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父慈母”与“虎妈猫爸”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张迅果摘要:研究通过量表、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的一组关系即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负向预测心理弹性和心理一致感;其中心理一致感发挥了中介作用另外还发现了组间的性别差异,也即女孩更容易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心理弹性,心理一致感,性别差异“严父慈母”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也提到父亲与母亲的爱不同,母亲给予孩子安全感,父亲则要为孩子建立秩序感而“虎妈猫爸”则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家庭核心化的过程出现的新现象因为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关注一贯比父亲高,而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近年来也普遍提高,所以出现了母亲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父亲反而比较“佛系”的现象很多家长开始关心,这两种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影响,哪一种更有利呢?本文通过量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法,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和孩子心理健康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来为家长和教育者们提供一点参考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很多因素有关,在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在这些因素中,心理弹性是维护孩子抗压能力调节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心理一致感是孩子心理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研究清楚心理弹性和心理一致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认识清楚,哪种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更有利本研究随机选取了一千多名初中生发放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将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异按照三个维度分组,每个维度都分为父亲高于母亲组,父母相等组和母亲高于父亲组统计每个维度三个分组的学生在心理弹性和心理一致感上的得分,发现组间差异明显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和心理弹性、心理一致感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父母教养方式差异负向预测心理弹性,另一种是父母教养方式差异通过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心理弹性简单来说,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越大,则孩子的心理弹性和心理一致感越差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比较一致,则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相较于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大的孩子更好那么同样是有差异,“严父慈母”还是“虎妈猫爸”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比较组间差异发现,父亲表现的更拒绝,干涉更多,以及更温暖的分组,都对心理弹性和心理一致感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也即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都是父母之间关于教养方式的不一致,而不是父亲更严厉或者母亲更严厉。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不一致,孩子心理不健康这其中父亲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也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父亲缺位”现象敲响了警钟究其原因,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本身就是作为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冲突因素存在的,父母如果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不和谐的环境,那么塑造出来孩子的心理素质就会比较低如果我们继续分析,加上孩子的性别因素这个角度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各个分组间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心理健康程度受父母教养差异的影响更大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表明,女孩在压力环境中更容易采用寻求关系帮助的策略这是受到社会性别角色演化的影响,男性更容易追求自身的强大去打败困难,女孩更容易追求和谐的关系以便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兩个人——父亲与母亲,那更是女孩特别在意的关系了所以如果父母亲之间出现了冲突,对女孩的影响就会更大综上所述,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虎妈猫爸”的模式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最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父母和谐一致,父亲也能承担起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应尽的责任而由于女孩受父母教养差异的影响比男孩更大,所以在养育女孩儿中就需要父母之间更多的沟通、协调富养女儿”这种流行的说法有了新的解释,如果想给女儿的一笔宝贵财富,那无疑就是父母的和谐一致。
时代在前进,社会结构在慢慢变化,家庭内的关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但是有一点依旧没有变,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起点,在生命之初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且深远的在教育子女时,与其追寻什么是最好的模式,不如从自身出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养育自己,努力协调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沟通方式,在包括教养方式在内的生活各个层面都能达成和谐状态这不仅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塑造优秀心理品质,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个更加幸福的人生Reference:[1]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The resilience framework.IN:Glantz M D&Johnson J L.Resiliency and de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ion,NY:Kluwer Academic,1999.179-224[2] 陈佩佩.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4:4.[3] 孟召敏. 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归因风格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4] 丁志强. 性别角色对压力行为反应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2013, 1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