),,2、编著者 杨继洲,,,出版者 赵文炳,,,选集校正者 靳贤(选集校正是靳贤自己写的,实际就是编辑,而且是外行,不懂医,不懂针灸的官吏),,3、学术界公认是一部明以前的针灸学术总结4、全书共分十卷约37万言第一卷为《针道源流》,,经,论,部分《针灸直指》第二卷为针灸赋第三卷为针灸歌诀与杨继洲四篇针灸策论,策论是古代考试时以问题叫应试者对答叫策这四篇策论是杨继洲考御医的答卷今天看是四篇论文第四卷为针刺手法第五卷为子午流注类第六卷、第七卷为经络、脏腑、腧穴第八卷为《神应经》穴位、针灸治疗第九卷为各家症治、灸法、医案第十卷为小儿按摩,0,,,5、从1601年到1949年,《针灸大成》一共有79个版本(实际更多,新中国建国后的版本未收录在内),,,《针灸大成校释》是由张缙主编,是国家医学科学1963-1972年十年规划中第36项(三)题,这是当前国内外最畅销的一个版本。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发行第一版,2009年又修订二版,请参阅第二版序言,祖本(是1601年万,历,29年赵文炳刻本,祖本就是第一个版本),,,顺治(丁酉)、康熙(庚申)、李,月,桂本,这是第二个本子,,,乾隆(丁巳)、章廷珪本,,,,祖本情况实际上目下还不清楚,在59个图书馆馆藏目录看有7个版本,但有人说是把李本的序言撤下去冒充祖本,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二《针灸大成》在针灸书籍中的地位及其特色,本书实为地方官方印制的,,,以其卷帙之巨,,,以其内容之多,,,以其资料之全,,,以其方面之齐,,,以其流传之广,,,以其影响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尤以内容,详,实可靠,资料丰富全面,,,长期以来冠针灸群书之首,,,,实际上,《针灸大成》,是一部针灸教科书, 又是一部针灸的百科全书,,它,被针灸工作者:,,,,奉为圭臬,,,,捧为至宝,,,俨如基督教徒之于《圣经》,,,俨如清真教徒之于《可兰经》,,,(针灸人不可须臾离开者也),,2. 与古代针灸专著比,《灵枢》——虽为经典但过于早,,,,过于古朴,,,,系统性差,,,,汉以后的东西没有,,,晋·皇甫謐之《针灸甲乙经》虽系统性强,,,,但内容仍属《灵》《素》范畴,,,,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以后历史东西也不可能有,,唐·孙思邈《千金方》唐·王焘《外台秘要》皆为方书,,没有针灸学术的完整系统,,而又各有所重,,千金重于穴,,外台重于灸,,宋·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点只谈穴位主治,实质应看作是铜人,模,型的说明书,,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偏于治疗,,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只讲经络,,元·窦汉卿《针经指南》——虽精而少,偏重针刺手法和流注八穴,,,明·徐凤《针灸大全》——是一个小册子,其内容侧重于子午流注,。
《金针赋》靠此书才得以流传特别是他保留了《金针赋》的序言,才使我们清楚了窦氏针刺手法学派的形成过程明·吴崑《针,方,六集》——理论性强,系统性强,但本人在某些方面有偏见内容也少的多,而且根本没有流传,因此谈不上社会影响明.高武《针灸聚英》,——,仅《大成》三分之一,本书影响较大,但对针刺手法有偏见认为手法是巧立名色明·高武《针灸素难要旨》,——,是《内》、《难》中之有关针灸内容的摘录明·杨继洲《针灸大成》:针灸的几个重要方面在《针灸大成》里全有,还特别详细经络,腧穴,手法,治疗应有尽有,最多最全,各家之内容亦齐备,还有四篇策论,31个病案,36项《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记载着杨氏的学术精华《针灸大成》著者一事(请详《针灸大成校释》二版跋),(一)问题的提出,,,,1957年范行准(中国最著名的中医文献权威)在他1957年出版一本《 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的跋里(跋是一本书的后边序言,),,他写到:“且《针灸大成》卷一针道源流,也引用《玄机秘要》之书且标明‘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著集’之文因此,我很疑心《针灸大成》一书,并不是杨继洲的书证据也是根据《针灸大成》卷一针道源流之后的结语,《针灸大成》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注:《玄机秘要》是《针灸大成》的底本,全称为《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是杨继洲亲笔原著。
《针灸大成》就是在此基础上成书二)从著录看,:,从祖本到所有79版本全是属于杨继洲的书,提法分为:著, 原著,编,撰 ,秘藏原本但均表明是杨继洲之书出版者,作序者赵文炳是亲见其书的,从序言上看:,,,赵文炳《针灸大成》序是个权威性序言,,,其中对《大成》为杨继洲之书十分肯定,不容怀疑全序229言,已说清刻书始末,②王国光序是《玄机秘要》序,,,此序的安排在赵序之前,这也充分说明两书即《玄机秘要》是《针灸大成》的底本③且医案中也有关于《玄机秘要》刻书的记载,:“,庚辰岁(1580万历八年)过扬,大尹黄缜庵公……时工匠刊书,多辱(承蒙之意)斛米之助将付之梓人,尤以诸家未备,复广求群书1、,这个未备只能杨继洲知道,因为赵文炳、靳贤不是医生怎么知道什么书已有,什么书未备呢?,,2、,广求群书,也不是始于《大成》而是始于《秘要》,因大成序言说是复广求群书3 、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乃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这句话也说《大成》是杨继洲亲笔所写三) 杨、赵、靳 三人对《针灸大成》的贡献,(,1,),杨继洲,,1、远涉山西为赵治病,已古稀之年,仍不忘刻书2、三针治疗赵疾,出《秘要》给赵看3、除刻书外又乘机补入许多材料,,其整个学术思想和主要学术内容以及本书的体例,均出自杨继洲之手,只能出自杨手,因为赵与靳均“未攻是业”。
他们不懂针灸,无法知道缺什么,少什么2)赵文炳在写序时未详说自己有另一个考虑,这篇赵序很可能出自杨继洲之手因为赵不懂医,无法写医的内容对比来看《玄机秘要》序可以肯定是王国光亲笔所写赵文炳当时为山西巡按御史,为官清正,平阳为其治下,也是全国印刷业的中心他委人为杨之助手,按杨意编成《大成》这是合乎情理的三)靳贤,,,山西通志(光绪十八年刻王轩总纂(共十一册)第一百十三卷,各宦录明庶官记载:,,,“靳贤静宁(今甘肃省静宁县)举人,通判潞安有治民才,历署州县编审厅,讼人称平催科得法,民间输纳恐后,政声大著,委署无虚日,皆称任,使升岢岚州不就这说明靳贤是官吏出身,本人并不是医生,更不知针灸,,,,靳贤照稿校对是可以的,也是他分内之事,说他“选集”是不可能的一个不懂医的人如何去“选”去“集”,显然是句假话4、结语,,(1),本书为杨继洲之书,杨氏在付印前又在《秘要》基础广汇了群书安排了内容,审定了体例成《针灸大成》十卷,,(2),赵文炳应为出版人和倡议刊刻此书的人并为书作序赵委靳贤为杨之助手,协助编书,是一位编辑,兼任管理工作3),靳贤受赵文炳之委,协助杨继洲出书,他自己说为本书“选集校正”实际上是本书的编辑,因为杨继洲是太医院御医。
不能久住平阳,所以杨继洲走后委托靳贤办理有关刻书校对事宜这是合乎情理的靳贤在针道源流之后加上“《针灸大成》总集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27个字,这27个字里有靳贤的“黑货”,这才种下了祸根,惹出来说作者不是杨继洲的轩然大波一定详参《针灸大成校释》二版“跋”(1027页)这里已经理清了此事关于编著的提法:,,,编 (中有著),,著 (中有编),,撰,,撰者述也,所谓述而不作,,原著,,秘藏原本的说法均不恰当但以编著为宜,,四、《针灸大成》的版本,(一)《针灸大成》版本的概况,,(1)本书1601年出版以来已414年,,,(2)现存79个版本(1949年以前),,,①《59个图书馆馆藏目录》为47个版本,,,②《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上为79个(不包,括,1949年以后出版的)等于建国以来每4.4年出一本,在古针灸书中出书之密度占第一位3)在7661种(指59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录,中占12位,,,本草纲目 11,,,医宗金鉴 8,,,(4)《大成》的五个主要版本及李月桂、章廷珪其人,,,1601,年:,首刊于平阳府称万历辛丑赵本,,,又56年之后,,,1657,年:,李月桂据祖本再刊于平阳(顺治丁酉李本),,,又24年之后,,,1681,年:,李月桂据2本再刊于江西(康熙庚申李本),因李月桂此时调任江西督粮道,,,又56年之后,,,1737,年:,张廷珪据顺治李本修订(乾隆丁巳章本)后重刊,,,其古本刊刻密度亦大。
因此说明以后针灸的传承全靠《针灸大成》李月桂,,,字含馨,,,关东人(古沈,),,以贡生授忻州知州累擢平阳府知府,江西督粮道李任平阳府时其祖父(大父),由北京去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致罹“痰火之症”,历百日始愈,于是李知医道之难耳闻郡中有《针灸大成》一书惜未遍传海内,因旧版残缺,故捐俸刻书于1657年(顺治丁酉)刻成过24年到1680年李在江西任督粮道时,因感“旧版漫漶”,乃复取原版,细加校讎,虽一字一画,不能不自假易,这就是康熙(庚申)李本这个本子较1601年祖本(指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有以下改动李氏工作有两点值得特别提出的:,,1,、,捐俸刻书,两次重刊2,、,在乾嘉考据学盛行之前,上述校勘是难能可贵的章廷珪,,,会稽人,乾隆初年任平阳府知府,精于医理,到任后乃知“府库中有铜人四图,针灸一书”,,,“当时旧版医已多慢患腐朽,磨损受潮,不可收拾”,乃“捐俸”创议刊书,以顺治李本为底本有志者,郑维纲、归天镕等人“共相校讎,字讹者正之,意疑者阙之”当时有襄陵县知县黄纲,浮山县知县陈政等四十余人的捐助,章本在李本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其改动如下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这个排印本贾维成先生开本书四校之先例,并且是第一个横排、简体、新标点。
59个图书馆馆藏目录《针灸大成》按朝代分布情况:,,针灸大成版本分布趋向,,,《针灸大成》之不同印法:,,,34个刊印大成之出版机构,第一:有年代考19个,,1、1680——致和堂,,,2、1801——经伦堂(嘉庆六年辛酉),,,3、1833——崇德堂,,,4、1834——文道堂,,,5、1843——经余堂(道光二十二年癸卯),,,6、1860——参道堂,,,7、1875——宝华顺,,,8、1880——扫叶山房,,,9、1886——江左书林,,,,10、1896——文瑞楼(光绪二十二年丙申石印),,,11、1903——振茂义,,,12、1909——荣禄堂,,,13、1931——中原书局,,,14、1937——大文书局,,,15、1937——宏文书局,,,16、1937——马启升书局,,,17、1954——建文书局,,,18、1955——锦章书局,,,19、1963——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无出书年代者15个,,1、书业堂 8、致礼堂,,,2、聚合堂 9、幸福记书局,,,3、聚秀堂 10、大成书局,,,4、禄荫山房,,11、进步书局,,,5、善成堂,,12、春明书局,,,6、大文堂,,13、晋新书局,,,7、紫文阁,,14、共和书局,,,,,15、近代书局,,,9、分卷问题,1、祖本,李刊本均10卷,,2、章本有的同刊《新刊铜人针灸经》和《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共12卷。
流传不广),,[1]锦章、建文、春明、进步等书局是将大成分为十二卷,二、四卷各分为二,,10、王辅刊本,注: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41,子部5~1,医家类3,,“有顺治丁酉李月桂,康熙戌寅,王辅重刻本,是本即辅所刻刊本也”,,11《针灸大成校释》1963年1月写出科研设计书,,《针灸大成校释》是张缙教授1958年开始筹划,到1963年正式拿入中国国家医学科学研,究,1963—1972十年规划36项(三)题七本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国家科研课题,这七本古籍是《灵枢》《素问》《难经》《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和《针灸大成》《针灸大成》原为37万字,《针灸大成校释》成书后为90万字也就是张缙又加进50多万字可见其工作量之大该书1984年第一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隔50年2009年又修订二版出版该书在设计时就编定了计划的细节如下:,,《针灸大成校释》工作细则,一、以明万历29年(1601年)赵本为底本 (参影印本用)二、以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贾维成先生之校勘本为主参本(以下简称人卫本)人卫本已做处理之处,本书均拟采用三、校释一律按“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的顺序排列。
由于原书体例庞杂,要根据各章节的具体情况依次选用,不强求一律,以便节省文字无关项目可以甩掉不用,但不做顺序上的变动提要、原文等标项文字,均用“[ ]”符号标上四、为了使阅读本书时能一目了然的有个概括性的认识,根据情况在卷首或篇章之首先加“提要”,提要上只点本篇要点,属于题解范畴的内容在注释中解决五、原文,,,原文一律横排,用国务院规定的简体字用通用的标点标句在原文中只限加顿号、逗号、分号(尽量少用),句号及书名号原文分段要长短适中,尤应注意分段的合理性原注、按均做原文处理,但不能单独成段,须紧排原文之后,写原注、原按时要前后各缩两格,并选用小号字以与原文区别六、校勘,,,用四校法提出一个较好的本子以对校为主,兼用本校法与它校法理校贯穿校书的始终校勘记要用规范语言写出除少数必须诸说并存外,力求有结论性意见并存时也应有倾向性提法,力免避免模棱两可的意见,以免读者读后茫然凡属原书及其所引各书有意改动之医经原文(如缩写、减字、移位等)本书一仍其旧经辨明确系刊刻所致之错误则依经文一一校出在校勘时要力求与另外六本已校释之古书保持一致校勘不能写成考证写校勘注时要将所校之内容首先列出,用“ ”符号标上,前加有“○”的序号。
然后写校勘注内容写校勘注时一律写明出处之卷次或篇章《内径》要写出篇名《甲乙经》写出卷次七、注释,,,标题、字、词、句、段均可注释,但注段的方式除不得已时尽可能少用每条均需首先列词,并将所列之词用“ ”符号括上,在词前加有“[ ]”括号的序号注释时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特殊情况下,亦可用较长之注释注,释,时以汉语拼音为准,同时加直音注,其写法如: [1]“鸿”(hóng红),,,注释时,在文章中只注一次,不写参见在一卷中之其它篇章再现时,写:“见xx页注x”同一词条再现而该词又有新的含义时,则做一新词另加注释所有注释均须先注首见之词八、语译,,,语译时一律用直译,要与原文紧密照应,分段时亦必须与原文一致原注、原按原则上不译浅显易懂的章节亦不译,对其中偶尔出现的晦涩难懂之处,可用注释方法处理译文风格要力求全书一致必须用浅显精炼、生动朴实的语体文,切忌使用方言土语语译是释的重要部分,通过语译将校勘、注释等全部内容通盘归纳到一起,把原文原意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以使读者对本段全面领会,深入理解九、按语,,,按语一律置于语译之后,文字多少不限有按则按,无按不按按时必须有内容按语可以从如下几种情况着笔。
1、确有必要做进一步阐述,在语译中须做意译的部分,或在注释时又不便发挥者;,,,2、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之问题,或必须引用当今各家之资料做深入阐发者;,,,3、对有争议问题,而编者又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写入按语,但资料要有根据立论不可偏激,行文要留有余地;,,,4、对研究成果引入阐述时,应侧重于文献研究,对临床研究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实属必要者,仅可引入其可靠之结论,不可罗列数据和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十、避免用西医名词、术语进行阐述,,,作为自然科学的解剖学术语,在对腧穴部位进行注释时可以按《百科全书针灸分卷》与《针灸学词典》的同样方法引用一律不用 神经学观点来解释以求全书注释中不背离经络理论十一、版本的缩写,,,本书所用《针灸大成》之各种版本全称及缩写如下:,,,明·万历29年(1601年)山西平阳府赵文炳刊印的的版本称“万历赵本”清· 顺治丁酉年(1657年)经李月桂刊印的版本称“顺治李本”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李月桂刊印的版本称“康熙李本”清·乾隆丁巳年(1737年)章廷珪的刊本,称“乾隆章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刊印的版本称“人卫本”本书所引各书名称均依《针灸大成》的称法写入。
《针灸大成校释》第一版各卷校勘注释数目表(后又有修改),,,各次校勘情况比较,,,五、《针灸大成》的序言,,1、主要序言有:,,,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序(王国光),,,②刻针灸大成序(赵文炳),,,③李月桂顺治本序(李月桂),,,④李月桂康熙本序(李月桂),,,⑤章廷珪乾隆本序(章廷珪),,,其中,王序、赵序最多见以上各序言均刊载在近期出版的《针灸大成之研究》上(张缙编著),,2、讲一篇序——赵序,,,赵文炳其人:,,,“赵文炳字含章,北直任县人”(《济南志》)“隆庆庚午(1570年)举人”(《代县志》)“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新城县立常平仓,积谷一万四千石清保甲,重学校”(《济南志》)“课农桑,问疾苦,力崇节俭,以化豪族之奢侈《任县志》),,,“日啖食蔬菜,非文会不设鱼肉宪司皆重其廉,赏分惠珍馔,文炳竟却之”(《山东通志》)“以忧归,起曲垣县”(《任县志》),“由知县擢御史,出按湖广及山西”(《中国人名大辞典》)“拜命之日,即疏劾相臣按晋,劾中使八事有大奸依藩为虐,贿夺皇场,有司莫敢问,文炳下檄大量,积弊一清又集古阉宦误国者为一篇,名曰《金鉴》,未上而卒”(《任县志》),,,下面解释几个名词:,举人: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包括首都地区)举行的考试,即乡试(秋闱),中央派主考官到各省,取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这样才有资格去参加次年在首都举行的会试。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首都举行的考试,各省举人参加春闱,合格者(取中者)为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廷试,):,皇帝对会试合格者在殿廷上所举行的考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①状元(状头)用奏状报其等级,;,②榜眼,;,③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传胪(宋),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举人中第一 解元 ╮,,会试贡士中第一 会元 ┃三元及第,连中三元,,殿试第一,,状元 ╯,,,,“忧”的繁体字是“憂”,,,居父母之丧——叫丁忧,,,“丁忧” 也称 “丁艰”,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官、不娶、不宴、不考,,,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丁外艰 ---丧制名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丁外艰下边讲一下赵文炳《针灸大成》序,,,,“医关民命,其道尚矣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余承乏三晋,值时多事,群小负嵎,万姓倒悬,目击民艰,弗克匡济,由是愤郁于中,遂成痿痹之疾,医人接踵,日试丸剂,莫能奏功乃于都门延名针杨继洲者,至则三针而愈,随出家传秘要以观,乃知术之有所本也。
将付之梓人,犹以诸家未备,复广求群书,若《神应经》、《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小学》、《针灸节要》、《针灸聚英》、《针灸捷要》、《小儿按摩》,凡有关于针灸者,悉采集之更考《素问》、《难经》以为宗主,针法纲目,备载之矣且令能匠于太医院肖刻铜人像,详著其穴,并刻画图,令学者便览而易知焉余有忧于时事,愧无寸补,恨蚤年不攻是业,反能济人利物也因刻是书,传播字内,必有仁人君子,诵而习之,精其术以寿斯民者,是为序时万历辛丑桂月吉旦,,,,(八月),,,,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承乏:在任官吏谦词,古代暂任某官职时的谦称,谓职位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己充代平阳府,:,宋,·,政和六年(1116年)置,(今,临汾市,),,临汾、洪桐、浮山、霍县、汾西、安泽,自,金开始为雕版印刷中心,产白麻纸,,,梓人:木工 “攻木之工七,其一为梓人周礼·考工记),,仁:孔子言仁,,,,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行方法,,擢,(,zhuò,):,当“提”,提拔之意,《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文会,:,《论语》君子以文会友,文酒之会南梁,·,萧统《昭明太子集》卷三口,:,“昔时文会,长思风月之交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