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 摘要:清末民国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端与形成时期,其演进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连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历经蒙学变革时期、国文教科书时期与国语教科书时期三个阶段,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完成了从近代蒙学读本到现代教科书、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成人主体到儿童主体的转型,为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从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开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表达着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教育价值观研究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过程,有助于认知当儿童教育被赋予民族拯救的希冀时,语文教材与民族国家意识之间的特殊关系,有助于理解社会、政治等因素对小学语文教材开展的影响这种认知与理解对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演进;启蒙教育;儿童文学 清末民国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发端与形成时期,其间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新式蒙学读本到国文教科书再到国语教科书的演化历程本文拟从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时期〔1902—1919年〕、民国国语教科书时期〔1920—1949年〕三个阶段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并剖析其背后的开展逻辑,以期能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提供借鉴。
鸦片战争惨败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将救亡图存的目光从“练军实,讲通商〞转向了教育,认为救国之道首在教育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即在?直报?发表?救亡决论?,直言:“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缺乏以辅国家,下缺乏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此之不除……终致危亡而已然那么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1]一时之间,改革教育的呼声四起,谋求教育变革渐成风气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改良的思想便已经开始出现有识之士认为传统教育中的“章句之学〞“帖括之艺〞是无用的,对“天算、动植、形声、格致之学,皆懵然漠然不知〞,“读书六七年徒以多记为功,不辨菽麦〞[2],因此主张学术应为经世实学,教育应经世致用1878年,张焕纶会同徐德基、沈成浩等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其办学宗旨为“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设置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科目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然而,对于经世致用的迫切关注,使得这一时期对新式教育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技术学堂的设置,诸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新式蒙童教育仍然属于凤毛麟角。
2.新式蒙学读本的出现?字义教科书?是上海三等公学使用的教材1896年,钟天纬创办上海三等公学,用新法教授所谓用新法教授,不同于传统仅教认字而不讲解字义的教学方法字义教科书?虽称“字义〞,实际以“词〞的语言功能分字类教字,是对汉语认识的一大进步虽说亦是“集中识字〞,但和传统大有不同,一是以词教字,课文中每个字都教学生组成词二是讲解字义,作简要解释,如“娣〞,用小字注“女弟〞;“妣〞,用小字注“母死曰妣〞这种教法,使学童不仅理解字义,还增加兴趣容易识记就近代教育和教科书出版历史而言,?字义教科书?是传统蒙学读本向新式蒙学读本迈出的第一步蒙学读本全书?是无锡三等公学堂所用的教材1898年,裘廷梁、俞复、吴稚晖等人仿日本办学体制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由于没有教材,课文由教师随编随教1902年,俞复等人在上海开设文明书局,遂将学堂历年所用的课文聚集出版,定名?蒙学读本全书?蒙学读本全书?共有七编,此套教材课文出版前经历了数年的课堂实践,课文的文字简练有趣,内容切合学生的需求一至三编的识字课本选用了儿童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这在小学语文教材开展史上是很重要的进步由于整套教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受到广泛欢迎,被清政府定为“寻常小学堂读书科生徒用教科书〞。
此外,这套教材还配有“文法书〞,也就是教学参考书,堪称当时最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材 二、国文教科书时期〔1902—1919年〕 1.国文教科书前期——清末时期〔1902—1911年〕 1902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学制,它们的公布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立了学科门类,确定了分科教学的教学准那么,对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有重要意义 1907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国文〞之名取代了“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学〞,这是“国文〞作为学科名称第一次在法令中出现此后清政府公布的?学部颁定京师初等小学划一课程表?与?学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亦都使用“国文〞名称,“国文〞的课时也从?课程表?的每周9学时大幅增加到?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制初小的每周18学时和4年制的22学时学部在官方文件中已经正式使用“国文〞科目名称,这意味着“国文〞科名称正式确立 为满足新式教育的需求,各地出版机构相继出版了一批教科书,其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
〔3〕?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特色 首先,更强调教科书用字编排的科学性从识字和写字的角度来说,一般认为教科书应先按字的笔画多少来安排其先后,以做到由易到难,符合识字、写字的心理过程;从识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说,教科书应先选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字,以便于学以致用,这也符合识字、写字的根本目的这套教科书中的用字方式正是以此来编排的,较之新式蒙学教科书更为科学 再次,更强调教科书课文的文学色彩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虽然“杂采各种材料〞,但“以有兴味之文字记述之〞如第一册有“庭外海棠,窗前牡丹,先后开花〞,“雨初晴,池水清游鱼逐水,时上时下〞等这样具有文学色彩的课文第二册课文中更有儿童文学作品十多篇,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犬衔肉??鸭与鸦?等;亦有以儿童为主人公的人物故事,如?孔融??杨布??文彦博?等 2.国文教科书后期——民初时期〔1912—1919年〕 〔1〕国文教科书后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商务印书馆的由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1912年4月出版,全书共八册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出版后,因课文内容较适合儿童学习,与?中华小学国文教科书?同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进入民国以后,新学制以“健全国民〞为教育宗旨,这在我国语文教材的开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期的语文教科书适应了当时教育开展的需要,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二,选文注重弘扬传统道德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如商务印书馆?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编辑要点中就有“注重表彰中华固有之国粹特色〞,教科书中亦有?爱亲??孝亲?等课文 简而言之,此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开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中国教育的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小学语文教材在国文时期仍有明显缺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仍然采用文言文,对根底教育的普及推广形成一定的阻碍二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成人本位、实用主义为立场,强调对儿童进行政治、道德思想的训育和日常生活、各种知识与能力的灌输,虽然开始注意趣味性,但课文的文学色彩和童真童趣依然缺乏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将“国文〞改称为“国语〞,这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从国文教科书阶段进入了国语教科书阶段这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20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为第一阶段,其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改“国文〞为“国语〞为标志;从1929年至1949年的国民政府时期为第二阶段,其以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为标志。
〔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儿童〞的发现也使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纷纷提倡“儿童本位〞教育,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要使儿童能够保其自然之本相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等对儿童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将儿童文学引入启蒙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以前大为增加,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进步 国语教科书前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商务印书馆?新法国语教科书?和?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吴研因、庄适等编撰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于1923年出版,初小共八册此时“壬戌学制〞已经公布实施,明确规定改革的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开展〞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教材编辑原那么也有较明确的规定,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变化,所以这套教材打破了以往初小语文教材以识字为主的编辑模式,强调儿童本位,形式上图文并茂,选文以儿童文学为主,切合儿童心理 〔3〕国语教科书前期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在内容上,强调文学化与趣味化,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主体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公布后,教材便一改国文教科书时期语文教材大半是说明文的枯燥面貌,更多地编入与儿童生活比较接近的故事、诗歌,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着重儿童文学的欣赏。
正如吴研因所说,“新学制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的文学’做了中心〞[8],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进步因素 2.国语教科书后期——国民政府时期〔1929—1949年〕 〔1〕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背景 1928年公布的?小学暂行条例?首次明确规定,小学教育应根据“三民主义〞培养国民之根本知识技能此后更提出要以“三民主义〞为编定全部课程之中心,国民政府时期公布的小学教育的法令和课程标准都是以此原那么为基准修订三民主义〞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宗旨,政党思想教化被视为国语教育的重要目标 ②课程标准对小学国语教材的要求 〔2〕国民政府时期主要的小学语文教材 商务版?复兴国语教科书?于1933—1935年间出版,分沈百英、沈秉廉编著的“小学初级用〞与丁彀音、赵欲仁编著的“小学高级用〞两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优点主要在于图画多、文学性强该教科书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儿童喜爱的故事、童话等方式介绍科学知识及自然常识,充分表达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审美情趣,因此广受欢迎 开明版?开明国语课本?于1932年至1937年间出版,由叶圣陶编纂,丰子恺书画分“小学初级学生用〞八册和“小学高级学生用〞四册。
这一套语文教材突出了“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编排上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每数课成一单元,单元之间注意前后照顾;每数课之后列有练习课,每册后附有“词汇〞等这种编排体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在同类教科书中颇为新颖 首先,党义化主旨和民族主义思想浓厚在“三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表达教科书的思想性,反映党义、民族思想的课文在各套教科书中的占比一般在10%以上有些国语教科书政治色彩特别浓厚,将党义和国语冶于一炉,“用教材化装的方法,把党义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文艺教材中,渗入一些党义〞[10],使国语教科书简直成了“三民主义〞文学读本 再次,从语体上看,课文普遍为白话文如?复兴高小国语?将?苏武牧羊??吴季子挂剑??武松打虎?等古代题材课文也译为白话文 四、结语 如今,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我国根底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教材要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编制教材,重视对儿童兴趣、意志、情感、审美、习惯等的培养;既注重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光大,又重视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表达新时代特色,这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开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而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历史无疑能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提供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0-43. [2]郑观应.盛世危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30。