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澄合百良旭升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 1.20Mt/a)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评价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证书编号:国环评甲字第 3609 号编制时间:二零一三年十月2陕西澄合百良旭升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资源整合项目(0.60Mt/a)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于 2013 年 3 月委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承担,目前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编制完成,现将报告书主要内容及结论介绍如下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百良旭升煤矿工业场地西距合阳县直线距离约 8.0km,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合阳县知堡乡管辖区内公路密集成网,108 国道从井田边缘通过,由矿区至附近各乡镇及合阳县有公路相接,合阳至韩城、蒲城、渭南、西安等地均有公路相通矿井拟新建进场道路和运煤公路,交通主要是以公路运输为主,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煤炭外运条件良好本矿井交通地理位置见附图一二、项目工程概况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2006】26 号)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等六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07】74 号)及《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韩城等六县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 (渭政函[2007]48 号) ,拟对原“合阳县百良镇第一煤矿及合阳县百良第二联营煤矿”2 个煤矿通过扩大井田面积、增加开采煤层数实施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企业名称为“陕西澄合百良旭升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为“百良旭升煤矿” ) 。
整合后矿井生产能力 0.60Mt/a,井田面积 4.8241km2,开采 4 号及 5 号煤层,井田内地质资源量为 26.3418Mt,设计可采储量为 16.2589Mt,服务年限 20.0a矿井在整合区西部边界外(紧邻边界) 、殿下村的东南侧新建工业场地,该处场地占地为旱地,占地 9.90hm2,绿化率为 20%,在工业场地内东部布置 1 个混合立井;将原百良第二联营煤矿场地改建为风井场地,并改造其原有主、副立井作为回风立井,安全出口为位于井田东南部的已掘斜井井筒整合后矿井采用采用 1 个混合立井、2 个回风立井及 1 个斜井安全出口单水平(5 号煤层中)开拓方式,各煤层均采用长壁综采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首采 4 号煤层井下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电机车+无极绳连续牵引车运输;工业场地新建地面生产系统,原煤经筛分后分成3±50mm 两级产品,采用筒仓储煤,并设置袋式除尘器及洒水装置,由汽车外运;新建锅炉房,配备除尘脱硫装置;新建矿井水处理站和工业场地污水处理站;项目产生矸石全部综合利用,设计在工业场地以东约 0.15km 处的荒沟内设置排矸场,占地 5.0hm2,仅在综合利用途径不畅时使用。
矿井通风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水源为已有供水工程供水及处理后的矿井水、地面污废水;工业场地供热由锅炉房内设的 3 台 SZL4.2-1.25/110/70-P 型燃煤热水锅炉(单台容量 6t/h)供给,采暖期运行 3 台,非采暖期运行 1 台,风井场地采用电取暖设备;工业场地为双回路电源,一回引自西卓煤矿 110kV 变电站 35kV 出线间隔,另一回引自坊镇 35kV 变电站 35kV 出线间隔,距离均为4.0km;在矿井工业场地内新建一座 35/10/0.4kV 变电站,井下 10kV 电压供电,地面动力照明均以 380/220V 电压供给;风井场地 10kV 双回路电源均引自工业场地 35kV 变电站不同母线段,距离约 2.5km项目总投资 48724.96 万元,其中环保估算投资为 2195 万元,占工程建设静态总投资的 4.50%本矿井建设总工期为 22 个月,总在籍人数 436 人,矿井全员工效为 4.17t/工·日矿井工作面回采率≥95%;采区回采率≥80%三、主要建设内容结论(1)与产业政策、环境规划相符性分析结论项目实施符合《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政发【2006】26 号) 、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延安等六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 (陕政函【2007】74 号)及《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韩城等六县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 (渭政函【2007】48 号)等相关要求及程序。
项目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相关要求,符合《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 《陕西省水功能规划》等相关环保规划要求,项目占地与区域及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从产业政策、规划相符性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可行2)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结论整合后矿井工业场地选在整合区西部边界外(紧邻边界处) 、殿下村东南侧,占地 9.90hm2;将原百良第二联营煤矿场地改建为风井场地,占地 2.60hm2;排矸场位于工业场地以东约 0.15km 的荒沟内,占地 5.0hm2,从资源、工程、环境、经济等方面来看,整合后矿井各场地选址是合理、可行的4(3)清洁生产评价结论项目生产规模附合相关产业政策,采用了同类企业较先进的采煤工艺,选用国内成熟、可靠的开采设备,实施全机械化生产,采用了必要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措施,符合小煤矿资源整合的相应技术水平要求,但仍有部分清洁生产指标未达到三级标准要求,其清洁生产水平距我国煤炭行业基本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环评要求矿方应加强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使矿井综合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到国内煤炭行业基本水平,并向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靠拢。
4)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结论整合后的百良旭升煤矿各污染物均实现了达标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 43.42t/a、0t/a 、43.75t/a 和 115.39t/a,建设单位应行文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申请总量排放指标或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取总量排放指标5)水土保持方案结论根据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采取相应的工程和植物方面的水土保持措施后,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四、项目环境影响结论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附图二1)生态①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目标评价区是一个自然和人工共存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区内的干旱少雨,加之人类的粗放式经营,区内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貌以黄土沟谷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植被属旱作农业区;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形式,以轻度、中度水力侵蚀为主;该区以低覆盖度植被为主、动植物种类少,区内未发现国家级及省级珍稀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旱地次之,其余类型较少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力土壤侵蚀,随着“退耕还林” 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植被覆盖度会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将得到一定的控制和改善评价区内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动植物栖息地。
评价区主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为井田内及周边 0.5km 范围内居民点、地表和地下水体以及地表5植被②项目施工及运营期环境影响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挖损原地表,临时弃渣弃土乱堆乱放时造成植被破坏,增加水土流失,经预测,建设期排往排矸场的弃渣量为 2 万 m3;运营期各煤层开采后,全井田地表最大下沉出现在井田中西部,沉陷值约为 4.5m,地表沉陷最大影响范围分别在各煤层开采边界以外 90m 范围内,采煤地表沉陷将对土地资源、地面建构筑物等产生一定影响;在预测期内,项目预测扰动原地貌可能产生的流失总量为 9335t,其中新增流失量 5008t,背景流失量 4327t③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项目施工生态影响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及地面建构筑物建设、场外道路施工和井巷掘进,影响是暂时和局部的,施工期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破坏的植被、水保设施等由建设单位按规定进行土地复垦或给予补偿风井场地、井田内的村庄、井田边界、井筒、主要大巷、断层及采空区分别留设保护煤柱;对沉陷区采取及时平整、整治复垦等措施;对井田内乡村道路、输变电、通讯线路,采取采前加固、采后修复或重修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加以治理。
根据《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本项目每年共计缴纳生态补偿费 180 万元,专款用于地表沉陷生态恢复治理2)地下水①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及质量现状地下水保护目标为井田范围内浅层地下水、评价区内民井、孙家沟组裂隙承压水及奥灰水评价区内 3 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3 个水质监测点各项目指标监测结果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Ⅲ类标准,表明该区域地下水水质良好②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项目建设期的工程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如果处置不当排放,将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井巷工程施工穿越地下含水层会造成含水层水量流失根据预测,本井田 4 号和 5 号煤层开采后其导水裂隙是贯通的本井田各煤层开采后直接影响的含水层主要为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产生的导水裂隙在井6田的绝大部分区域导通整个下石盒子组地层,对其含水层及相对隔水层均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在上覆地层较薄弱区域将会部分侵入了上石盒子组底部,将对上石盒子组底部 K5 砂岩裂隙含水层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导通上石盒子组,因此,不会触及上石盒子组之上的孙家沟组含水层及第四系含水层,井田煤层开采对该两层含水层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很小;采煤引起的地下水流失量为350.06×104m3/a。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处于奥灰区域水位高程以下,属于带压开采的矿井井田内开采煤层基本处于相对安全区,仅在井田的中北部存在小范围的临界区,在该区实施煤层开采时只要严格按《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相关要求进行,则对煤系下伏奥灰含水层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小采煤造成的井田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变化区域半径为沿 5 煤层开采边界外延 271m,引用影响半径为 1816m本井田采煤不会对煤系下伏含水层水质产生明显影响,对评价区内浅层地下水和二叠系孙家沟组裂隙承压水的影响较小,对评价区内的居民用水影响甚微③项目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在场地周围设置截污沟并在场地内设置沉淀池,用于收集施工生产废水,经沉淀后综合利用使用隔水性能良好且毒性小的材料封堵井筒施工时揭穿的地下含水层工业场地采取地面硬化、防渗等各项措施控制地表污水渗入地下项目运营期的生活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地面生产杂用水;矿井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剩余部分外排入灵井水库作为当地灌溉用水及生态用水补充水,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废水资源化;在开采奥灰水临界区域、断层附近区域时,应加强观测矿井涌水量变化,加大井下排水能力,防止发生透水及顶板事故;同时,应对井田内及周围民用水井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周围居民用水困难,确保居民用水安全;加强对矿井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消除其对地下水的不良影响。
3)地表水①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和保护目标本区地表水保护目标主要为井田东部边界处的徐水河徐水河上 2 个水质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监测时段内各监测断面各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7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表明评价区内地表水环境良好②项目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施工期排水主要来自施工场地内生产排水、井筒施工淋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排水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采用双瓮漏斗式环保厕所收集生活污水,施工生产废水设沉淀池收集复用于工程施工,不外排③项目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运营期矿井地面生产、生活污水经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后全部用于场地生产杂用水;井下涌水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于井下生产、黄泥灌浆等,剩余部分先排至工业场地东侧的蓄水池内临时储存并尽量就地利用,然后由管道外排至工业场地以东约 1.2km 的灵井水库,作为当地灌溉和生态用水,正常情况下,不会影响当地地表水环境4)环境空气①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各测点环境空气中 SO2、NO 2 的 1 小时平均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TSP 和 PM10 日均值在拟建工业场地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